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理風險管理探析(6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應用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效果及價值。方法:將臺州市博愛醫院手術室治療的患者320例按照開展護理模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室護理,觀察組采用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護理模式,對比兩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94.53±3.92)分,護理滿意度評分(96.32±2.83)分,發生護理投訴1件;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88.19±1.88)分,護理滿意度評分(90.03±1.16)分,發生護理投訴9件,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3.13%,對照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15.6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后護士風險意識評分(22.76±1.33)分,風險管理認知評分(21.98±1.25)分,風險管理態度評分(23.05±1.04)分,風險管理行為意向評分(23.53±1.12)分,均顯著高于實施前,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應用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可以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提升護士職業素質。
關鍵詞: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手術室護理
手術室作為為患者提供手術等搶救措施的重要場所,是醫院重要的科室之一,也存在極高的醫療風險,任何術前、術中和術后的忽視均可能造成圍手術期風險增加,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因此為了有效地避免并降低潛在醫療風險,為患者提供安全的手術環境和科學的操作程序,需要積極地開展臨床護理措施[1-2]。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的每個環節關系到手術成功與否,護士需要明確具體護理管理工作,同時也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加強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通過對護士開展風險護理管理可以培養護士責任心和風險管理意識,降低了手術室護理風險性,有助于防止醫療事故發生,對患者生命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3-4]。我院采用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應用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手術室開展手術治療的320例患者按照開展護理措施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60例。觀察組開展護理安全風險管理,其中男性88例,女性72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56.54±4.89歲;對照組開展傳統手術室護理,其中男性82例,女性78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56.65±4.92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上述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為我院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②治療前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異?;颊撸虎诔饩裣到y疾病患者;③對本研究具有嚴重的不良反應的患者;④除外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2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取手術室傳統護理,開展出入手術室等價、器械無菌管理、手術室護士管理等,責任尚未落實到人,護士根據醫師開具醫囑開展臨床護理操作。觀察組:開展護理安全風險管理模式,具體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制訂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計劃,組織手術室工作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手術室安全核查制度》等各項相關規定與制度,由手術室護士長帶領下專人負責開展安全管理,明確安全管理職責,對現在手術室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分析并制定針對性改進措施。二是由手術室護理安全風險管理小組擬定《手術室安全核查表》,嚴格按照核查表相關要求進行檢查,做到專人負責,專人簽字。三是定期開展手術室人員護理安全風險意識培訓,提升護士防范能力和護理風險意識,定期組織應急流程演練,提升護士處理突發事件能力,將護理風險安全意識貫徹到日常工作中,確保手術室護理安全。四是制定好手術室護理風險安全護理標準,有護理小組開展安全護理巡查監督,分析在各類型手術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及干預措施,識別并評估分析風險,對安全隱患要進行干預和改進。五是加強手術室安全教育,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如對各種類型器械開展消毒,防止手術過程中患者傷口感染等各項護理措施,加強和患者家屬的溝通,防止出現各種護理差錯以及溝通上的不安全隱患[5-6]。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手術患者發生風險事件情況,包括意外傷害、切口感染、記錄失誤、操作不當、準備失誤等。采用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形式對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評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護理滿意度越好。由護理部制定手術室護理質控評價標準對手術室護理情況進行打分,評價手術室護理質量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出現護理投訴事件情況。對護士開展風險管理防控掌握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包括風險意識、風險管理認知、風險管理態度、風險管理行為意向四個維度,每個維度0~25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人員掌握情況更好。
1.4統計學方法
