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病毒安全防御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的十分的迅速,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計算機在實際生活及工作中也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并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計算機實際應用過程中,為保證能夠使其得以正常有效應用,使其作用及功能得以更好發揮,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應當加強計算機病毒防范,以避免計算機受到病毒影響而無法正常運行,從而保證計算機能夠得以更加完全穩定運行。該文就計算機病毒的防范簡單進行分析。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速度空前,給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在互聯網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是不容忽視的。近年來,計算機病毒引起的網絡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人們的財產、信息等安全帶來極大的破壞。計算機網絡病毒造成的危害范圍大,不易控制,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防范計算機病毒,將網絡安全威脅降到最小,保護網絡用戶的信息與財產安全。
一、計算機病毒的特點
1、隱蔽性。計算機病毒不易被發現,這是由于計算機病毒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其往往以隱含文件或程序代碼的方式存在,在普通的病毒查殺中,難以實現及時有效的查殺。病毒偽裝成正常程序,計算機病毒掃描難以發現。并且,一些病毒被設計成病毒修復程序,誘導用戶使用,進而實現病毒植入,入侵計算機。因此,計算機病毒的隱蔽性,使得計算機安全防范處于被動狀態,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2、破壞性。病毒入侵計算機,往往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能夠破壞數據信息,甚至造成大面積的計算機癱瘓,對計算機用戶造成較大損失。如常見的木馬、蠕蟲等計算機病毒,可以大范圍入侵計算機,為計算機帶來安全隱患。3、傳染性。計算機病毒的一大特征是傳染性,能夠通過U盤、網絡等途徑入侵計算機。在入侵之后,往往可以實現病毒擴散,感染未感染計算機,進而造成大面積癱瘓等事故。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短時間之內,病毒能夠實現較大范圍的惡意入侵。因此,在計算機病毒的安全防御中,如何面對快速的病毒傳染,成為有效防御病毒的重要基礎,也是構建防御體系的關鍵。
二、計算機病毒的防范措施
2.1防范U盤病毒,做好數據備份U盤和移動硬盤等移動存儲設備是計算機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要預防移動存儲設備的計算機病毒傳播,需要人們在平時使用時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在打開移動存儲設備之前,先對設備進行安全掃描,確認設備安全后再打開進行其他操作,防止移動存儲設備內潛伏的病毒進入計算機。除了使用前的安全掃描,人們還要養成良好的數據備份習慣,因為計算機病毒形式多樣化,很難完全防范,當病毒進入計算機后,很可能對重要數據信息造成破壞。將重要數據做好備份,可以盡量降低計算機病毒感染后造成的損失。2.2促進計算機反病毒技術的發展利用技術手段進行計算機病毒的防御,是保護計算機網絡環境的重要方式,因此需要進一步促進計算機反病毒技術的發展,為此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不斷促進防火墻技術的發展,防火墻是個人終端接入計算機網絡的重要防護措施,能夠有效地幫助用戶隔離網絡中的危險信息,所以需要不斷地促進防火墻技術的發展,能夠對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進行有效地隔離,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護用戶的計算機不受惡劣網絡環境的影響;第二,要不斷促進加密技術的發展,用戶的一些信息不可避免地需要暴露在網絡中,經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傳輸和共享,所以對計算機病毒進行有效的防護,還需要促進加密技術的不斷發展。一方面,國家應該鼓勵加密技術的發展,并且對加密技術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資源支持,為研究人員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不斷促進加密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需要在高等院校中設立相關的專業,能夠為加密技術的發展培養專業的人才,從而能夠有效地確保對加密技術研究的持續進行。2.3安裝病毒查殺軟件在目前使用較多的病毒查殺軟件中,大多都有比較全面專業的病毒查殺體系。主流的病毒查殺軟件不僅可以檢查計算機中的病毒,還可以進行實時的防護,通過行為分析監測等技術手段,防止計算機病毒入侵計算機。除此之外,大多數軟件還整合了U盤掃描監測、云查殺、防火墻等功能,從多方面防范計算機病毒的傳播。因此,計算機用戶應合理使用病毒查殺軟件,防范病毒,保護計算機安全。
三、結語
計算機病毒的安全防御應針對病毒特點,科學采取應對措施,為計算機安全運行提供有力保障。在筆者看來,計算機病毒的有效防范,一是要強化計算機安全管理,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二是要運用安全防御技術,構建安全防御體系;三是要強化數據安全處理,確保數據存儲及傳輸安全。
參考文獻
[1]劉斌,蔡令先,陸有美.計算機網絡安全問題的解決途徑[J/OL].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01)
[2]梁立志.新環境下的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其防火墻技術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8(02)
[3]顧永仁.云計算時代的計算機病毒防護探討[J].科技與創新,2017(24)
作者:劉嬡玲 單位:武警遼寧省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