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計算機類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山東農業大學計算機類專業為例,介紹了校企合作的八種模式,通過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多種模式相互補充、多層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為同類專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校企合作;計算機類專業;培養模式
一、前言
校企合作是高校謀求自身發展、大力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面向社會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同時是企業提高人力資源素質、降低人才培養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通過校企合作,雙方利用自身優勢、取長補短,[1]讓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在設備、技術和人才方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校企合作基本情況
山東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歷來重視校企合作,近年來學院積極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不斷提升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多年的實踐,學院形成了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多種模式相互補充、多層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以達到學生、學校、企業的“三贏”模式。做到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學校培養與用人單位需求的“零距離”,既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又能真正落實學生專業對口就業和高端就業。
三、校企合作模式
通過多年來的摸索和探索,在山東農業大學計算機類專業校企合作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學校實踐經驗,總結出目前校企合作目前有以下8種模式。
1.專業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專業共建是一種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從專業招生、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學、畢業指導到就業指導等各個環節企業都全程參與[2],通常采用兩段式培養模式,第一階段學生在校內完成全部理論課學習任務;第二階段到企業實習,并完成學校規定的實踐教學任務。2014年學校與惠普-濟寧國際軟件人才及產業基地簽訂共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開發和軟件測試方向的合作協議,實行“3+1”培養模式。目前已累計招生613人。2016年與青島軟件園簽訂共建通信工程專業嵌入式方向的合作協議,實行“2.5+1.5”的培養模式,已招生183人。該模式力求通過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習基地建設和管理運行機制的改革,使學生有較長時間接受系統而完整的實踐訓練,以達到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另外通過校企專業共建彌補相關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實驗(實踐)條件欠缺,學生就業率低等問題。
2.頂崗實習的校企合作模式。頂崗實習是為學生搭建就業前的專業實踐平臺。學生通過到企業參與真實產品的研發和經營活動,了解企業的運行情況,體驗企業的工作實際,為就業時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打下基礎,為專業知識的增加和專業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幫助,校企合作的企業可以通過這樣的平臺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企業實踐,從中選拔出更多的急需人才。這種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縮小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使學生能更快地勝任工作崗位。
3.實訓周的校企合作模式。對于工科類專業,按照教育廳的要求,實踐類課程不能低于學分總數的30%,課程設計、綜合實習、短期實訓這一類教學環節每個學期都有,之前這些環節大多是由任課教師負責,教學內容相對空洞、滯后,現在通常邀請相關企業的工程師和講師,與任課教師共同商討教學內容,企業的工程師有項目開發經驗,又依托企業的實際項目,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興趣高,普遍反映教學效果較好。
4.共建創新實驗室的校企合作模式[3]。該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優勢,由企業出資或提供設備,學校提供場所共建實驗室,實行開放式實驗室使用體制,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提供平臺。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實驗室和資源,業余時間在創新實驗室進行專業技術訓練,參加相關的大學生專業競賽活動,從事創新性學習、實驗、研究以及科技競賽和發明創造等活動,也可以與老師合作,進行專業項目的開發工作,還可以承接企業的產品項目的研發工作等。
5.“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指的是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復合型教師隊伍。高校教師普遍學歷層次較高,但項目經驗少,工程開發經驗欠缺[4],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和實踐環節時效果不理想。學院為教師提供進修和企業鍛煉的機會,參與企業培訓和項目研究,幫助教師更新知識、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
6.聘請校外創業導師。除了學校教師的培養之外,學院積極聘請企業管理人員、項目工程師、創業成功者參與創業類講座、創業類選修課授課以及創業實踐指導。聘任行業領軍人才、企業家、創業人員、專家學者和學校符合條件的教職工為創新創業導師。對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進行指導,將其創業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近年來,學院共聘請校外創業導師15名。近幾年,信息學院學生參加專業技能競賽,獲省級以上獎勵1500余項,其中超過300人次獲國家級獎勵。
7.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教學科研實踐育人基地是實現產學研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對促進學生就業擇業創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學院依托企業行業優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選擇業內先進、管理規范、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建立教學科研實踐育人基地16個,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起到積極作用。
8.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學院多次邀請企業、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先后采納企業提出的修改意見建議50余條,對各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加強課程設計和課程實訓環節,將企業真實的項目實戰引入實踐教學體系。完善了各個專業的課程教學大綱和實驗教學大綱,使人才培養方案更加符合產業需求,更加貼近用人單位實際。另外,在學生畢業論文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等環節,合作企業也積極參與,充分體現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模式有多種,但并不是這些模式具有通用性,不同學校不同專業應該結合自身實際確定合適的校企合作方式,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目前的校企專業共建合作辦學從人才培養規模、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比如校企之間的定期溝通與交流,學生實習實訓情況的反饋機制,“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需進一步加強等。通過對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機制的探討,構建工程教育的新體系,探索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能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5],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雪.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9,(02):123-125.
[2]劉志成.高職院校IT專業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特征分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6):78-83
[3]房春梅,代金華.信息類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7,(6):114-115.
[4]雒翠萍,聶志剛,王聯國,白明昌,侯思偉.農業院校信息類專業“3+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甘肅農業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為例[J].甘肅高師學報,2019,(02):95-97.
[5]鄭豪.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9,(04):168-170+183.
作者:王志軍 葛平俱 林愛玲 白文靜 單位:山東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