SPSS17.0中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計數數據以百分率表示,檢驗方法分別應用獨立樣本t檢驗及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情況對比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94.53±3.92)分,護理滿意度評分(96.32±2.83)分,發生護理投訴1件;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88.19±1.88)分,護理滿意度評分(90.03±1.16)分,發生護理投訴9件,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對比
觀察組出現意外傷害1例,切口感染2例,記錄失誤1例,操作不當0例,準備失誤1例;對照組出現意外傷害6例,切口感染7例,記錄失誤4例,操作不當3例,準備失誤5例,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護理人員風險防控意識變化對比
實施護理安全風險管理方與機制后護士風險意識評分(22.76±1.33)分,風險管理認知評分(21.98±1.25)分,風險管理態度評分(23.05±1.04)分,風險管理行為意向評分(23.53±1.12)分,均顯著高于實施前,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手術室工作時間相對較長,節奏很快,人員的流動性較大,手術意外等情況隨時有可能發生,容易出現醫療事故,給醫院聲譽帶來嚴重的影響。護理干預是近年來新興的護理理念,指的是為達到某種診療、護理結構護士負責開展診療活動的單一行為,防御機制則是為了讓某一事物有序前進和發展的有效工作系統,為了保證患者手術安全目標和護理安全的有效實現,通過建立一套完整、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有效地處理手術室要素結構、功能和相互關系[7-8]。護理安全防御機制則是護理人員通過充分利用執業活動排除醫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涉及了機構、人員、分工、制度等多個,通過科學合理的利用這些藥物,持續改進護理安全運行的系統總和。臨床護理實踐過程中任何手術均在一定護理風險,對于護理工作是考驗,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就是通過將以往不安全實踐的事后被動處置變成事前積極地預防,讓護士積極主動發現工作中薄弱環節與風險因素,將護理安全隱患有效地消滅在萌芽狀態中,控制消除存在的問題苗頭,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9-10]。通過成立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小組,由護士長、醫師、責任護士等共同梳理出手術室高風險點,比如一方面護士在臨床護理操作中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護理經驗缺乏,在風險事件應對過程中應對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手術室護理管理沒有良好的規章制度約束,對于存在的風險性問題不能提出很好的解決方案,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此外像護理過程中手術器械消毒不到位也可能造成手術后感染發生,這些不安全風險因素均是手術室護理管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11-13]。我院通過建立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實施,一是進一步建立健全手術室各項護理制度,規范了護士在臨床的執業行為、工作流程和操作標準,指導年輕護士做好手術護理過程中細節記錄,處理好細節問題,在每例手術結束后進行分析探討,梳理存在的可能風險,提醒團隊中其他人員避免發生類似錯誤;二是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風險意識,通過定期組織業務學習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獨立操作和處理問題能力,通過法律法規學習培訓增強法律意識、責任感和誠信度,對臨床中護理薄弱環節與不確定因素進行詳細分析,提升每位護理人員風險意識,提高手術室護理風險重視程度,從根源上杜絕風險事件發生;三是通過組建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小組,加強了護士監督和管理,強化術前、術中、術后每個環節的監督檢查,實現手術護理全過程的監控,及時收集手術護理環節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和經歷,有效地保證手術室護理安全[14-15]。護理安全風險管理防御機制應用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可以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和患者護理滿意度,提升護士職業素質,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麗云.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7):151-152.
[2]張小萍.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3):69.
[3]吳錦才.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3(13):104-105.
[4]莫志紅,黃菊玲.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應用及效果分析[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5,15(2):232-234.
[5]GibbsVC.Thinkinginthree's:changingsurgicalpatientsafetypracticesinthecomplexmodernoperatingroom[J].WorldJGastroenterol,2012,18(46):6712-6719.
[6]LoftusT,DahlD,OHareB,etal.Implementingastandard-izedsafesurgeryprogramreducesseriousreportableevents[J].JAmCollSurg,2015,220(1):12-17.
[7]李雪芹,郭新銀.安全護理干預機制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裝備,2013,10(10):98-100.
[8]趙靜.手術患者護理風險預案上報制度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6):31-33.
[9]王曉俊,楊瓊,李世榮,等.護理風險緊急預案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1):150-151.
[10]任月環,孫紅敏,馬杏娟,等.安全管理模式在防范手術室護理風險中的應用價值[J].河北醫藥,2013,35(12):1907-1908.
[11]何利君.護理團隊在手術室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5):1060-1061.
[12]孫晶.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4,10(26):644-645.
[13]鄭容斌,鄧瑞文,周艷紅,等.手術室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河北醫藥,2013,35(15):2378-2379.
[14]張亞琴.探討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手術室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4,27(13):245.
[15]楊美芳.手術室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6):106-107.
