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機電工程項目信息化建設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一、電力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信息化需求模型
1.1理論基礎與信息系統總體結構模型
大型電力項目建設真正的信息管理,信息必須在收集,處理,存儲,檢索,統計,傳輸和數字技術的運用等環節,系統化,標準化,參與項目的各方必須建立信息交換和信息共享的平臺和工具來創建和分享他們的環境和氣氛,并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技術改造落后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來提高信息技術項目管理和信息技術應用技能意識。
(1)管理集成項目管理目標,信息集成是集成管理的基礎。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電力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是當前的新的管理模式,它集成管理思想的使用,與傳統的管理模式相對獨立的有機的整合在一起,使用一個共同的階段,語言和規范的統一管理和綜合管理信息系統,達到建設項目生命周期的目標。從實施一體化管理的角度來看,信息集成是集成管理的基礎是實施集成管理的技術和手段。
(2)標準化是信息集成的基礎,信息集成是實現的基本途徑和方法。由于大型電力工程建設項目的各種信息重復性好等特點,相關的信息元素的標準化有助于這些信息的協調,簡化、協調和優化,可以促進信息以前獲得的結果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實現資源共享,以較小的代價實現更高的效率,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3)信息資源規劃是信息資源管理的基礎,是實現標準化信息的有效手段,也是信息化建設項目的戰略定位。信息資源規劃是指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統計、分析、傳輸和使用的全面規劃,基于信息工程方法的技術基礎上,針對具體的施工過程分析和優化,數據流分析、項目的整體業務模型、功能模型和數據模型,并建立了系統的體系結構模型,信息化建設項目的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的形成,并通過隨后的數據環境的持續改進項目的信息來解決所產生的資源整合的關鍵技術,可實現信息共享,使數據集成不再是問題。
(4)大型電力工程項目施工方是項目使用價值的實現方,因此也是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導者。只有施工方制定相應信息管理標準,并要求項目參與各方嚴格按照執行,項目信息的標準化才能真正貫徹落實,才能真正體現工程信息化的整體優勢。
1.2全壽命周期內電力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信息需求模型
實施項目信息標準化,建立工程建設項目信息集成模型,進而開發電力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信息平臺,這是改變目前項目信息化現狀的最佳途徑。建立集成化的項目管理信息系統,首先對項目信息進行資源規劃,建立標準化的信息分類體系、對整體項目信息按照各參與方不同的需求進行模塊化切割,并做好各模塊化接口工作,保證共享信息在信息交流平臺上無障礙流通。通過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內信息需求分析和項目管理系統總體結構模型的制定,可構建全壽命周期內電力工程建設項目信息需求模型,該需求模型主要由通信網絡平臺、共享主題數據中心和全壽命周期內系統應用模塊組成。在統一數據交換標準的指導下,實現全壽命周期內項目管理信息活動管理。施工方作為信息管理平臺的搭建者,其項目管理信息中心是工程建設項目信息管理的網絡中心、數據交換中心和應用中心。
二、管理信息化實施對策
在構建了全壽命周期內大型電力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信息化需求模型后,僅僅是界定了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目標,還需通過正確的技術路線和實施保障措施,來確保建設目標的真正實現。
2.1信息化建設實施的技術路線
基于信息資源規劃的信息化建設實施技術路線,是指在IT信息規劃階段堅持以信息資源規劃為核心和導向,通過對電力工程建設項目的實際情況的需求,進行參與方的信息需求分析與數據流分析,通過對項目決策層、管理層與業務執行層信息需求的規范化描述,為信息資源的規劃和使用打好基礎。
2.2實施控制措施
為了降低信息化建設的風險,確保信息資源規劃工作和質量目標,設計了如下保障體系:
(1)組織保障管理體系。在信息化建設中,堅持的原則為:“高層領導、歸口管理;統一標準,互連共享;服務工程,面向市場”,公司層面建立信息資源規劃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和部門信息規劃工作組三層組織管理架構體系,建立和形成目標明確、組織科學、業務規范、制度健全、運作高效、服務優質的信息系統組織體系、管理體系、運行服務體系、技術標準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信息系統穩定、安全和高效運行。
(2)技術保障支持體系。由信息資源規劃工具、信息共享標準管理系統和信息交換與共享平臺組成。信息資源規劃工具,引導各部門執行統一的規范標準,形成的業務模型、功能模型和數據模型以及信息資源管理基礎標準,可動態支持應用系統的建設;信息共享標準管理系統,為各應用系統建設提供標準注冊、數據查詢和文檔下載服務,為實現信息共享、規范應用系統建設提供標準支持信息交換與共享平臺,為跨部門信息化應用集中提供信息交換、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安全保障等基礎性技術服務,為建立信息共享的長效機制提供技術支撐。
