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兒哮喘護理強化健康教育應用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強化健康教育在哮喘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9年3月所抽取的84例至建始縣婦幼保健院就診的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42例,行常規護理)、觀察組(42例,增加針對性健康教育)。對比2組患兒及家屬健康知識掌握程度、1年內哮喘急性發作及再入院次數、肺功能指標[包括第1秒最大呼氣容積(FEV1),呼氣峰流速(PEF)]與呼吸頻率(RR)。結果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評測分值高于對照組,1年內哮喘急性發作次數低于對照組,再住院次數亦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干預前對2組肺功能各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2組FEV1、PEF上升,RR下降,且觀察組上升與下降的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哮喘患兒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強化健康教育,有利于其健康知識掌握,降低病情發作頻率、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同時改善患兒肺功能,具良好的應用價值。
哮喘的發病過程中,T淋巴細胞、氣道上皮細胞、中性粒細胞等多種類型細胞均有參與,并共同作用于氣道,致使氣道炎癥反復發作;患兒呈現胸悶不適、喘息、氣促、咳嗽等表現,若在兒童期未獲得顯著改善,機體健康以及正常的學業受到影響,甚至遷延至成年期[1]。且因該病目前尚未有確切的根治療法,故其家庭常深陷長期治療的壓力當中,患兒及家屬的情緒均需撫慰、對于疾病的認知均需糾正及正向強化。有研究稱,積極給予哮喘患兒及家屬健康教育干預,有利于其主動對相關危險因素予以規避和消除,從而增強對哮喘病情的控制能力,優化臨床療效,降低病情反復發作概率,意義重大[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對哮喘患兒強化健康教育的效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以2015年1月—2019年3月抽取的84例至建始縣婦幼保健院就診的哮喘患兒為研究對象,經由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2例。觀察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3歲~12歲,平均年齡(5.27±1.25)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92±1.17)年;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4歲~11歲,平均年齡(5.03±1.33)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2.65±1.25)年。2組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具可比性。
1.2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3]中相關診斷標準;患兒需長期用藥;患兒病程在3個月以上;患兒家屬簽署同意書;研究方案經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排除標準:患兒及家屬存在認知或精神障礙;患兒合并嚴重的臟器損傷;患兒與家屬配合度較差。
1.3方法
對照組施以常規護理,即:密切對患兒病情予以觀察,提供用藥護理,確保在病情變化時可協助醫師施以緊急處置;嚴格行病室消毒,并維持宜居狀態;對存在呼吸不暢的患兒謹遵醫囑連接無創呼吸機行輔助通氣,并給予相應護理;提供常規健康教育,提倡清淡、均衡飲食、進行適量散步等。觀察組于上述基礎上強化健康教育:①在護士長帶領下,成立由精干護理人員組成的健康教育干預小組,針對患兒哮喘發作的主要誘發因素、所處的環境、家庭背景、身體素質等一系列基礎信息予以了解、分析與探討,并對家長所掌握的哮喘知識進行評估與調查,進而制定具針對性、前瞻性的健康教育方案。②健康教育方式:轉變以往口頭或借助書面材料行健康宣教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根據所制定方案豐富教育形式,以滿足不同學歷層次、性格特征、家庭條件的患兒家屬需求。a)基于思維導圖理念,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彩色圖譜繪制,在條件允許時對兒童感興趣的卡通與動畫形象予以插入,以使圖譜更為形象與生動。護理人員以圖譜為媒介實施系統宣教及重點講解,促使患兒及家屬對相關知識切實掌握。b)圍繞哮喘相關知識制作視頻或動畫,視頻時長控制在10min以內,經由微信群或公眾號進行推送,并及時了解掌握情況,對未掌握部分予以重點講解。同時在微信群里患兒家屬可提出疑問與群友交流、由護理人員及時解答,行連續且動態的康復指導。③具體的健康教育內容:a)情緒引導:過于憂慮則傷脾,可使病情加重,故家屬應對患兒情緒變化情況予以關注,同時調整自身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以免負性情緒對患兒產生不良影響。平日可經由親子游戲、家庭旅游等方式予以良好親子關系構建,使患兒心身放松,擁有豐盛的愛與關懷,保持樂觀、開朗狀態。b)用藥指導:患兒年齡尚幼,對于用藥的依從性較差,故家屬應切實履行監督職責,護理人員將激素、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的作用機制、具體使用方法等予以告知,并提醒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以實現用藥的一致性與持續性。c)過敏源控制:指導家屬準確對患兒過敏原類型及誘因予以掌握,同時叮囑患兒需遠離可疑過敏源。d)感染護理:囑家屬注意患兒齲齒、呼吸道感染以及扁桃體炎等,一旦發病,立即就醫,并將哮喘史及時告知醫生,以積極預防哮喘發作。e)中醫護理:家屬可于睡前為患兒熱水泡腳,并按摩全足3min~5min,教其學會以拇指對肺、腎、支氣管等反射區進行推按,時間5min,同時行三陰交、足三里穴點按,每穴30次,1次/d。