作者:徐艷 胡秀麗 蔣金萍 單位:浙江省臺州市博愛醫院手術室
第二篇: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分析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自2015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血液透析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接受常規護理的43例患者設置為對照組,將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聯合風險管理的43例患者設置為實驗組,記錄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依從性情況,統計2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實驗組護理滿意度及依從性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風險管理應用于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提高護理滿意度,促進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大價值。
【關鍵詞】風險管理;血液透析;護理管理;應用效果
血液透析屬于一種替代療法,主要用于減輕患者的腎臟負擔以及彌補患者的腎臟代謝不足,通常應用于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或者急性腎功能衰竭病人的治療中,病情發展至后期時,僅能通過血液透析的方式來促進其機體代謝物及時排除,進而維持病人的生命[1]。臨床上,血液透析作為一個特殊的操作,一旦有不規范操作的問題出現,便極易誘發風險,因此,加強風險管理工作,對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具有重大價值?,F將我院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引入風險管理取得的效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86例血液透析患者均為2015年6月-2016年7月期間于我院治療的住院患者,將其按數字奇偶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2組,對照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45.12±2.59)歲;實驗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37~71歲,平均年齡(45.26±2.48)歲。2組患者在基線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43例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為患者創造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以及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等。實驗組則在接受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輔以風險管理,方法如下:①分析并評估血液透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并根據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制定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②建立風險管理規范制度,同時嚴格遵循相關操作流程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③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風險管理培訓以及業務培訓,指導護理人員提高風險管理意識以及專業技能水平,并努力鍛煉并增強其風險管理能力,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的發現并識別護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④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護理人員需嚴密監測病人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若有異常癥狀出現,需立即處理。定期對病人進行巡視,監測插管部位以及穿刺部位是否有滲血發生,監測透析器是否存在凝血的現象,確保肝素追加量的準確注入。⑤監督護理人員的各項操作,及時發現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指導其改正,努力將風險控制得最小。
1.3觀察指標
采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2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調查表包括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記錄2組依從性情況、統計2組不良事件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計量資料的檢驗方法分別為X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滿意度及依從性對比
實驗組滿意30例、基本滿意11例、不滿意2例,總滿意度為95.35%(41/43);對照組滿意18例、基本滿意8例,不滿意17例,總滿意度為60.47%(26/43)。實驗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依從率為97.67%(42/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05%(37/43)(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2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大部分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均為器官功能出現明顯減退的患者,病情均處于危重狀態。血液透析屬于一種對人體血液進行人工處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細菌感染的幾率,加上部分患者合并有貧血以及低蛋白血癥等,極易導致患者出現病毒感染。護理人員直接參與了血液透析的過程,并在其中擔任著操控者與管理者的角色,因此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業務水平、工作態度以及責任心等都直接決定著血液透析的最終質量及效果。所以,為了避免因人為操作而引發的風險,科室必須加強風險管理,對其操作過程加以監督,努力將血液透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降到最低,進而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中,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6.9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26%(P<0.05),同時,實驗組在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將風險管理應用于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能夠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對提高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等方面均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有利于血液透析的有序開展,值得臨床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明利.風險管理在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119-121.
作者:羅容 單位:重慶市綦江區中醫院血透室
第三篇: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觀察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效果,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方法選取2015年5-6月于門診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接受治療的患者310例為對照組,另選2015年9-10月門診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接受治療的患者320例為干預組。比較2組患者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的發生率。結果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護患糾紛和護理差錯發生率均低于管理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視在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并及時改進,能降低護理糾紛和護理差錯的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護理糾紛;護理差錯
