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綿城市在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緩解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矛盾,是改善、提升城市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海綿城市作為一種新的雨洪管理理論,積極應用于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通過人工措施和自然途徑相結合的設計方法,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技術措施,充分協調城市建筑、道路、綠地、濕地、坡地、河流、湖泊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保障城市雨洪安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防洪防澇和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滿足城市居民工作生活、文化娛樂、健身休閑等功能需求。以海綿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分析國內外研究成果,剖析解讀在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的應用途徑和技術方法。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念;城市景觀;園林設計
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標準,自推廣實施以來,運用低影響開發的生態理念進行城市景觀綠地設計取得顯著成績。將海綿城市建設雨水管控功能與城市綠地景觀美化功能融合應用,打造生態宜居、健康綠色的現代化城市,以更低的資源消耗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1海綿城市理念背景
1.1國內海綿城市理念研究
我國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源于2012年提出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是充分吸收了國際先進的生態雨洪管理理念、充分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面臨問題總結提出的城市雨水管理體系。海綿城市指的是城市在面臨雨季突襲時能夠安全應對雨水徑流增大、城市內澇等城市環境變化,通過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如同海綿一般發揮海綿城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生態功能,統籌協調自然降水、地表流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實現城市水資源收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1.2國外海綿城市理念研究“海綿城市”理論最早源于“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國外對于洪水、暴雨等自然災害抱有極高的重視程度,尤其水資源不豐富的國家,始終對雨水資源有著合理的利用手段,形成雨水管理系統。例如,美國提出了最佳流域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簡稱(BMPs),直至20世紀90年代,進而演變成低影響開發“LowImpactDevelopment”(LID)。澳大利亞提出以“城市水生態系統”為核心理念的水敏感城市設計(WaterSensitiveUrbanDesign,簡稱WSUD),英國提出了可持續性排水系統(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簡稱SUDS)等。
2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的應用意義
2.1理論意義
城市景觀園林設計基于景觀美學的審美特征,結合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體把控,通過海綿城市理論下的指導措施和指導方法,將景觀工程、市政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工程等學科領域進行科學的結合,借鑒國外雨洪管理模式的實施經驗,提出適合我國城市發展國情的城市生態建設途徑,構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雨洪管理模式,在低影響開發的條件下高效解決城市水環境問題,促進各學科理論科學融合。2.2實踐意義隨著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但是相比于國外,我國城市雨洪管理觀念及措施仍存在不足與短板,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具體的實踐探索,與時俱進地完善理論。
3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3.1因地制宜原則
海綿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需要充分尊重涉及城市的自然基礎條件和發展狀態,進行科學的海綿型城市景觀設計,結合當地自然地理條件、水文氣候特點、生態資源狀況、城市建設進程等具體因素,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開展設計建設,將科學的規劃布局和景觀設計管理相結合,運用生態平衡的自然特性,配合透水鋪裝、滲透塘、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生物滯留設施等海綿技術措施進行規劃建設。
3.2生態優先原則
海綿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需要以生態環境為基礎,通過自然生態的方式進行雨水的收集、凈化、利用和排放,同時減少施工建設對原始生態環境的干涉破壞,保護原有水生態環境。通過景觀規劃設計,協調各生態綠色系統中的原生環境和生物群落,遵循場地水文氣候特征和地理地貌特點,選取鄉土樹種,提高生物協調性和共生性,利用海綿城市技術措施調控雨水徑流速度,增加雨水滲透量,實現循環可持續發展和低影響開發設計策略,降低建設經濟成本,從而達到低投入高回報的生態效益,發揮城市水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3安全為重原則
