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本文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改革進行了研究,并制定了相應的課程標準。課程的教學從以傳授知識為主向以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為主轉變,并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微助教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教學改革的實踐結果表明,混合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網絡技術;課程標準;混合式教學
1引言
《計算機網絡技術》為目前國內高職院校計算機類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一門專業基礎性課程,開設的內容也較為寬泛。該課程目前在理論及實踐的教學上存在諸如不深入、硬件條件跟不上等問題,為適應職業教育新形勢與新任務的客觀要求,解決當前職業教育中課程教育問題,本文結合學校實際,重構了《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內容,制定了該課程標準,構建了一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
2網絡技術教學現狀
2.1理論與實踐內容目前《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講解,且多數期末考試為閉卷理論筆試。這導致教師傾向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學生寧愿靠臨時記憶通過課程期末考試,也不愿在實驗實訓項目方面花費太多時間。這種重理論而輕實踐動手能力的現象[1],不能滿足對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的實際要求。
2.2新技術知識
隨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一些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已然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多數教材都以OSI/RM模型為主線,融入各協議進行講授[2],致使剛接觸到計算機網絡的學生有畏難情緒,對最新網絡技術知識掌握不深入、不透徹,削弱了這門課程本身所應有的功能。
2.3學生之間的差異
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計算機操作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中,受教學場地及實驗設備的限制,教師往往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僅按照既定計劃及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即使有部分教師想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但受限于學校的軟硬件條件,往往也很難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
2.4實驗實訓設備
部分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室建設資金不足,即使有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室,也只是一個普通計算機機房。無論是在計算機網絡軟件,還是CPU、內存等硬件配置,都很難達到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驗實訓要求。這導致學生進行的大多是驗證性實驗,很少涉及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甚至部分實驗實訓項目組織實施起來都相當困難,如“交換機配置與管理”項目。
3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從高職院校的生源方面進行分析。有一些來自社會經濟發展較好地區的學生,如部分學生來自縣市區,在中小學就學習過計算機相關課程,甚至家庭購有計算機。而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或偏遠地區的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前連計算機都未接觸,更不用說熟悉雙絞線、RJ-45頭等網絡介質。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網絡知識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動手操作都是知之甚少。從學生學習經歷進行分析。有些學生源自中專升學。這部分學生網絡基礎較好,通過以前的學習經歷和平時上網積累了大量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相關知識,有的甚至還可以組建簡單的小型局域網。而對于大多數直接參加普通高中考試升學的學生來說,計算機網絡理論及實踐知識還是比較難理解,學習起來相對困難。結合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課程改革的工作可由以下幾方面展開:(1)注重實踐性教學。增加實驗實訓課時,減少理論性授課課時。在教學過程中,一邊講授理論知識一邊進行教學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另外,期末考核時可適當考核實踐操作內容。(2)教師應多參加校外培訓或企業掛職鍛煉。教師除了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學習相應專業知識,在課余時間也應到公司或參與實際項目,學習前沿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改變思路,更新知識與教學技能,從而更好地傳授給學生。(3)進行差異化授課。由于學生自身水平參差不齊,可依據學生實際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有針對性地布置難度有區分的課堂作業及測試題,并讓各學習小組形成傳幫帶的良好氛圍。
4重構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任課教師針對《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本文認為首先要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及專業特點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制定課程標準。
4.1課程教學目標
要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及高職學生特點選編講義或教材,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學習,使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相關基礎知識,提高職業技能。同時課程著重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團隊協作的職業精神,為學生就業或創業奠定基礎。
4.2教學標準擬制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某一門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教學建議等的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常見的有內容標準(劃定學習領域)和表現標準(規定學生在某領域內應該達到的水平)[3]。要在符合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大膽進行課程教學改革。《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的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電腦網絡調試技術、電腦網絡應用技能、掌握電腦網絡維護及排錯等相關技術,最終來滿足電腦網絡技術人員的崗位需求,為社會培養出高水平的現代化信息管理技術性人才[4]。以2019年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員職業工種為依據,以《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參照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對本課程的具體要求[4],結合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關于技術技能課程的改革與實踐精神,擬制本課程標準。總體設計思路是突破以往傳授知識為主向以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為主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為中心轉變,讓學生在設計實現實驗項目的同時弄懂相關理論知識,提高職業素養及能力。遵循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改革傳統的課程內容組織模式和教學方法[4]。課程結構體系為項目化+案例教學型課程體系,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重在實踐應用的高職高專課程本質,整合項目、創設學習情境[2]。結合素質培養的要求,讓學生在工作崗位中學,在學中適應崗位。
