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職業崗位能力是高等職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能力,它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為了培養出具備職業崗位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必須積極探索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力度,引入行業企業標準,以企業需求引領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向,并將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融入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為我國船舶工業發展服務。
關鍵詞:職業崗位能力;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是渤海船舶職業學院重點專業之一,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推動下,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積極探索以職業、崗位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進而實際解決船舶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教學模式改革為基本落腳點,主要解決學生和教師在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按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維度來設計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方案,這將有利于新時代背景下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深入推進,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有利于學生提高專業競爭力,有利于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的職業發展[1]。
1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方面
通過畢業生調查問卷等形式,畢業生普遍反映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缺少相關工作的實踐經驗學習,主要原因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難以達到長時間練習,不經過很長時間的反復練習是無法掌握一項技能的,但是船舶建造作為重工業,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有許多大型設備和吊車,而校內的實習場地由于場地限制和安全因素,很難做到與船廠現場設備和吊車等的同步,進而導致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欠缺[2]。課程設置過程中存在基礎課內容過于深奧,而對于專業技能培養又相對薄弱的現象,存在重視理論而實踐教學沒有達到精準的現象。
1.2職業精神培養方面
雖然近些年加大了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力度,但是在傳統的意識里,船舶行業還是重工業,并且是高危行業,學生很難有機會真正去船廠進行實踐實習,僅有的參觀實習機會難以培養學生對于船舶行業的熱愛,無法體會作為一個造船人的職業感受[3]。再者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過程中,許多觀點都依賴于教師的講授,難免形成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缺乏對于職業崗位的評判性思維,很難達到職業認同感。
1.3實驗實訓條件方面
畢業生普遍反映畢業到船廠工作后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接手工作,很難做到直接由學生到工人的轉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和船廠需要的技能不匹配,學校的知識體系是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關系進行排列的,而船廠中的實際技能是某一個特定的技能點,這就要求學生要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術點,這是需要大量的實踐來解決的問題[4]。而現有的教學實訓條件很難滿足全系學生的實踐操作培訓任務,校內的實訓車間設備和物品滯后于船廠設備,也會導致學生實訓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2校企共建課程體系
2.1課程體系構建思路
在課程體系構建上,根據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及行業企業人才培養需求,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和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融入船舶制造行業企業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對現有學習內容和課程設置進行調整,重新定義每一課程的教學內容,充分定義每門課程具體領域,對現有課程進行有機整合,構建完整又適合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先要對船舶工程技術專業進行定位,繼而確定職業范圍及其典型工作任務,從而確定每個崗位所需職業能力,最后確定具體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
2.2課程體系組成結構
按照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方案,船舶工程系重新修改了人才培養方案,從而重新構建了課程體系,除了對專業技能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外,還充分考慮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綜合技能培養的綜合素質提高?;A課避免照搬照抄本科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到職業教育的特點,降低基礎課課程難度,提升實用性,適應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專業課注重工學結合,重點突出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培養,以典型的工作任務或案例為契合點,發散知識體系,并且與國家職業能力標準相匹配,注重學生技能培養,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完成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教學內容。
2.3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建設
在進行專業課具體設置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智育與德育并舉,培養一批不但具有精湛技能而且還具有專業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針對造船企業集制造、維修等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培養的畢業生要具有船體構件加工、裝配焊接、生產設計、質量檢驗等方面的專業能力。本著這樣的原則,根據每門課程對于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定位和重要性,確定船舶識圖與制圖、船舶建造、船舶CAD/CAM與生產設計3門課程為專業核心課程。
2.4教學資源庫建設
高職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對教學資源的豐富性要求很高,教學資源的分布又非常廣泛,包括許多操作視頻、相關素材,這就需要將這些海量學習資源有效聚合、轉移和流通,并依據課程體系教學大綱要求與行業企業共同建立教案、教輔素材、微課、設計作品、課外項目、考核題庫等在內的一系列教學資源庫,通過校園信息教學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教學團隊定期更新和維護資源庫,保持教學資源庫資源的及時性。通過校企合作資源庫的建設,做到實施更新教學內容、實時跟蹤企業行業標準,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
3教學模式改革
3.1加強教師培訓
教師是技能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而且作為學生和信息知識之間的主要媒介,需要適應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環境的要求,從“傳道授業解惑者”到“教與學的領導者”。在船舶工程技術專業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教師技能培訓,提升教學團隊職業崗位能力教學水平,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提高教學團隊的實踐教學水平。3.2培養職業精神職業教育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同等重要的教育過程,理論可以有效地引導實踐的進行,實踐又可以反作用于理論、升華理論,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的同時,引導學生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精神,促進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養成。職業道德教育對于學生未來的社會競爭力十分重要,堅持和敬業是職業精神中最不可或缺的品質,只有具備職業精神素養,才能對工作精益求精、認真負責,才能做到完美地完成工作任務。培養學生對于造船行業的熱愛,有利于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在造船行業中發揮能量。
3.3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是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培養職業精神、提高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場所。學生在這里要實現身份和角色的轉變,由學生到工人心態上的轉變。實訓基地不僅僅是課程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環節,更是學生理論和實踐融合的訓練場所。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不僅有利于促進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共享,更能提高學生畢業后適應工作的能力。
3.3.1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和頂崗實習基地是學生實現技能提升和崗位認知的基礎,學生到企業進行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等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崗位能力,所以校外實訓基地是保障學生具備所需職業崗位能力的基礎條件。
3.3.2校企共建校內培訓基地校企共建校內培訓基地的重點在于引入船舶企業先進的管理文化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吸收利用船舶企業最新造船工藝、流程和技術成果等資源,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全面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增強實踐教學的針對性、開放性、高效性和職業性,滿足“做中學、做中教”需求,通過開展生產性實訓,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綜上,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積極探索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為依據、以能力為本位的理念,著力通過課程建設、師資建設、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畢業生的職業崗位能力,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突出了高職特色,體現了船舶職業特色。
參考文獻:
[1]盧馨,孫程程,劉雪梅.基于船舶建造生產過程的船舶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J].船舶職業教育,2014(6):14-16.
[2]李金,馬振偉,周煜,等.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崗位勝任力培養研究:以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90-92.
[3]丁佩芬.面向職業崗位的系列化課程體系的構建[J].理論與應用研究,2017(1):13-14.
[4]魏小鵬.面向職業崗位能力創新高職英語專業語法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0(3):21.
作者:黃曉雪 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