海綿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需要始終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安全為前提。在景觀規劃設計中,需要利用園區內地形地貌和水體環境,采用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技術措施,把控低影響開發的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加強城市雨水管控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充分利用下沉綠地、滲透塘、生物滯留設施等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措施,提高城市雨水吸納能力,保證并落實城市景觀園林防洪排澇的安全功能。
3.4系統整體原則
海綿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需要緊密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建設,統籌城市景觀園林與城市設施系統規劃、整體統一、協同發展。利用城市景觀園林“海綿體”的生態調節功能,發揮防洪排澇作用。將自然條件、生物基礎、公共設施等各海綿景觀組成要素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園區外部與城市街道、社區、建筑、地下管廊等各項城市建筑設施共同配合。
3.5以人為本原則
海綿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希望通過科學合理的雨水管控方式完善城市建設,以解決由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城市生態問題,給予人民群眾幸福安全、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結合當地人文風俗與歷史文化,充分考慮城市居民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習慣,設計景色優美且功能實用的景觀空間,使得海綿技術措施不僅具有防洪排澇的安全性能,同時兼備形式美觀的審美需求。
4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的應用結合
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景觀構成要素間的相互聯系促使各項功能有序進行,通達的路線和景觀空間配合單體、建筑、小品形成特定的景觀節點,安全高效地調控人群集散,海綿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中的景觀構成要素可歸納總結為以下幾類:
4.1地形地貌
充分了解場地環境中的地形地貌,建立城市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景觀骨架,分割場地區域,進行功能布局。大面積的草地湖泊在少雨季節時作為開放空間,適合居民春游野餐、湖泊泛舟等,雨季來臨時作為下凹綠地、凈水濕地、生物滯留池等海綿滲透性措施區域;自然湖泊、池塘等作為沉淀池、凈化池等海綿性蓄存凈化區域。對這些生態敏感區進行保護、修復和低影響開發,能夠極大地促進雨水的滲透、積存和凈化,降低地表雨水徑流速度,發揮海綿型城市景觀園林的雨水調節管控作用。
4.2植物景觀
植物配置首先要選取適應設計城市氣候環境和水文狀態的本土植物,提高植物成活率和本土生態特色;其次考慮耐潮濕、耐水性和抗逆性強的濕地植物,合理安排植物的種植區域,保障雨季和非雨季的植物生存狀態;最后選擇景觀效果較好的植物有良好的視覺感受,滿足城市景觀園林季節性變化要求,豐富景觀季節效果。
4.3水體景觀
水體景觀采用靜態水和動態水2種,以人工和自然水體達到生態安全的景觀效果,通過人工措施建立自然駁岸,美化靜態水體景觀與陸地景觀的過渡景觀帶,兼具沉淀池、凈化池等海綿性調蓄凈化功能;河流小溪具有動態變化和自由穿梭的特點,結合植草溝、礫石溝兼具“排”“瀉”疏導雨水徑流的主要功能。
4.4道路鋪裝
各層級道路擁有不同的使用功能,根據其功能差異進行材料、拼貼、圖案、尺寸、顏色的差異選擇和美學搭配。透水鋪裝的選擇則是海綿技術措施在城市景觀園林景觀道路設計中的重要體現,透水磚、透水混凝土、嵌草磚等透水材料的選取能夠滿足路面雨水的快速下滲要求,經過透水面層、找平層、墊層和土基層的一系列下滲過程,可以有效過濾和凈化雨水中的污染物。
4.5小品設施
將小品設施與海綿技術設施將結合,使用符合大眾審美和當地文化特色的小品設施,同時具有健身康體、休憩放松的實用功能。例如對馬路的道牙石進行造型導水口設計,與植草溝相連接,便于路面徑流雨水快速導流進入植草溝進行雨水處理;將透水廣場進行圖案拼貼,結合景觀雕塑,形成廣場空間,明確場地邊界的同時便于廣場雨水的下滲和導流。
4.6照明設施
通過燈光的色彩、亮度、冷暖、集散、主次的變化安排,與自然景觀、人工景觀交相呼應,相互襯托,不同造型的燈具設計與海綿技術設施結合,凸顯海綿景觀建設成果,呈現出具有獨特夜間特色的景觀效果,完善景觀結構,提升景觀品質,豐富景觀層次,便捷人們出行游玩和觀賞娛樂。
5結語
海綿型城市景觀園林設計需要充分了解海綿技術措施與景觀山水、地形、路網、植物、照明和小品等的結合應用策略,按照相關城市建設規劃中的各項要求,科學、權威、高效、透明地貫徹落實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規劃建設,促進城市系統整體協同發展,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有機轉化。讓人們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自由生活、快樂生活,享受回歸自然的舒心,感受城市景觀園林的便利,給城市居民帶來城市歸屬感和文化自信感,體現城市建設的人文關懷和自然包容。使城市兼具城市雨水安全、城市景觀美化和城市人文提升的功能特征,真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精神象征。
參考文獻:
[1]賈果.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8.
[2]陳哲.“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濱水綠道景觀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9.
[3]焦中志,王曉朋,劉建美,等.海綿城市建設探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26):154-156.
[4]楊斌.“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園林景觀中的應用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9(28):79.
[5]施雯雯.論“海綿城市”建設對景觀園林設計的影響與思考[J].現代園藝,2020,43(18):92-93.
作者:劉暢 單位: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