護理風險貫穿在護理操作、患者處置、配合搶救等各個環節和過程中,一旦發生護理缺陷或事故,將給患者和家屬帶來痛苦[1]。注射室作為門診患者治療的場所具有流動性大、人群較為集中的特點,并且患者的病情種類多樣,各類藥物及劑型不斷更新。護理人員稍微失誤,就會導致糾紛或差錯的發生,給患者及家屬、護理人員自身帶來了極大的影響[2]。因此,為減少注射室的護理風險,本文通過收集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后患者的治療資料,研究管理措施及實施改進的方法,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5年5-6月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前接受注射治療的31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08例,女202例,中位年齡36.1歲。2015年9-10月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接受注射治療的320例患者作為干預組,其中男112例,女208例,中位年齡36.5歲。納入標準:以神志清楚、無精神癥狀、能有效進行護患溝通、主要接受過敏試驗、肌內注射、靜脈注射藥物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嬰幼兒、語言交流障礙者不在研究范圍。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行常規護理。
1.2.2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著重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1.2.2.1護理風險的識別:成立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通過座談會、會議等形式分析總結注射室現在已經存在或潛在的能引起護理糾紛、護理差錯事故的相關護理風險因素:(1)環境因素;(2)規章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3)護理技能水平低;(4)護患溝通不到位;(5)管理不完善;(6)護理缺乏法制、風險意識;(7)協作因素;(8)患者及家屬因素。
1.2.2.2護理風險分析評價:根據風險評分數值評估風險程度,風險評分=風險發生率評分×風險損害程度評分[3]。低風險(L)評分≤5分,為患者可接受的風險;中等風險(M):評分為6~15分,為患者不可接受的風險;高風險(H):評分>15分,為患者不可接受的風險。
1.2.2.3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及改進措施:(1)改善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安靜、整潔,嚴格區分肌內注射區、靜脈注射區、過敏試驗區,定期清掃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2)嚴格執行并完善規章制度。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并根據工作情況的變化及時補充或修訂原有的規章制度,不斷地規范和完善各項工作流程和安全護理制度,與時俱進[5]。(3)提高護理人員業務能力。加強專業培訓,強化理論知識,不斷提高操作技能水平,掌握無痛注射技術,及時更新藥物知識及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6]。(4)改善護患溝通。關心患者,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運用適宜的溝通技巧,突出人性化護理[7]。妥善化解各種矛盾,確?;颊叩暮戏嘁妗?5)完善護理風險管理的組織制度。建立護理糾紛、護理差錯分析制度,每周有登記、每月有討論有分析處理,并上報護理部。每月召開風險小組會議,進行注射室護理質量與安全情況的自查;每季度對發生的風險事件進行評定,根據不同的風險程度制訂相應的整改措施和應急預案[8]。(6)提高法制與風險防范意識。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條例》,通過法規知識講座,安全知識教育,風險防范應急預案演練等形式,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7)建立和諧的醫、護、患關系。加強與醫院其他部門的協調工作,以患者的健康為中心,醫、護、患三方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創造和諧的治療氛圍。
1.3評價指標
以護理糾紛、護理差錯發生率為評價指標。每季度由護士長組織進行注射室護理質量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護患糾紛和護理差錯發生率均低于管理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護理風險管理有助于減少護患糾紛發生
護理風險是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安全事件,對風險的管理是對已存在或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采取正確的行為過程,降低其發生率[9]。本結果發現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護患糾紛的發生率明顯下降,說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是有效的。門診注射室作為醫院的窗口單位,其服務質量的水平直接影響患者對醫院整體水平的評價。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既增強了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法律意識及責任意識,又健全了注射室規章制度及各項工作流程、應急預案。針對不同的風險類型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針對科室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注重護患溝通,從而減少護理糾紛,提升護理質量。護理風險管理已成為護理質量改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2護理風險管理有助于減低護理差錯發生
本結果發現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后,明顯降低了護理差錯的發生率,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就是將風險事件的事后處理變為事前預防,風險管理的作用就是讓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變得更認真、細致、主動,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培訓,不斷提升操作技能及與疾病相關的理論知識,減少護理差錯,提高護理質量。本文與王慶碧[10]的研究結果相類似,只是評價的指標不同而已,說明醫院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綜上所述,注射室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減少護患糾紛,減少護理差錯,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推廣。護理風險管理是一個長期、持續、不斷改進的過程,需要不斷提升護理風險管理能力,探索有效的防范措施,從而減少護理風險,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趙麗麗,顧偉鵬,陳夢婷.護理風險防范與管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4):104-106.
[2]滿文屏.淺析門診注射室常見的護理安全問題及安全防范措施[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6):261-262.
[3]陳綺堅,孟金鳳,趙華宇.風險管理標準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108-109.
[4]楊香青,俞瑩瑩.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與施行意義研究[J].現代養生(B),2016(2):289.
[5]蘇海行.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機制的建立與實施[J].大家健康,2015,9(24):281.
[6]錢紅,吳孟爾.風險管理在門診注射室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0,9(6):533-534.
[7]王莉.人性化護理在注射室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3,33(17):4367.
[8]張濤,梁群英,黃莉娜.注射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研究及實施[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8):1648-1649.
[9]嚴琦瑞.門診注射室常見的護理安全問題及防范措施的淺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6(14):2179-2180.
[10]王慶碧.護理風險管理及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醫院管理論壇,2014,5(31):38-40.
