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新形勢下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思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形勢下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新形勢下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思考

    摘要: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繁榮農村經濟、促進社會整體實現循環發展的關鍵環節。目前由于多方面制約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加快推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應采取高度重視其發展的重大意義,著力構建相應的制度支持體系和技術支持體系,切實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參與度等有力措施。

    關鍵詞: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對策

    在我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的匱乏程度不斷加劇,產業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城市環保意識的增強,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紛紛轉移至迫切希望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農村。受此影響,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形勢也日益嚴峻。因此,新形勢下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日漸成為解決現代農業困境的必然選擇。

    1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

    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把循環經濟的理念應用于農村經濟生活當中,目的是實現農村經濟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協調與統一,進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促使農村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由此可見,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繁榮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是整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大循環的關鍵環節。

    1.1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切實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三農”問題始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為關注的關鍵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是發展經濟。立足于我國農村的發展實情,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多、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重大的資源壓力。但是,當前我國農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營的農業增長方式帶來了資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質和能量的低利用,加劇了農業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必將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矛盾突出、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更為嚴重的是,農業環境和資源所承受的壓力反過來亦將會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制約作用。因此,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當前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強力推行循環經濟,以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推行,強化農村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實現農用資源的合理利用。

    1.2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切實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面臨著國際國內的雙重挑戰。在國際市場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農業市場開放度將日漸提高。迫于發達國家的壓力和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國家正在逐步減少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和國內保護,傳統農業受到發達國家農業的挑戰壓力在逐步加大。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紛紛抬高了農產品的入門檻,采用了名目繁多的綠色貿易壁壘,這在當前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形勢下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就國內市場而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在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人們將利用有機肥料替代化肥,采取農藝措施和農業設施控制害蟲生長,創造無化肥和無農藥污染的農業生產環境,有利于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因此,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不但是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其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行之有效的好辦法,而且也是有效應對國外農產品技術壁壘,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再上新臺階的必由之路。

    1.3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切實促進農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三農”問題的難點和重點都是農民增收問題。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下,不少地方在追求“高產”的過程中,盲目過量地使用化肥、農藥,造成了很多地方出現了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但是農民收入增幅卻十分有限的困境。因此,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從根本上受益的還是農民自身。它不但能夠有效地改善自然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且還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解決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達到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同時,推行發展農村循環經濟要求農業實行集約化經營,進行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采用高新技術和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其中的每一項舉措都會增加和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帶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既可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創業門路和就業機會,又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從而為農民增收開辟出新的途徑。

    1.4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切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演變,現代工業成果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雖然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但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例如,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響;農機具、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污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問題如不盡快予以解決,將嚴重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一方面,發展農村循環經濟要求摒棄粗放式經營,另一方面,根據“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改善質量、提高效益,這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放在重要的地位,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當前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制約因素分析

    農村循環經濟理念是近幾年伴隨著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才逐步被認知的。總體而言,我國目前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對于我國大多數農村而言,生態試點建設都是以政府作為主體推進的,農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度還很微弱,科學完整的農村循環經濟技術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與循環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深入分析,制約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集中體現在幾個方面。

    2.1粗放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制約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未從根本上轉變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受到傳統的農業“小而全”的生產方式的制約,加之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的約束,我國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速度還很慢,嚴重制約了農村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循環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十分尖銳的資源環境矛盾。目前,我國廣大農村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普遍低下。以水資源為例,目前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只相當于世界先進水平的1/2左右。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60%;旱地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平均不到50%,北方灌區的大部分灌溉定額高出作物實際需要的2~5倍。由于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而且加劇了農業資源短缺和供需失衡,嚴重制約了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

    2.2農村循環經濟市場形成的障礙

    在循環經濟發展中,一些跨區域的循環經濟項目,必須進行區域性合作才能完成。因此,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有市場化的相應機制來協調不同區域利益主體的關系,促進它們的合作。例如,防沙防護林帶、主要河流的流域治理等,均要求在不同的區域利益主體間進行合作。而這些活動進展緩慢,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市場機制。由于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加之我國現行的行政管理分割的局面,決定了農村循環經濟的市場形成不可能在農村地區自發產生,進而影響了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進程。

    2.3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技術的制約

    技術是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性因素和基本支撐。沒有科技的進步,降低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就無從談起。然而,由于受城鄉“二元化”分割體制的影響,我國的農村工業發展嚴重滯后,農村企業規模小、管理方式粗放,缺乏足夠的科技資源,特別是缺乏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再加之技術創新投資回收期長、風險高,農村企業往往沒有意識或不愿意進行技術創新。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力量薄弱,導致大量農村企業長期徘徊在高污染、高排放和產品低附加值、低效益、低層次的困境之中,循環經濟發展緩慢。

    2.4發展農村循環經濟資金投入的制約

    發展農村循環經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但是,我國農業發展比較落后,對循環經濟的投入有限。因此導致了農村經濟現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農民收入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大部分農村無力對循環經濟給予必要的經濟支持。同時,雖然我國政府對農村的資金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但是政府財政的大部分資金主要用于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農村循環經濟技術、設施的投入明顯不足。