(3)制度保障體系。設計一套應用系統建設管理規范、信息共享管理規范、信息化應用系統標準化工作規范、信息資源規劃技術應用規劃組成的制度保障體系,實現信息化建設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4)信息化建設的風險管理。通過風險因素識別、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對策,對信息化建設的技術路線的執行、人力組織及投資、進度、質量控制等環節進行系統的風險進行評估,并制定相應風險規避、轉移和消除應急預案,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
(5)信息化建設可持續對策分析。依據PDCA理論模型,對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制定信息系統可持續發展戰略,確保全壽命周期內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的延續性和目標的統一性,最終實現持續提高電力建設行業項目管理水平的目的。
(6)信息化系統應用效果評估體系。項目管理信息化的效果要通過績效評價來衡量,通過評估體系,對系統進行反饋和優化,使之更加適應項目管理實際需求,具有更強大的可操作性。
三、結論
目前,工程項目信息化工作已在電力工程建造領域陸續展開,一批有特點的信息管理系統開始在具有代表性的項目中使用,這些系統的使用在優化工作流程、改善項目管理狀況、提高項目管理水平、監控工程成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筆者提出了基于信息資源規劃為核心和導向的信息化建設實施技術路線,并對信息化實施過程控制措施和對策進行初步探討,希望能夠對以后的更深入研究提供借鑒。
作者:李利 單位:安徽電力建設第二工程公司
(二)
一、機電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作用及建設意義研究
1.1信息化管理系統的作用分析
信息化系統,能有效地為業主或者企業作出正確及時的市場分析和決策,提供強有力的信息保障。其作用可以簡單的歸結為以下幾點:
1)準確統計信息數據,確保信息資源的高效性和時效性。動態的信息平臺,能反映出每臺設備的油耗情況、油料情況、運行情況及設備庫存等情況,并附帶有打印報表的功能。
2)高效的動態監控。管理系統能對維修數據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作出合理的維護計劃,促進設備的高效運行,另外,還能精確的分析出設備的使用率等相關數據,來實現動態監控,為領導提供科學正確的決策依據。
3)優化資源和降低成本作用。通過信息管理平臺,可以實現對各部門的動態管理和配置,對高素質人才和庫存配件等一些貴重資源進行科學的配置和優化,降低成本,保障機電設備的正常運轉,從而為企業帶來更多和利潤。
1.2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意義分析
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其不僅能夠為經營者或者管理者提供集分析和決策為一體的分析決策系統,充分有效的降低機電系統的運營成本,還能使決策人員擺脫傳統老式的信息分析方式的束縛。通過這種科學化、便捷化的信息分析手段,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從而降低企業決策者的錯誤判斷率,提高企業競爭力。
二、信息化管理實施對策
在構建了大型電力工程項目信息化管理需求模型之后,僅是界定了建設信息化的需求目標,除此之外,還要采取保障措施和使用正確的技術路線,來確保建設目標能夠真正的實現。
2.1建設信息化的技術路線
建設信息化的技術路線是基于資源規劃,堅持將資源規劃作為核心與導向,通過分析工程項目的實際需求,分析參與方的信息與數據流,并對業務執行層、管理層與項目決策層的信息需求進地規范化描述,從而為信息與資源的規劃及使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2.2實施控制和保障措施
為了使信息化建設的風險大大降低,確保信息資源的質量目標及規劃工作,專門設計了下列保障體系:
1)組織保障體系。建設信息化管理體系,企業應建立信息規劃高層領導辦公室、領導小組與部門規劃組三層管理組織體系,并且建立與形成組織科學、目標明確、業務規范、運作高效、制度健全、服務優質的組織管理體系和保障體系,保障信息系統能安全、穩定及高效運行。
2)技術保障體系。技術保障體系由信息資源規劃工具、信息交換和共享平臺及信息共享管理系統三部分組成。其中信息資源規劃工具,能使各部門統一資源規劃標準,從而形成數據模型、功能模型、業務模型及信息管理基礎性標準,達到動態支持信息化系統建設的目的。信息交換和共享平臺,能為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與應用集中提供資源共享、信息交換、業務協同和安全保障等最基礎的技術服務,從而為建立長效的信息共享機制提供技術保障。信息共享管理系統,其主要為應用系統和各項建設提供數據查詢、文檔下載和標準注冊的服務,以實現信息規范化與共享的應用系統。
3)制度保障體系。為了實現信息資源建設的規范劃與制度化,必須建立制度保障體系。該保障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共享與管理規劃、應用系統建設與管理規范、標準化與信息化系統工作規范與信息資源應用技術規劃。
4)信息化風險管理與可持續性對策研究。通過風險識別和分析,來評估人力組織、質量控制、技術路線、投資及進度的風險,及早制定配套的風險轉移、規避與消除應急方案,從而來降低風險,減少損失。建設信息化,必須要有可持續性對策,根據PDCA模型,分析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制定出可持續性信息發展戰略,保障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目標明確統一性及延續性,最終達到持續提升電力行業項目管理水平的目標。
5)建立健全信息化評估機制。對于項目管理而言,其信息化結果主要是通過最終的績效評價結果具體衡量,并且通過這一評估體系和機制,對整個系統運行狀況進行反饋、優化配置,從而使之能夠更好的適應項目管理客觀要求,并且具有非常強的實際可操作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信息化管理表現出一定的實時性、共享性以及公正性特點,加強電力信息化建設,可有效實現管理的規范化、降本增效。
作者:趙麗娜 單位:運城市安全生產監察執法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