4.3理論教學內容重構
根據目前人才培養目標的相關要求,通過分析相關就業崗位的特點,打破傳統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設置,本著“理論夠用、重在實踐”精神,重構理論課堂內容及實習實訓項目。在重構實習實訓項目中,重在實踐動手應用,融入各個項目和任務中。如在“掌握雙絞線線纜的制作標準”實訓內容中融入“傳輸介質”理論部分,形成“實踐驅動理論”的教學內容編排。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仿真模擬企業教學,形成“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在教學實施中根據不同專業要求,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設計教案、安排教學進度、教學進度表,以及相關的課程內容設計。如對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兼顧到后續《路由交換技術》《局域網組網與維護》等課程內容的前后銜接,要求學生更多地學習相關計算機網絡技術理論知識,對于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等專業,由于后續網絡方面課程較少,故重點在于全面介紹計算機網絡知識及網絡設備、產品使用等,重點在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4]。
4.4實驗實訓內容重構
實驗實訓內容的設置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類如網絡系統維護等崗位能力培養為主,以企業小型LAN組建與管理需求為導向,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要求,遵守高職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和開發實驗實訓課程內容典型的項目及任務。爭取使重構后的課程內容難度由淺入深,突出技術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如在“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模塊,融入諸如網絡測試儀、網線鉗等網絡工具的使用,網線的制作,網卡、交換機、路由器的認識,培養學生善于運用工具的基本能力。
5教學改革實踐
5.1網絡教學輔助平臺
微助教是依靠即時通訊工具微信來實現輔助教學管理的在線課堂管理平臺,微助教中的課堂屬于“在線”課堂,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且上同一門課程的學生可以通過微助教掃碼進入課堂[5]。它也是集師生資源共享、課堂互動、線上測試、課堂討論、作業管理、移動端教學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種信息化教學工具,是多元化的教學體系有效補充。微助教平臺包括教師用戶、學生用戶和相關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建立如線上課堂、共建以及共享教學的資源、組織一些隨堂測驗、教學互動,同時可以管理學生成績[6]、分析學生成績等;學生端可以參與隨堂小測驗、師生互動、提交作業與查看相關成績等。教師可將教學相關的資源上傳到所屬各個班級的資源庫,從而完成線上資源的搭建[7]。利用微助教平臺任課教師還可創建組卷,設計一些不同層次及不同形式的題目。基于微信微助教平臺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教學也屬于混合式教學的一種[8]。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建立了課程組,并分工精心編制授課課件,組織課程內容,編排課程練習題,力求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踐,使學生易于理解及掌握。可以隨時發起測試及供學生查閱、復習。
5.2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
(1)精講多練。對于計算機網絡綜合實驗采用演示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們安裝、配置相關仿真軟件。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每次實驗前先簡單講授實驗目的及相關理論知識、注意事項等,接著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演示操作并設置問題,然后讓學生開始進行獨立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操作,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興趣。如在“交換機配置與管理”等模塊,采取情景教學法,假設學生是某公司新入職的網絡管理員。從角色上要求學生們首先熟悉公司采用的全系列思科網絡產品,在投入使用前要對交換機進行初始化配置,應用基本命令進行設備管理。然后分解任務,進行任務驅動教學。利用PacketTracer模擬器和VMwareWorkstation虛擬仿真軟件,模擬交換機、路由器等典型設備進行實踐演示和操作,讓每個學生在VMwareWorkstation虛擬機里反復進行操作。(2)勤考核。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反饋有重點地進行任務布置,并及時討論題目,公布學生做題答案;配合課后自習任務,隨時檢查學生自習情況,測試學生掌握知識點情況;根據學生即時反饋信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交流。最后教師指定每組的小組長進行總結陳述,當堂點評或打分,并及時記錄在微助教系統里。每次課后,教師再通過平臺來布置課后作業,學生通過手機端進行答題,并上傳答案,及時進行知識的復習[5]。教師可以查看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同時可將答案及解析進行公布。以上結果,均作為學生過程考核平時成績。(3)加強測試頻度。如每次課前進行復習或理論講授結束后,利用微助教5-6小題的限時5分鐘的小測試。測試結束后,學生立即可以看到自己作答的情況及得分。教師可以及時對錯誤率高的題目進行講評,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
5.3課證內容融通
鼓勵學生在掌握計算機網絡技術這門課程理論知識的同時,多報考相關職業技能證書,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就業。初步引入了網絡職業內容,把行業資格認證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相關的內容融入課程標準,將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準入考核內容相結合,如全國網絡工程等級考試、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全國軟考網絡工程師等。
6初步教學效果分析
為驗證本文提教學模式的效果,在20級電子專業(20電子101班、20電子102班)學生中進行了一學期的實驗研究。實驗組(20電子101班)和對照組(20電子102班)各48個學生,通過課前了解及測試,兩個班級均為普通高中參加高考的學生,其初始能力、計算機網絡知識、認知水平等基本相同。在2020-2021學年第二學期,實驗組采用基于微助教的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其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同學平均成績更高,說明基于微助教的混合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圖1所示。
作者:田建立 曹伯強 孟凡佳 汪垚 單位: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