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居住區規劃布局與景觀設計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需求,已經由物質需求上升到了精神享受的階段。單純的住宅空間也延伸到居住環境、居住氛圍,乃至追求周圍社區人文環境。本次設計的重點正是針對當下人們的居住環境需求,結合項目地塊有利條件,規劃設計出宜居社區,并闡述本次設計中主要的規劃理念和規劃脈絡。
關鍵詞:居住區規劃;住宅設計;生態住區
1綜合概況
1.1區位分析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蘇南部,是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所在,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就從中穿過。無錫北瀕長江,南倚太湖,東連蘇州,西接常州,三者合而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1.2地塊分析
本次設計場地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境內,周邊為城市道路圍合,交通便利,場地南部接臨城市河流,構成主要城市景觀資源所在。該基地地勢平坦,總用地面積13.62hm2左右。
1.3文化分析
無錫市是古來名城,是江南文化發源地之一。無錫市地勢平緩,以平原為主,區域內多河流,歷史積淀下來濃厚的水文化,以其為代表的旅游景區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旅游度假區黿頭渚風景區等。水的溫潤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無錫人,吳文化中的親人、包容、溫婉品質已經融入到了無錫的城市基因里。
2規劃理念
無錫市是吳文化重要傳承地,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耙环剿琉B一方人”,水文化在華夏子女的心中根深蒂固,水的柔美、純潔、包容等品質暗含在屬于其的文化里。這次設計的核心理念,正是順應無錫市由來已久的水文化作為文化底蘊,以現代居住環境需求作為設計出發點,利用得天獨厚的城市河流景觀作為契點,將城市景觀引入場地規劃設計內,以濃厚的水文化作為精神理念,以人性化理念作為社區服務以及拓展城市脈絡為根本,結合園林以及建筑空間設計,打造一個富有人文思想、融進當地特色的宜居家園。
3規劃架構
3.1社區定位
根據項目用地接近城市河流重要景觀資源,周邊051交通網絡健全便捷通達,基礎設施已經初具完善,在這些有利條件下,本次社區設計定位為中高檔小區。
3.2規劃結構分析
結合本次的規劃條件與規劃設計理念,并結合場地周邊的城市現狀道路交通體系、城市功能規劃布局、生態與景觀結構、市政工程設施,規劃設計出“一核心、五軸線、六節點”的總體空間布局結構。3.2.1“一核心”指的是一個小區的主要核心。具體來說,就是結合周邊城市規劃的公共基礎設施與綠地景觀系統,打造出合理規劃的小區布局,以帶動周邊區域發展。小區內則是以中部社區公共服務片區為核心,輻射到小區各處,并結合區域內的行政辦公、文化教育、康體娛樂空間和設施等,形成完整的“社區公共服務中心”。3.2.2“五軸線”結合周邊城市主要城市干道網絡以及城市景觀軸線,規劃設計出串聯整個小區,形成南北向主要景觀軸線以及2條南北向與2條東西向次要景觀軸線,形成主次分明、多層次的規劃布局,為營造豐富的文化內涵做堅實的鋪墊。3.2.3“六節點”指將小區細致分為6個組團,各自為核心,使得在規劃形態上更加完善,層次和節奏更為生動和豐富,組團間通過公共核心區域空間彼此串聯,分散獨立的同時,也能夠互相影響,使得整個小區更具活力,以便帶動區域生態景觀發展。
3.3功能布局分析
小區居住用地根據周邊城市道路和各項用地規劃條件約束情況,考慮行政管理的便捷性和通達性,共劃分成多個居住組團,在每個居住組團中均配套公共服務中心,以便能夠更方便快捷服務到每一位住戶。同時,為了充分利用日照采光資源以及場地南邊的城市河流景觀資源,住宅采用“南低北高”布局形式。另外,在延續城市現狀肌理和社會聯系的同時,追求與著力控制開發強度,降低建筑密度,進而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開辟綠地等開敞空間,改善居住環境,使之達到二類居住用地的標準,同時也是出于人文思想的宗旨,營造宜居環境氛圍。3.3.1小高層住宅區。指分布于地塊南部和東部的8F小高層住宅,其中劃分為4個小組團,每個小組團中都擁有各自的組團景觀節點,各自打造自己獨特的風格,豐富小區的景觀文化內涵。舒展近人的多層住宅能夠和其所在的組團景觀相得益彰,適合作為小區前區居住空間,帶動整個小區如水一般柔和,和大自然親近的設計理念。3.3.2高層住宅區。指分布于地塊北部的6幢17F、地塊西部的3幢14F和3幢18F的常規高層住宅。高層住宅占據著小區天際線的制高點,是城市景觀立面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劃設計該區域的理念是豐富城市天際線的同時,充分考慮小區內部環境,避免因為高層住宅的密集造成小區內部的壓抑感,做到舒緊有序、錯落有致。3.3.3公建配置。出于公共設施的公共性和特殊性,在規劃布置上相對集中,其中以中部的公共中心為小區最主要的服務區,主要由1所12班2F幼兒園、1棟2F會所以及置于其間的核心景觀水池所組成。規劃布局的出發點由幼兒園輻射范圍限制、會所的可通達性以及小區中央景觀的核心位置因素共同決定,提供給周圍住宅組團最便捷服務的同時,也使得整個小區在空間上更具凝聚的感官效果,符合作為小區核心所在的原則。
