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軟質環境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繁華的商業街上擁擠的人群、兩側的廣告牌、電線桿、各類設施都會讓人覺得煩躁不堪。在城市環境中,通過綠化和水體的合理運用,將各種不同類型的建筑物相結合,既軟化了建筑物生硬冰冷的線條,又有了形態、色彩、肌理上的變化。營造綠樹成蔭的城市環境,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加強水體和綠化在環境中的建設,不僅是保護環境、調節生態方面的要求,更是滿足人們視覺、聽覺、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使人們能接近自然,這才是現代化的宜居城市。
一、水與人
水是構成環境的一個重要要素,是生命之源。如《管子•水地篇》所說,“水者,萬物之本原也”。不僅人們的物質生活離不開水,精神生活也需要水。無論哪一種景觀設計,水都是最富有生氣的因素。成功的水體運用,不僅在視覺上、聽覺上滿足了人們的需要,更使人們的心理上感到愉悅。不同的理水方式創造出來的水景帶給人不同的感受。靜態的水面,一眼望去令人感覺安靜和平和。比如蘇州園林拙政園中部的水池面積較廣,坐落著大小不一的小島,又為幾座低欄曲橋所界分,柳堤畫橋,芳渚清流,讓人流連忘返。水流急、動感強的瀑布,則是大自然的體現,浩浩蕩蕩的河水從山崖跌宕而下,氣勢雄壯。飛瀉而下的流水,發出轟隆巨響,帶給人強烈的視覺和聽覺的沖擊。人工噴泉,是水體設計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使用機械引水而人工造的水景,在18世紀初才傳入中國,是西方古典園林中的景觀形式。比如意大利全盛時期建造的埃斯特別墅,別墅主設計師利戈里奧的“管風琴噴泉”由于加入了設計精巧的人工裝置,伴隨著“管風琴噴泉”層疊水流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四段音樂。還有“貓頭鷹與小鳥噴泉”,完全是一種情景展現,突如其來的貓頭鷹將正在縱情歡唱的小鳥嚇得噤若寒蟬,非常富有趣味性。音樂和噴泉讓人的聽覺和視覺同時得到滿足,完全融入到環境中去。由于現代技術的運用,如今的噴泉已經可以將燈光、色彩、音樂與水體完美結合,完全由電腦控制,更加豐富了噴泉的形式,能創造出千姿百態的水景效果。從改善環境條件來看,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伊斯蘭園林,由于地處干燥炎熱的沙漠地帶,水是最為寶貴的資源。需要引水以灌溉花木,滋潤空氣,然而水量又不充沛,只能是涓涓細流,這些條件促使伊斯蘭園林形成了自己那親切、精致、自然的風格。獨特的建筑中庭形式,四面圍著柱廊和敞開的庭堂,十字形的水渠把庭院分為四部分,中央為一個大噴泉,噴泉的水經它們向四面流去,四條水渠分別代表水、乳、酒、蜜四條河流,即《古蘭經》里面提到的自天堂流出的水。庭院被它們分割成四塊花池,低于水渠,并接受它們的澆灌,從而改善了生活、居住的環境,這也成為伊斯蘭園林的典型布局。
二、綠化與人
植物能有效地調節環境氣候,是生態平衡的支柱。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使空氣變得新鮮,還可以凈化污水,消除和減弱噪聲。同時植物的綠色可以使人們疲勞的神經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之后,得到放松,給人以美的享受。另外穿過植物的光線會變得柔和,并能遮擋一部分紫外線。通過種植大量的植物,可以創造出清新而充滿活力的環境。隨著四季的變化,植物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包括視覺、聽覺和嗅覺在內的綜合感受。姹紫嫣紅的春天,萬物復蘇;滿目蒼翠的夏天,讓人感覺生機勃勃;收獲的金秋、冰封的寒冬。通過對不同季相植物的配置,讓人們領略到大自然的氣勢與神韻。歐陽修在《謝判官幽谷種花》詩中就寫道:“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后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花不開。”他主張栽種四時花,花色和花時都要不同,這樣四季就各有不同的賞花之樂。選擇有季相變化的常綠樹和開花灌木是作為綠化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人對自然宇宙的看法也影響著綠化的設計。文化藝術、建筑、繪畫、音樂等都是相通的,中國的古典園林便講究“宛如天成”,以表現自然的山水景色為主旨。