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專計算機彈性學分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目前中專學校學生現狀及特點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學習壓力增加,導致人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處于青春期的職業中專學生更是如此,他們一方面承受著學業的壓力,另一方面承受著就業競爭的壓力,有些學生還要承受經濟、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有調查表明,中專學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時間不夠用、感到孤獨寂寞、苦悶、容易煩惱和激動等一般問題。還有包括厭學、同性戀、網戀、厭世、對社會不滿等深層次的問題。對于厭學,是由于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良。一些中專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知道怎樣學習更科學、更有效,沒有掌握基本的學習策略,因為不會學因而學不好,由學不好到不愿意學,最后才發展到厭學、逃學。從目前情況來看,應付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為主的教學模式,滿足于讓學生獲得一張證書。這固然從一定程度上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也讓學生走上社會時多了一張“通行證”。殊不知中專學校在教育大環境中實際上扮演著多重角色,即它不應該單純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培訓機構,還應該是為有志深造的學生打基礎的教育基地。培養人才是學校辦學的根本任務,影響成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學習風氣。學習風氣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是學生在校園中,經過長期教育和影響逐步形成的行為風尚。學習風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人才培養質量形成重要影響。那么,如何培養班級的學習風氣呢?方法有很多種,諸如:明確學習目標、培養習慣、建立激勵機制等等。其中明確學習目標是重中之重。有實驗表明,學生學習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會放松要求,意識模糊,效率低下;反之,效率就會提高。由此可見,幫助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十分必要的。針對目前中專學生參差不齊的特點,結合學習風氣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以下教學目標改革措施。
二、教學目標改革
1.樹立“能力本位”觀念,以培養實踐能力為目標
職業中專計算機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應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即“學以致用”,這是教學目標改革的出發點,是“根本”。
2.分層次目標
(1)基礎目標。簡單的課程內容有:計算機基礎知識,磁盤操作系統,Windows操作系統,Word、Excel等辦公軟件。加強對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稍有難度的課程有:常用工具的使用、計算機英語、編程語言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電腦的組裝與維護等。加強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基礎編程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對計算機日常維護和維修的能力。
(2)專業目標。要求學生人人有自己的“長處”。我們結合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科特點,在達到上述目標的基礎上,使學生“術業有專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應地分成“網絡班”、“數據庫班”、“硬件班”和“軟件班”,讓基礎好的學生形成各自的“特長”,初步確立自己未來專業的發展方向。例如,“網絡班”學習的內容主要有:操作系統與網絡、服務器使用與管理、網絡布線與小型局域網的搭建等。使學生具備局域網搭建、維護的能力,能勝任局域網維護與管理的工作崗位。“軟件班”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可選開):VB和VC的學習和應用、FLASH動畫制作技術、圖像編輯處理軟件、Authorware多媒體制作及視頻編輯技術等。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多媒體制作能力,能勝任多媒體制作或者軟件編程的工作崗位。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其他一切教學內容都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而即使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也并不代表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為這兩者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結合中職教育的現狀,在中職教育中引入彈性學分制是實現分層次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現就彈性學分制的整體思路作以下闡述。
1.彈性學分制下的課程結構
計算機的專業很多,課程也很多,概括而言,計算機課程可以劃分為三個模塊。
(1)必修課模塊。這類課程是計算機專業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必修課分為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公共必修課主要指人文社科基礎課程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課程,主要包括:數學、語文、政治理論、法律常識、職業指導等。專業必修課是各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任務是使學生學會本專業的入門知識和技能。不同類的專業,其專業必修課各不相同。必修課在整個課程設置中所占比例為40%左右。
(2)分組必選課模塊。這類課程是為了保證人才培養目標,拓展專業技能的課程。此類課程采用如下形式:在必修課的基礎上,向學生提供若干不同方向的具體專業課組,每個課組包含若干門課程,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其中1~2組,形成自己的專業特長。分組必選課在整個課程設置中所占比例為50%左右。
(3)任意選修課模塊。這類課程是與專業密切相關、拓寬專業技能的課程,選修這些課程,有利于培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潛能,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根據職業教育的實際,任選課應包含英語、體育、計算機基礎和其他與專業技能相關的課程等。此類課程占課程設置比例的10%左右。學生通過第一模塊的學習,在第二模塊中可自己選擇不同的專業模塊進行修讀取得相應學分,獲得相應的技能。這樣構成的寬基礎小模塊的課程模式,是學分制理想的教學計劃模式。
2.學分計算
(1)基本學分的制定。學分是計算學生學習分量和成效的單位,是確定學生能否畢業的主要依據。中等職業教育基本學分的確定,以中等程度學生3年內可完成的課程總量為基準制定。結合目前職業教育改革的需要,基本學分定為120學分,學生修滿基本學分準予畢業。實行彈性學制,學習期限可以提前或延長,最短學習期限為2年,最長學習期限為5年。
(2)學分的計算。一般課程以每學期每周1學時為1學分,即:一門課程的學分數=該課程的課內平均周課時數一門課程課內平均周學時數=該課程的計劃學時數÷16周所有學分數一般都按四舍五入的原則取整數。對于技能訓練課程的學分數,為課內周學時數乘以加權系數1.5。以學校計算機專業為例,展示職業教育實行彈性學分制方案中學分的積累與計算情況。
(3)學分的取得。學分數是學生取得畢業資格的主要依據。學生每學期所修讀的課程,要經過嚴格的考核,成績合格,才能取得學分。一般必修課及分組必選課為考試課,考試不及格必須重修。任意選修課可以為考查課,考核不合格可以重修,也可另選其他課程修讀,取得相應的學分。
四、教學方法改革
現代教育要求必須改變教學方式,堅持啟發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參與,倡導討論式教學,促進教學互動,注重學生的體驗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加強教學實踐環節。
1.教學模式的改革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產生了重大變革。首先,傳統的班級教學已經發展成為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個別化教學、多元化教學等多種組織形式的教學。其次,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講授式教學方法轉變為“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問題提出”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2.實施分層教學,兼顧學生能力差異
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特點之一就是起點參差不齊,而且有的學生由于興趣所在,學習效果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目前,我們仍然是實行班級授課制,以大班教學為主,教師的教學設計很難同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因而出現在課堂教學中特有的一個“怪現象”,就是學困生不聽課,好學的學生也不聽課。針對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實行分層教學,效果較好。將起點和能力接近的學生分在一起進行教學,有利于教師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由于班中的優勢和弱勢差距不大,處于弱勢的學生通過努力存在著從弱勢進入優勢的可能,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良性的競爭,實行因人施教。
3.勞逸結合,適時總結
一個人的注意力長時間集中會導致疲勞。結合中專學生的特點,教師授課的時間不宜過長,一節課最多講30分鐘,同時,留出一定時間給學生自己總結、反思學過的知識,教學效果會更佳。
五、教學評價改革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的學習有兩大心理因素參與,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智商)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卻驚人的占到80%。可見,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而評價激勵是調動學生積極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廣泛應用評價激勵,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從而獲得進步,進而更加接近成功、成才。
結語
管理是任何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環節,大的環境、良好的學習風氣一旦形成,學校的良性發展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