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設計中內與外關聯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在哲學領域里,內因和外因組成事物的發展,而且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滅亡都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是由它本身的內部因素所引起,又與一定的外部因素緊密相關。但是兩者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內因其實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原因,是屬于主要矛盾,相反外因則是事物變化的外在條件屬于次要矛盾。所以所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是由主要矛盾所決定,但同時也不能不考慮的次要矛盾,即要用全面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早在19世紀80-90年代芝加哥學派建筑師沙利文就明確提出了“形式追隨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的觀點,這是功能主義論的最開始的標志性口號。在后來多元化更新發展中,該口號被功能主義利用導致后來現代建筑關注建筑的特色,對“由內而外”設計方向的過于強調,導致對建筑自身的摸索占據了創作想法的主導地位。建筑逐漸背離了自身所存在的場地,缺失了與所處環境建立聯系的意識,忽視了建筑設計的另一方向一一“從外到內”。
1、建筑設計中“內”與“外”的概念界定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內因與外因共同影響而往前推進的,建筑設計也不例外,在建筑設計中內因主要表現為建筑的功能、建筑形態與空間、建筑的色彩與材料、建筑的風格樣式、以及建筑的使用主體行為等;與之相對的外因主要表現為外邊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社會環境等,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的地形與氣候,人工環境主要包括建筑周邊的景觀及建筑實體,社會環境則主要表現為當地文化。
2、“內”與“外”的相互關聯
建筑設計過程當中,外部的環境會對建筑的設計的過程產生多多少少的限制作用,相反當建筑建成以后也肯定會對周邊的場地環境產生相應的反作用力,所以說建筑設計的完整的過程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對建筑特色空間的追求,而是同時考慮建筑與周邊環境互相關聯的建筑創作手法。一方面,建筑內部的功能會對建筑的形式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對建筑原有外部周邊環境的發展和完善起到非常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建筑所處的場地環境也必然要求對建筑形式甚至于內在功能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其目的就在于讓建筑提供一個既滿足內在功能又滿足外部環境要求為目標的樣式。所以說整個設計過程就是這兩個因素雙向作用的協調發展過程。
3、基于“內”與“外”相互關聯的設計方法
首先是建筑本身與基地環境的呼應,舉例來說建筑的空間、體量、尺度與色彩等都是與場地環境相呼應的結果;另外強調引入景觀要素,例如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的建筑在各種外部與內部的空間組織中,建筑的節點總是會用心的引入相應的景觀節點,從而來豐富整體關系。
4、實例探討
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的位于東大阪一個安靜的居民區內的司馬遼太郎紀念博物館。司馬遼太郎是日本文化圈當中的一位標志性的人物,正是由于他用其特別的角度看待當代日本的生活,以至于他的作品在當時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力。建筑場地周邊是茂密的森林,建筑師安藤忠雄考慮到場地周圍的居民生活區以及作者自身生活的空間尺度,營造了一個相對安靜密閉的場地氛圍,同時他為了強調精神性還將大部分建筑結構埋在了地下。建筑的入口考慮了場地的場地情況,參觀者進入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空間可以順著弧形的走廊,另外為了展現作家深刻的文化涵養,建筑師安藤忠雄試圖利用建筑的空間與作者的精神世界進行對話;為了創造了一個遠離嘈雜的內部環境建筑師將基地周圍的樹林拓寬;書架占滿了展廳的整個墻面,以至于光線只能依靠非常小的洞口才能進入建筑內部,自然而然的營造了一個富有儀式感的空間,仿佛和作者的作品想要表達的一樣,在黑暗中給出一絲光線給人們帶來對生活希望。這樣的作品之所以成功一方面來源于設計者能夠尊重和最大限度的對原有場地的破壞,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讓建筑能夠與環境融于一體,讓建筑與周邊環境產生對話,另一方面設計師注重業主的需求,創造了適合業主需要的建筑空間,讓該建筑產生其自身的意義;同時通過拓寬基地周圍的樹林,保持了場所記憶。
5、結論
建筑大師齊康先生以前講過,“建筑設計要成為城市中的建筑設計,而建筑設計也是城市設計的組成部分,它們都納入城市設計的范疇,都成為建筑科學的組成。”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從而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們應該用整體的設計思想來設計建筑,將建筑設計納入整個城市的設計范疇,并且得以城市設計的角度、站在城市設計的高度上來做建筑設計。作為建筑師的我們只有理解并且掌握這點,才能設計出既可以延續城市的文脈又可以與外部場地環境相融合的建筑。內因與外因是影響建筑設計的兩大主要因素,每個建筑的產生,都是一定時期內這兩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對這兩大因素自身內部包含的因素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關系的有力理解,有助于設計思考的深入,使設計更加合理。對他們之間相互關系的探索涉及到很多領域,同時設計方法也是包含各式各樣,只有正確處理設計過程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確保建筑走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
作者:楊剛 華峰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