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特色小鎮景觀設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該文以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振友村茆莊為例進行景觀設計研究,在貫徹國家、省、市對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切實考慮小鎮現狀問題,力求改善小鎮人居環境,提高景觀質量和改善村莊面貌,達到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提升村莊吸引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效果,為農業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宿遷市;景觀設計;農業特色小鎮
所謂農業特色小鎮,是指以特色農業方面的產業為依托,體現綠色生態、美麗宜居、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從而打造具有農業方面比較明確的特色產業、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的發展平臺空間。通過構建“產、人、城、文”四位一體、農旅聯合協同發展的綜合體,再以新理念、新載體、新機制推進農村“三產”深度融合發展,不僅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方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平臺,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非常有效的路徑[1]。宿遷市于2017年3月正式啟動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全市自相關政策頒布以來,一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籌建,根據宿遷市城鄉發展的目標要求,打造了一批具有辨識度、具有明顯地方區域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農業特色小鎮[2]。比如,下轄泗洪縣突出生態發展的特色優勢,立足實際情況,深入研究發展,謀定而后動建設,從而確定了生態經濟發展的主路徑,把縣里的四河鄉生態經濟示范鎮、臨淮漁家風情古鎮、柳山稻米小鎮等農業特色小鎮建設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對象,全力推進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積極尋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再如,洋河新區倉集鎮河西村以農業農村發展為基礎,以保障農民收益為重要核心,通過大力綜合開發集旅游、觀光、休閑于一體的鄉村文化元素,探索能與三產高度融合的鄉村發展新途徑;而宿豫區新莊鎮作為水鄉,優勢得天獨厚,進而探索集產業化、生態化、文旅化、體驗化等為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生態旅游觀光區。眾所周知,農業特色小鎮往往更多注重的是地方產業的發展,而忽視了景觀營造的問題[3]。本文以宿豫區新莊鎮振友村茆莊為例進行農業特色小鎮景觀設計有關研究,以期為農業特色小鎮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1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振友村茆莊位于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的南部,西距離中心城區約有7km,北距離鎮區約為3km,根據計算處于鎮區10min輻射圈內。茆莊作為鎮友村下轄的自然村莊,地理位置在于鎮友村的西北部,距離中心城區約為12km,北面通過幸福大道、S324省道及宿遷市中心城區相連,車程不到20min。此處規劃用地約有36hm2(不包括公共綠地、防護綠地、城市道路、農田等),其中可利用的開發建設用地約為14hm2。
2研究背景
2.1國家級層面“美麗中國”這個名詞是中國共產黨
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概念,大會第一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強調務必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各方面緊密結合。并著重提出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美麗中國”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指出,如果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和不牢固的[4]。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也特別強調提出,應該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努力把江蘇建設成經濟強、環境美、百姓富、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
2.2省級層面
2016年,江蘇省委1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深入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強富美高”新農村的意見》中指出:應該把推動新型農業特色城鎮化和“強富美高”新農村建設重視起來,雙輪驅動、互促共進,從而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5]。
2.3市級層面