作者:盧姍紅
第四篇:冠心病患者監護病房護理風險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監護病房護理工作中發揮的作用。方法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該院88例冠心病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納入護理風險管理組,另選擇同一時間接受常規護理的88例冠心病患者,納入對照組,針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和對比。結果護理風險管理組護理風險發生率為2.3%,對照組總護理風險發生率為11.4%,護理風險管理組的護理風險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風險管理組總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風險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結果為(97.6±1.3)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9.4±2.2)分(P<0.05)。結論針對冠心病患者開展監護病房管理的過程中,選擇護理風險管理模式能夠發揮良好應用效果,可以促進護理風險發生率的降低,改善監護病房整體護理質量,優化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冠心病;監護病房;護理風險管理
冠心病又被稱為缺血性心臟病,屬于內科常見疾病之一,該疾病病情一般比較嚴重,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降低患者生存質量。臨床上必須要高度重視對冠心病的治療,加強相關護理管理,盡可能降低風險,提高治療有效性。冠心病監護病房中大部分為病情較重的冠心病患者,針對此類患者開展護理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如果不能給予科學管理,很容易導致護理風險事故,給患者健康和生命帶來很大不利影響[1]。護理風險管理要求針對患者個人、護理技術、護理設備以及護理環境等風險因素開展全方位管理和監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護理風險[2]。因此,必須要充分發揮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患者監護病房護理工作中的積極作用。為了研究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監護病房護理工作中發揮的作用,為今后的冠心病患者監護病房護理工作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該研究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該院冠心病患者,分別給予護理風險管理及常規護理,納入對照組,針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和對比,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該院88例冠心病患者,給予護理風險管理,納入護理風險管理組,另選擇同一時間接受常規護理的88例冠心病患者,納入對照組。對照組男性和女性分別為48例和40例,年齡皆在44~80歲區間為,平均年齡為(62.6±15.8)歲。護理風險管理組男、女各占50%,該組患者年齡最小值為45歲,年齡最大值為79歲,平均年齡為(63.5±14.9)歲。所有研究對象均接受相關臨床檢查,均被確診為冠心病,其臨床診斷與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冠心病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3]。護理風險管理組和對照組在年齡范圍、性別結構以及臨床癥狀等基礎信息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冠心病護理,護理風險管理組在對照組護理方法基礎上采用護理風險管理,詳細做法如下:
1.2.1不斷完善風險管理制度綜合分析過去監護病房存在的護理糾紛問題,總結相關護理風險因素,構建和完善不同病區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時構建良好的風險應急預案,專業組織風險評估小組,負責針對冠心病監護病房護理風險因素開展全方位評估,不但要針對患者心理因素以及個人健康需求進行分析和評估,而且要針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開展科學評估。此外,進一步強化對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使其掌握更多護理風險知識以及方法。
1.2.2不斷優化安全防范措施針對冠心病監護病房內的患者,應加強安全防范工作,可在患者病床邊科學設置護欄,達到有效保護作用,避免患者出現墜床等風險,衛生間科學安裝扶手,為患者提供便利。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要求家屬在患者上廁所或者下床時應高度注意,實時在旁陪伴,避免出現摔傷等問題。存在便秘問題的患者,采取針對性措施解決該問題,防止患者因排便中過于用力導致心力衰竭現象。
1.2.3進一步推進藥品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應用到各種各樣的藥物,藥物類型相對比較復雜,很容易出現藥物配伍不合理的現象。部分患者接受硝酸甘油類藥物治療后可能會發生心悸以及頭痛等癥狀。藥物使用的不合理很容易引發各種藥物不良反應,不利于保證用藥有效性和安全性。針對患者開展靜脈輸液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針對具體的輸液速度進行控制,同時在給藥結束后給予實時監測生命體征,如果發現患者出現異常必須馬上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解決[4]。
1.2.4重視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培訓必須加強對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培訓,促使他們掌握各種護理風險管理理念,了解最先進的護理風險管理方法以及技巧等。不斷增強護理人員護理風險識別能力,同時促進其風險應對能力的提高,改善綜合素質,確保護理人員能夠針對相關護理風險因素進行有效監控。
1.3臨床觀察指標