比如樹冠的形態,枝條的疏密等等,都崇尚自然美。而在古典主義主導法國文化藝術的時候,園林景觀設計突出軸線,強調對稱,注重比例,講究主從關系。17世紀30年代,法國的宮廷造園家布阿依索寫成西方最早的園林專著《論造園藝術》,他認為“如果不加以條理化和安排整齊,那么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東西都是有缺陷的”。法國的凡爾賽宮花園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是由法國造園家勒•諾特爾主持設計的,他就提出要:“強迫自然接受均勻的法則”,根據法國平坦的地勢,利用建筑、道路,開辟出大片的草坪、河渠,加上修剪的十分整齊的花壇、創造了雄渾而又華麗的園林風格,追求的是一種純凈的、人工雕琢的盛裝美,被后人稱為勒•諾特爾式園林。
以住宅小區為例,現在商品住房的競爭,已不再是住房條件本身的競爭,人們更注重的是小區周圍環境的建設是否合理,因此加強軟質環境的建設也就在所必然。因此,軟質環境設計已不再是為了單純的“裝飾”而存在,而是為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為解決人——建筑——環境之間的關系應運而生。各種設計都在號稱“以人為本”,真正的運用又有多少?城市中的各類廣場不少,真正能讓人駐足的又有多少,原因就是沒能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植物數量、尺度不合宜,不能提供足夠的納涼空間;室外家具、衛生設施等不夠齊全;大片的草坪只可遠觀,都使得人們的停留時間大大減少。小區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的場所。老人們健身、聊天需要個自然、幽靜的空間;兒童嬉戲需要一個安全、有趣的地方;鄰居需要一個互相聊天的場所;行人需要一個親切、友好的休息環境。因此居住空間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各個年齡層次的居民不同的空間需求,利用軟質環境設計的種種優勢,合理地綠化、美化環境,解決好人——建筑——環境之間的關系。小區中的公共綠地顯得尤為重要,不僅有利于居民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同時也有利于保持水土、調節小區內生態平衡、小氣候的調節。有優美的環境,才會有美好的生活;有美好的生活,才會有更加美麗的人生。高大茂密的喬木圍合出的安靜區域,可為人們提供遮陽、納涼、隔音的空間。與灌木、藤木、各類花草相搭配,再加上一些基礎設施的設置,既美化了環境,也為人們提供了可休息、交流的空間。由于人具有親水性,因此,在小區建設中還可適當增加一些水體設計。如幾何形或自然形的小水池、自由式的小溪流、小型的噴泉或瀑布、承露盤等,水體設計還可以和橋、板、石塊、雕塑、綠化以及各類休息設施結合,可見加強綠化、水體等軟質環境的設計,不僅能活躍氣氛,滿足人們視覺的要求,更能充分地滿足人們聽覺和心理的需求。在公共綠地中,使用最多的人除了老人就是兒童。兒童活潑好動,又多聚集一起游戲,在居住小區里設置出固定的區域與游樂設施,器械、綠地、沙坑、迷宮、水池、綠籬、建筑小品等,有助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這一空間的設計還應顧及安全性與舒適性,空間的色彩關系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比如草坪是兒童活動的最佳場所,兒童在草坪上追逐嬉戲,既安全又衛生。兒童又比較喜歡戲水,居住區內布置淺水的戲水池或是與噴泉、雕塑相結合的動水,可以供孩子們嬉戲。但是需要根據居住環境,對水體進行合理的設計,可根據可涉入水景與不可涉入水景做安全設計。軟質環境設計的介入,使游戲場成為一個更能開發兒童智力、鍛煉兒童身體、培養兒童性格的親切開放的空間環境。軟質環境設計實際上是人們對空間上的一種新概念,環境中軟質環境概念的介入,不僅能改善環境、活躍氣氛,滿足人們視覺、聽覺和心理的需求,促進人們身心的健康成長,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營造出一個親切、和諧、優美的自然環境。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會不斷認識到我們現在所處環境的劣勢,接受環境,保護環境并致力于環境的改善與建設它成為我們這一代不容推辭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李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