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素質教育以教師為主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語文課教學中,如何“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呢?
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認識往往先于學生、高于學生,而學生知識有限,單靠自學是有困難的,因此,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
1.在明確教學目標上起主導作用。沒有目標的學習是盲目的學習,教師在進行每一課教學時,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
2.在設計訓練技巧上起主導作用。教學是門藝術,新鮮有趣、不同凡響的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技巧設計,不僅使學生愛學、樂學,而且可以化知識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訓練中,教師要精心設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把握要領,提高讀、說、寫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和運用技巧,教師要抓住訓練中的點點滴滴加以歸納、綜合、提煉,并在總結中滲透學習的本領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3.在精講教學環節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講解要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在學生有所理解的基礎上做升華性的講述,以提高學生分析、概括和靈活運用的能力。講解一定要做到精當、簡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導性和示范性。
二、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合適的課堂情境
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想敢說。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他們內心想探討的,而教師提出的問題則是學生不喜歡回答的,所以要創設情境,把教師的問題轉為學生自己想要探究的問題。探究問題的提出不一定非得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當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探究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開展探究活動。但這個問題不應生硬地強加給學生,而應該通過創設情境、材料的引導等途徑讓學生自己探究,從而使學生自覺地思考、回答。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以學生的興趣為知識的生長點,因為學生感興趣就會主動去探究,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力。
三、促進師生交流與生生交流
思維是看不見的,但是可以聽見,課堂上讓學生發言,就是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但是課堂上不可能每一個學生都發言,教師問學生回答,只是單向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生與生的交流。例如在提問后,如果學生回答不上來,老師就會很重視,盡量去點撥學生,直至回答正確,當學生回答正確時,老師會很快轉向下一個問題,而不顧其他學生。所以這時教師應該問問其他學生有沒有不同的意見,有沒有要補充的。一個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很少會認真傾聽,這是老師最不愿意看到的,則教學沒有形成多向的交流,所以,在學生發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他的理由,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也許一節課中最重要的知識就出現在這里。
四、讓學生主動探索
1.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過去的語文課常常是學生被老師的一連串問題“牽”著,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卻不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即思維常常由疑問開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過程。同樣的問題,由教師提還是由學生提絕不一樣,往往是學生提比教師提效果好。
2.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關鍵在于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動口、動眼、動腦、動手、查字典、寫要點、劃批注,并適時設疑激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
五、擺正教與學的關系
教和學是矛盾的。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為學生服務。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首先必須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的架子,視已為普通一員置身于“主體”之中。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后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最后做到環境寬松。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營造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最佳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