針對冠心病監護病房內患者在住院過程中的護理風險事件開展詳細記錄,科學給予統計,分析護理風險管理組和對照組的護理風險發生率。通過問卷調查的途徑針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護理滿意度開展調查和評價,將其劃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以100分為滿分,評分在80~100分之間的屬于非常滿意,評分處于60~80分范圍內的為滿意,評分低于60分的表示不滿意,總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0%。針對護理風險管理組和對照組護理質量開展科學評估和比較。針對兩組患者開展護理質量評分,以100分為滿意,評分越高意味著護理質量越高,反之則意味著護理質量越差[5]。1.4統計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
護理風險管理組88例患者中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共有2例,1例屬于非計劃拔管,另1例屬于碰傷事件,該組護理風險發生率為2.3%;對照組在住院過程中有10起護理風險事件,有4例患者出現非計劃拔管,3例患者藥物外滲,3例碰傷,對照組總護理風險發生率為11.4%。護理風險管理組的護理風險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研究對象在護理風險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
護理風險管理組88例研究對象接受護理風險管理后,非常滿意的有50例,滿意的有36例,不滿意2例,總護理滿意度為97.7%;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后,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依次為36例、40例和12例,對照組總護理滿意度為86.4%。護理風險管理組總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研究對照在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患者護理質量評分
護理風險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結果為(97.6±1.3)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9.4±2.2)分(P<0.05),兩組患者在護理質量評分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監護病房內的冠心病患者通常病情比較急,且病情容易出現惡化,病房內治療儀器多種多樣,護理人員肩負的責任十分重要,其護理工作任務也十分繁重,對于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以及專業能力的要求也相對較高。冠心病監護病房護理中會存在各種護理風險,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盡可能減少護理風險發生率[6]。除了要做到方法中提到的四點要求之外,護理人員必須要不斷增強自身法律意識,強化護理風險防范意識等,全面了解護理風險相關法律知識,保障護理人員和患者的權益。其次,要針對急救儀器開展規范化管理,給予規范化檢查以及維修,設備使用結束后要馬上整理歸位,確保其能夠提供應急備用,避免耽誤搶救工作。最后,要進一步強化護理人員以及患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盡可能減少護理糾紛問題的發生。該研究發現,護理風險管理組護理風險發生率為2.3%,對照組總護理風險發生率為11.4%,護理風險管理組的護理風險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風險管理組總護理滿意度為97.7%,對照組總護理滿意度為86.4%,護理風險管理組總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風險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結果為(97.6±1.3)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9.4±2.2)分(P<0.05)。護理風險管理組和對照組在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及護理質量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意味著,針對冠心病患者開展監護病房管理的過程中,選擇護理風險管理模式能夠發揮良好應用效果,可以促進護理風險發生率的降低,改善監護病房整體護理質量,優化患者護理滿意度,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今后的冠心病監護病房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總而言之,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監護病房管理中具備良好可行性,不但有利于降低護理風險發生率,而且能夠促進監護病房護理水平的提高,具備極高的應用價值。在今后的護理風險管理模式應用過程中,應該從風險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措施、藥品管理以及人員專業技能培訓等方面著手,真正貫徹和落實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其在冠心病患者監護病房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巧,夏梅.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監護體會[J].重慶醫學,2011(12):1194-1196.
[2]楊玲.冠心病監護病房(CCU)護理風險分析與防范[J].中國衛生產業,2014(3):82,84.
[3]顧志莉,聶明卿.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監護病房應用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11):83-84.
[4]張彩瑛.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的ICU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6):45-46.
[5]易小平.高血糖對ICU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機械通氣患者的預后影響[J].中外醫療,2011(34):44,46.
[6]邱文莉,宋潤珞,王蕭逸,等.風險管理提高神經內科監護病房安全質量[J].護理學雜志,2014(23):20-22.