1.4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兒及家屬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以科室自制量表進行,內容包括發病機制、用藥、過敏源規避、感染預防等,設置分值100分,分值越高對應患兒及家屬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越佳。②記錄患兒1年隨訪期內,哮喘急性發作次數與再住院次數。③對患兒第1秒最大呼氣容積(FEV1)、呼吸頻率(RR)、呼氣峰流速(PEF)進行檢測并比較,FEV1、PEF以實際測量值占預計值百分比表示。1.5統計學方法以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觀察組患兒及家屬健康知識掌握評測分值為(91.02±2.25)分,高于對照組的(83.23±3.85)分,差異具統計學意義(t=11.321,P=0.000)。
2.2哮喘急性發作與再住院次數
觀察組患兒1年內哮喘急性發作次數、再住院次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3肺功能指標與呼吸頻率
干預前對2組肺功能各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2組FEV1、PEF上升,RR下降,且觀察組上升與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哮喘的發生與諸多因素相關,為多因素共同參與所致。因其復雜性,多數哮喘患者對于自身病情乃至哮喘防治知識處于匱乏狀態,導致對治療方案的認可度不高、依從性較差,進而造成治療效果及疾病控制效果欠佳[4]。王磊等[5]在研究中提出,于哮喘治療中重視健康教育的應用,可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及改善生活質量。但因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為小兒病例,其理解力、邏輯思考能力及記憶力等與成人不可同日而語,需家屬予以監督,故在行健康教育時,應從患兒及家屬兩方面入手,同步進行,以獲得滿意效果[6]。通過向患兒及家屬闡述哮喘相關知識,以使之對疾病有更為充分和深入的了解,規避可能的過敏源,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其發作;同時給予正確的用藥、飲食等健康指導,使之更為遵從醫囑,配合各項醫護操作,促進機體康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哮喘急性發作、肺功能指標及呼吸頻率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與近年相關研究結果類似[7]。可見,在常規護理中融入針對性健康教育可切實提升患兒及家屬健康知識水平,同時有利于減輕疾病嚴重程度,改善肺功能,從根源上抑制病情的持續進展。分析原因為:經由對患兒資料的全面掌握與評估、針對性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使各項措施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對健康教育方式的更新與豐富,使患兒及家屬可更為形象、直觀地獲取知識,有利于其強化認知,加深印象,繼而指導自身行為;經由情緒、過敏源、感染以及用藥等具體宣教,可使患兒哭鬧、煩躁等情緒減輕,提升依從性,同時強調遵醫囑服藥重要性及用藥方法指導,并對感染、過敏源等予以控制,阻斷外部因素對患兒病情的影響;最后輔以中醫穴位按摩,發揮其無創、無副作用、標本兼治優勢,由經絡進行各臟腑功能調整與改善。綜上所述,在對哮喘患兒實施護理的過程中強化健康教育,有利于其及家屬對健康知識的掌握,降低病情發作頻率、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同時改善肺功能,具良好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雪華,李健,周麗娟.基于微信的教育干預在學齡前期哮喘患兒吸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10):1251-1255.
[2]王倩,劉玉琳,羅征秀,等.微信平臺在兒童支氣管哮喘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7,17(7):501-503.
[3]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16年版)[J].中華兒科雜志,2016,54(3):167-181.
[4]郝進芳,張玉瓊.健康教育在小兒支氣管肺炎治療中的護理進展[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9,41(S1):139-141.
[5]王磊,郝海龍.健康教育對哮喘患者生命質量及用藥依從性的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7,17(10):1537-1540.
[6]譚吉英.居家自我護理干預對哮喘患兒病情、氣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32):158-161.
[7]姜永芬,趙思佳,康君琴,等.心理護理在支氣管哮喘患兒中的應用及對治療效果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1):1011-1013.
作者:龐世玉 單位:建始縣衛生健康規劃財務與信息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