從宿遷市層面看,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曾經提出,更大力度推進農業特色鎮村建設,可考慮強化產業特色、挖掘人文特色、保留風貌特色等元素,為重點打造一批魅力特色鄉鎮和若干特色村(居)做鋪墊。市政府的工作報告也要求建設農業特色小鎮,打造農業特色鄉鎮。篩選一批有基礎的鄉鎮,在景觀、建筑、人文等方面提升辨識度,保證各自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
2.4區級層面
在區級層面上,農業特色小鎮建設貫徹“五個一”目標,包括:“一個靚麗的鎮區入口、一個精致的示范街區、一個宜居的住宅小區、一個整潔的特色村莊和一個長效的管理機制”。在農業特色村建設規模上,首批進行“7+6”試點(7個整村推進、6個改造提升),真正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村莊規劃和產業規劃一起做;堅持整村推進和改造提升一起推;堅持農民生產和生活方式一起轉;堅持自建和代建一起建。
3景觀設計
3.1設計范圍
設計區域振友村茆莊地處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的南部,是屬于典型的近郊型村落(見圖1、圖2)。
3.2設計點概況
設計地塊范圍內總體地勢平緩,多為平坦地形。地塊四周為農村農田,中部有大面積的蓄水,且區內水網互相聯通,生態環境總體較好。振友村包括11個自然村莊,現有居民人數3646人,分散于745戶,現有村民547人,125戶處于規劃范圍內。村莊用地性質是以居民居住為主,大面積農田分布于村莊北側,只有少量的公共設施分散于村莊之內。在建筑方面,北方村落的特征體現明顯,以獨院式1~2層建筑的住宅為主,建筑整體形式較為簡潔,整齊地排列形式,大部分來自20世紀90年代的建設,總體呈現出破敗感。
3.3設計目標
本設計擬以“幸福式生活,水岸式花園”為設計的主題,以杉荷園景區作為憑借依附,以充分發揮茆莊的整體區域旅游發展優勢和農業資源優勢未涉及目標,打造文化展示與旅游示范村,進而實現建設生態環境優美、居住環境優良的美麗鄉村[6]。
3.4設計思路
本設計以保護好現狀資源為原則,打造生態村莊的環境宜人畫面,做好水體和山林的文章,尊重現有的水系和植被布局,通過梳理水系及綠化系統規劃,形成具有明顯生態特色的村莊風貌;再結合充分挖掘地方鄉村文化內涵及本土產業的特點,打造集生態、休閑、旅游、文化、區域特色明顯的村莊[7]。
3.5設計方案
在總體設計結構上,本著“以人為本、生態文化、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理念,考慮村民自身的實際需求,除了注重鄉村的個性打造規劃以外,還特別注重天人合一,自然與人工的結合,體現在居民建筑與環境的整體融合。其次,梳理村莊原有水系,本著溝通活化,保留水體的原則,把原先水系難以溝通、缺乏梳理的溝渠、池塘進行有機疏通,讓死水變成活水,加強流動性。在濱水景觀步行帶布置上,步行道的開端作為入口廣場,依托茆莊內原有豐富的水景,設置相當數量的親水步行道,從而將主要景觀區與各個組團中心有機連接,滿足游客對親水性的要求。通過連接各個組團景觀節點,更好地滿足種植淺水藕及采摘、觀賞的需求,不僅為茆莊的公共服務帶提供美麗宜人的鄉村景觀,而且與車行道沒有直接關聯,為鄉村內部提供了一個安靜又安全的步行道路系統。本次規劃設計的另一著力點是強烈的組團鄰里特征體現,規劃結構為“一心、一帶、多組團”,即:1個公共服務中心,1條濱水景觀帶,8個村民居住組團(見圖3)。公共服務中心周圍分布著居住組團,利于村民共享公共設施,共享村莊中心景觀,并且每個組團擁有組團綠地,以及在結合組團綠地區域建有相對獨立的小片區停車場,切實考慮村民的生活需求。在宅前綠地就近設坐凳座椅等小品設施,配置小型庭蔭樹,引導居民主動參與更多的村莊日常活動,為村民交流、休憩提供更加便利可行、舒適宜人的環境與設施,從而增進村民間的鄰里關系,讓村莊重新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8]。
4結語
本文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實施背景,選取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振友村茆莊為研究對象,針對當前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缺村莊缺乏管理與整治,宅前庭后,村道塘邊,垃圾成堆、雞棚鴨舍比比皆是,無人問津以及現狀住宅大部分表現出比較陳舊破敗,房屋排列過于整齊、風格單一、鄉村居民點建設拆遷量大、村莊內過于單一的產業結構等問題,在農業特色小鎮鄉村景觀設計中,根據實例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努力打造“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特色田園小鎮。
參考文獻
[1]朱哲.全域旅游視角下農業型特色小鎮案例研究——以美國納帕谷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36(10):106-112.
[2]吳奶金,陳高威,林珊,等.基于新型業態變化的農業特色小鎮理念與構建[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11(3):7-12.
[3]蔡宇超,唐依依.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產業發展研究——以岔河鎮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18(05):34-39.
[4]門坤玲,魯曉軍.美麗鄉村系統化營建的設計方法探析——以無錫陽山鎮實踐為例[J].裝飾,2017(04):90-92.
[5]閔學勤.精準治理視角下的特色小鎮及其創建路徑[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7(05):55-60.
[6]王瑋,黃春曉.江蘇省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現狀與路徑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2):315-319.
[7]蘇斯彬,張旭亮.浙江特色小鎮在新型城鎮化中的實踐糢式探析[J].宏觀經濟管理,2016(10):73-75,80.
[8]楊梅,郝華勇.農業型特色小鎮建設舉措[J].開放導報,2017(3):85-88.
作者:蔣亞華 周力行 楊雨 劉宇 董蓉 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