作者:王娜 單位: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內三科
第五篇:住院老年患者優質護理風險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風險管理措施在優質護理活動中的應用對住院老年患者安全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收治的598例年齡大于或等于60歲的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優質護理活動開展過程中風險管理措施實施前后住院老年患者(分別為298、300例)安全事件的預防和控制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與風險管理實施前比較,風險管理實施后患者跌倒、墜床、噎嗆、壓瘡、靜脈炎、管路滑脫、深靜脈血栓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風險管理實施后患者滿意度[99.33%(298/300)]明顯高于實施前[95.30%(284/29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醫院優質護理活動過程中實施風險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改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關鍵詞】風險管理;優質護理;住院病人;病人滿意度;護理工作
醫療護理風險廣泛存在于醫院各個科室,嚴重影響患者安全,已經成為全球護理界的共同認知[1]。在患者護理過程中,任何地方出現問題都可能對預后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會給醫護人員、醫院帶來損失。老年患者由于年紀大,身體器官儲備能力差且功能衰退,表現出反應遲鈍、適應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有研究顯示,老年患者是醫院安全事件發生的主要群體[2]。同時,我國目前已進入快速老齡化社會,各地區大于60歲的老年患者數量急劇增加,使這類患者在住院期間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大大增加。優質護理服務是一項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活動,能夠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3]。護理風險管理是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環節,臨床上將護理風險管理定義為“對目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的識別、評估和處理,從而消除或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及風險對患者和醫院造成的損害,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有研究指出,在加強優質護理服務的過程中開展住院老年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對降低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及提高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4]。本研究主要對本院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中對老年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收治的598例年齡大于或等于60歲的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4年1~12月(風險管理實施前)298例,男171例,女127例;年齡60~89歲,平均(77.1±13.2)歲。2015年1~12月(風險管理實施后)300例,男181例,女119例;年齡60~90歲,平均(76.9±12.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老年住院患者的護理實施風險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護理方法
1.2.1.1健全老年住院患者護理安全管理機制建立護理安全管理監控機制及患者安全目標管理制度。為進一步加強老年住院患者護理安全前饋管理,及時發現護理安全工作中的安全隱患,建立以護理部、科室護士長、科室安全員組成的三級護理安全管理監控機制及患者安全目標管理制度??剖野踩珕T由具備質量管理能力且責任心強的人員擔任。由科室護士長全面負責對每天病區環境進行清查,監督、指導科室護理安全制度的執行情況,對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并落實整改措施[5],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中。制定護理風險防范流程及應急預案。為了規范護理人員操作規程,降低潛在的護理風險,針對老年住院患者這一特殊高風險群體,制訂了跌倒、墜床、壓瘡、誤食、誤吸、燙傷、藥物不良反應等護理風險防范流程及應急預案[6]。對發生意外的老年患者,在第一時間采取相應措施,并做好觀察及記錄,使患者的損傷降至最低。
1.2.1.2強化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安全和法律意識教育。通過學習各項職業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強化醫院護理安全制度,提高護士的責任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杜絕醫療事故及護理糾紛的發生。定期組織護士進行??浦R培訓,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變化,用藥護理,飲食、運動、排泄等生活護理;老年人安全護理和并發癥護理;老年人常見疾病的護理及護理措施。不斷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提高護士判斷性思維和病情觀察的能力;不斷完善和更新知識,提高護理安全質量[7];定期進行技術操作考核,提高護士的技術水平;重視突發事件應急能力的培訓,對各類突發事件制定簡易流程,便于年輕護士學習和掌握[8]。
1.2.1.3入院時正確評估患者情況并落實相關護理措施護士要對每例新入院的患者進行詳細的護理評估,收集相關資料,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狀況,有無跌倒史、感覺障礙、吞咽困難、長期臥床,有無發生不安全因素的疾病等基本情況。針對綜合性病房老年患者制定專門的跌倒、墜床及壓瘡風險評估表。跌倒、墜床總分為10分,≥4分為高危跌倒人群;壓瘡總分為6~23分,≤12分為高危人群。在高危人群床頭掛上預防跌倒、墜床及壓瘡警示牌,以引起醫務人員、家屬和陪護人員的警惕,從而減少意外發生,并根據評估情況落實相關護理措施。同時,對患者和家屬做好宣教工作,要求家屬在護理風險告知單上簽字,并定期對入院患者進行復評,有變化者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9]。
1.2.1.4加強護理人員責任心(1)提升護士的慎獨精神。加強慎獨精神具體指加強護理管理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溝通,了解其心理活動。若發現護理人員存在不良心理或負面情緒應及時進行教育和疏導,指導護士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加強護理人員慎獨精神的教育,以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2)重視臨床用藥護理。藥物劑量使用不正確,不遵醫囑,隨意私自帶院外的藥物、誤解并錯誤使用藥物、不熟悉不良反應等均是引起意外損傷的原因。老年患者因其本身的特點,相比年輕患者更容易出現漏服、多服、亂服藥物等情況。護理過程中必須做到“送藥到手,看服到口”。嚴格遵守用藥安全制度及查對制度,勸阻患者自帶、自服藥物。降糖藥遵醫囑服用,為避免低血糖,積極督促患者按時進食。根據患者的排便規律,為其合理安排服用瀉藥;為防止患者受涼或夜間病情變化,還應盡量避免夜間排便[10]。(3)嚴格執行和落實護士操作規章。規范巡視的實名簽名制度,建立簽名巡視卡,責任到人,要求執行者、巡視護士均要簽名,記錄執行的具體時間,增強自我約束,便于隨時督促檢查。