3.4道路交通分析
現狀地塊北側為城市主干道,東、西、南側各有1條城市次干道,交通網絡主次分明,方便快捷?;谛^規劃的整體性和功能性以及景觀性,道路交通和景觀設計需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小區效果。環狀道路交通保證了道路系統的通達和完整,有效地減少車道占據過多小區景觀用地,并能更密切地和周邊城市道路相聯系。聯通環形車道的宅間步道藏于林蔭景觀中,作為小區景觀部分來打造,使得生硬的交通系統更為生動、多樣和美觀。小區內部動線流線以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三者組成,協調好三者的聯系,實現人車分流,各行其道是對小區內部的安全隱患做基礎保證,在這基礎上,結合景觀園林打造3步1景的多層次景觀道路。小區內部道路規劃原則上按照人車分流來設計,車行道路以環形車行道環通整個小區,再以宅間小道到達每棟住宅。本小區內機動車輛采用集中為主、分散為輔的方式,集中停車主要結合建筑圍合的中間場地設置生態停車場,樓前部分地塊可臨時分散停車。保障小區道路交通功能正常發揮的同時,也避免了機動車輛給小區行人帶來干擾,提高安全舒適檔次。靜態交通在整個小區功能布局上,同樣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與日俱增的用車需求,小區規劃中應滿足當地城市技術管理規定所要求的機動車以及非機動車停車位要求,本設計中機動車停車位和戶數配比為1.0。滿足小區住戶停車需求,也避免停車位過多造成的景觀資源浪費。小區內機動車最主要的停放方式是利用綠化用地和居住用地設置地下停車場,并在地塊西側和南側的小區主入口附近分別設置地下車庫入口。結合小區出入口,設置來訪車輛的臨時停放點,原則上外來車輛不許進入小區內部,避免造成和小區內部人流交叉,帶來安全隱患。
3.5綠化景觀分析
3.5.1綠化系統。小區整體景觀以建筑小品、景觀樹以及形態多變的鋪地為主,構成豐富多樣、富有層次的園林景觀,提供給住戶置身在自然環境的感受,與此同時,也能享受到建筑藝術以及園林藝術帶來的美感享受,讓整個小區氛圍更為活躍,也使得住戶之間不會局限于自家方寸之地,從自己的小天地走到更為廣闊的公共區域,活躍鄰里之間的關系,使得住戶彼此的距離更加貼近,回歸最初鄰里之間友好和諧的關系,也映襯了水文化中包容和諧的內涵所在。院落作為小組團的公共空間,是鄰里之間互相交流的地方。在院落的打造中,以溫馨、親和、舒適的園林風格為主,在盡可能豐富住戶休閑活動的同時,更加重視人文的塑造,以達到每個院落各自有各的風格特點,突出整個小區文化內涵以及精神享受。各個院落構成了小區整體的景觀架構,把各個院落有機而連續的聯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小區景觀。主要方式則是通過步道、高低錯落而連續的景觀植被等,形成既獨立又連續的有機景觀脈絡,突出小區的中心景觀,豐富景觀軸線的縱深度。3.5.2景觀系統。小區景觀規劃以中心景觀水系作為主要景觀核心,通過景觀中軸引入城市河流這一重要的景觀資源,兩者互相呼應,形成貫穿小區南北的步行視線通廊。水景的融入和放大,也使得居住其中的住戶能夠時刻感受到身處水鄉之中,水文化的核心規劃理念也更能深入人心,在景觀氛圍上影響著居住其中的人,給予人們濃厚而熟悉的地域人文特色。景觀通廊是連接每個住宅院落的通道,是僅次于景觀軸線重要的布景。在通廊景觀的塑造上,以蜿蜒柔和的步道為主。另外,幼兒園和會所分別作為次要景觀核心,增加了景觀軸線的層次感和視覺豐富感,共同打造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豐富多彩的景觀資源,打造宜居的小區環境,營造文化韻味濃厚的小區氛圍。各組團景觀核心串聯起小區次要景觀軸線,和小區中央景觀遙相呼應,共同營造多樣化的自然景觀資源。結合周邊城市道路網絡和景觀資源,在小區環狀道路設計上,適當的自由曲折,形成豐富的沿路景觀,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沿路建筑錯落有致,水系、建筑空間開合有序,形成小區主要景觀界面。
4結語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們對高品質精神生活的向往,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上升到了新高度。營造住區就是營造家園,住區規劃設計要關注人文親情,豐富景觀文化內涵,打造自己獨特的風格,以創造富有特色的居住小區、居住空間、景觀和生態環境。同時,生態住區的設計也會繼續影響未來住區的景觀建設,成為與住區可持續發展相應的一種設計指導思想。
作者:朱珈儀 秦晗 徐歡 李紅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