    2.5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立法上的不足

    隨著循環經濟理念的深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盡管已經頒布實施了《節約能源法》、《礦產資源法》、《水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一系列鼓勵和規范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并建立了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如環評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環保責任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等。但是,這些法律制度都將立法的重點放在了城市和工業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循環利用上,關于農村固體廢物污染處理及循環利用的內容在這些法律中是很少涉及的,甚至是嚴重缺乏的。立法的空白導致了農村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循環利用程度低,不但造成了農村環境的污染和大量可循環利用的物質的浪費,而且還造成了糧食食品的污染和不安全,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

    2.6農村勞動力素質意識的制約

    與城鎮人口相比,我國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整體偏低。調查顯示,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僅為7.8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農民大概只占16.8%,比例不是很高。而我國目前城鎮受教育程度平均在l1年,這反映出農村基礎文化教育還相對落后,農村居民的整體受教育程度還比較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導致了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還不是很高,制約了農村循環經濟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3加快推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是發展農村經濟、切實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先選擇。實踐中,必須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高度重視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也是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推行農村循環經濟更是全面發展循環經濟、建立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體系的關鍵基礎環節。只有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才能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從根本上化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廣大干部群眾應該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上去認識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意義,從根本上轉變不利于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錯誤理念和做法。一是克服發展循環經濟是城市和工業的事,與農村和農業無關的觀念。要立足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現狀,深入分析當前農村資源利用現狀,提高對發展農村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二是克服落后的農村要大發展就必須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觀念。要正確認識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是根本對立的,先污染后治理必然會付出更大的代價,花費更大的成本,所以,農村落后固然要跨越發展,但是發展決不能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三是克服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必然是高成本、高投入、不經濟的觀念。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緩解農村就業壓力等方面都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說,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3.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著力構建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支持體系

    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制度是保障。一是切實制定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發展規劃,把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納入到農村發展規劃中去,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做好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和研究工作。二是改革農村干部政績考核機制,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縣、鄉政府的工作日程,并把環保工作成績作為考核縣鄉領導政績的重要內容之一。三是完善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全方位扶持政策,積極運用稅收和補貼機制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明確農村企業和居民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有償使用制度。四是建立農村產業項目環評制度,配套完善農村規劃環評制度,實施對農村地區建設項目全過程的環境監測管理,對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大的企業和部門依法追究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3.3加大投入,加強培訓,全力建設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持體系

    所謂農村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是指農村各產業部門之間及其內部各項技術的有機組合、配套,是技術各個環節即技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技術推廣、技術應用之間以及技術保障條件之間所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有機組合體。為建設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持體系,一是加大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研發支持力度,把農村教育、科研、推廣和生產有機結合起來,以各地農村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強三者的聯系,集中力量解決農民和企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推動農村循環經濟技術創新與發展。二是加大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應用推廣及維護支持力度,堅持農村循環經濟技術應用推廣體系運行的公益性特征,建立一支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農村循環經濟技術成果推廣隊伍,積極扶持發展民間技術組織,促進農村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農村生產力。

    3.4加大宣傳,形成輿論,切實提高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公眾參與度

    目前,很多人特別是很多農村居民對循環經濟的認知還比較模糊,循環經濟的生產生活習慣還沒有培育起來。因此,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應當廣泛宣傳發動,增強農村企業和居民發展循環經濟意識,讓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循環經濟,如何實施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能夠給農民本身、子孫后代、國家等帶來多大的好處。通過這樣的宣傳,讓大家對循環經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達成發展循環經濟的共識,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一是可以通過報刊、網絡、電視等媒體制造輿論,深入開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活動,尤其要注重向鄉鎮企業、農村社區推廣,提高地方政府、農村企業和居民的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意識,樹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觀念,營造良好的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社會氛圍。二是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循環經濟示范村,選擇村級領導班子素質高、村集體經濟力量強、村民凝聚力強的村莊,加大對其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扶持力度,通過一些高效農村循環經濟示范項目的實施,積極引導他們建成循環經濟示范村,提高廣大農村對循環經濟的認知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三是加強對農民骨干精英的培養,不僅要對其進行技術的栽培,還要進行價值觀的教育,培育他們成為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主力軍,以他們的成功帶動廣大農民提高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綜上所述,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是農業發展理念、發展模式上的一場革命,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為此,地方政府應積極構建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發展理念,走集約發展、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的農村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同時,要充分發揮農技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作用,加大技術支撐力度,重點開發和推廣一批農村實用循環經濟技術。尤為重要的是,要突出農民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強化農民的循環經濟意識,培育他們的節能環保生產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季紅.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3):344-349.

    2錢毅.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7.

    3鄧瑤.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發制約因素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1,(17):62.

    作者:黃秀海 單位:中共臨沂市委黨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A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麻豆精品传媒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app|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aaa大片|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 777久久成人影院|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成人狠狠色综合|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7777| 成人午夜高潮A∨猛片|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