1.2.1.5增強并落實患者的健康教育采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金康教育模式”對老年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積極挖掘和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比如,依據老年人的興趣愛好、文化程度、行為習慣、心理因素等選擇合適且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必要時,積極向患者及家屬宣傳相關的疾病健康教育知識,使其掌握自我護理方法,能夠有效地預防一些不安全因素[11]。如糖尿病患者應注意在注射胰島素30min后進食;高血壓患者禁止隨意增減藥物,以避免出現低血壓或心腦血管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患者不能太過用力排便等。為防止因直立性低血壓而跌倒,建議老年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
1.2.1.6增強病房環境的管理對新入院的患者及家屬要做好入院環境宣教,應以方便老年患者,利于療養、治療為原則進行病區物品的擺放及建設格局,如減少各種障礙物,在走廊裝扶手,并進行地板防滑及衛生間干燥工作,做好注意防滑的標識;保持室內光線柔和,保證夜間地燈打開;床腳剎車必須固定好,降低床高,并設置護欄[12];將日常用品放置在老年患者易方便取放處,并安置呼叫器。總之,為老年患者全力營造安全、舒適的外界治療環境,盡量避免或降低不良刺激成為潛在的危險發病因素[13]。
1.2.2觀察指標統計風險管理措施實施前和實施后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墜床、噎嗆、壓瘡、靜脈炎、管路滑脫、深靜脈血栓形成、走失、自殺等[14]。調查風險管理措施實施前和實施后患者對醫護人員護理質量的滿意度,采用“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4個等級進行評價,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風險管理措施實施前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相比于風險管理實施前,風險管理實施后跌倒、墜床、噎嗆、壓瘡、靜脈炎、管路滑脫、深靜脈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走失、自殺發生率雖然明顯降低,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風險管理實施前后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風險管理實施后,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實施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332,P<0.05)。
3討論
隨著相關醫療法律法規的出臺,患者的維權意識增強,保證就醫安全及良好的患者滿意度是現階段衡量醫院服務質量的“金標準”之一[15]。目前,醫院系統建立良好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事件的應急護理處理顯得尤為關鍵。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全程居住在醫院,因此,舒適的住院環境、良好的生活條件對患者疾病的康復至關重要[16]?;颊叱藢ν猸h境要求的提高,對服務質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具體體現在尊重、維護個人隱私等方面。護理行業是一個具有高風險的行業,護理風險貫穿在搶救及患者住院的各個環節。推行護理風險管理的優質護理服務措施,不僅能夠減少護理服務過程中各類危險因素,還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給患者安全帶來的威脅。同時,老年患者由于其特殊的心理及復雜的生理情況,其護理風險相比其他患者更大,正確認識其中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安全管理[17]。預防護理風險發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優質護理服務內容的有效體現。基于老年人感覺器官退化、記憶力減退等客觀原因的影響[18],以及老年護理中存在的工作流程缺陷、專業技術水平等問題,使老年患者的護理更易存在安全隱患和風險。在優質護理服務中實施風險管理,主要能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本研究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中對老年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已初見成效,一方面,從多方面和多角度提高了護士的風險意識及風險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醫院風險事件的發生率,進而提高了患者的整體滿意度和醫院的整體競爭力[19]。相比于風險管理實施前,風險管理實施后跌倒、墜床、噎嗆、壓瘡、靜脈炎、管路滑脫、深靜脈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發生率較實施前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風險管理實施后患者走失、自殺發生率也明顯降低,但與風險管理實施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風險管理實施前,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30%(284/298);風險管理實施后,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9.33%(298/300)。風險管理實施前后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傊?,實施風險管理能夠提高護士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對降低老年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增加患者安全性具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這對樹立醫院的護理品牌、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鄭丹萍,張麗萍,張悅,等.護理員對老年患者安全護理認知和行為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2,27(1):60-61.
[2]蹇在金.老年人綜合評估[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3):177-181.
[3]臧曉鷺.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風險管理及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1):60-61.
[4]崔穎,席修明,張進生,等.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報告的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3,9(10):13-15.
[5]鄧霞,秦燕,劉歡,等.187例老年住院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現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15):1962-1963.
[6]李春愛.老年住院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對策[J].當代醫學,2012,18(28):123-124.[7]高浪麗,張雪梅.應用風險管理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提高老年住院患者安全[J].華西醫學,2011,26(10):1554-1556.
[8]張綠云,祝妍華,葉春麗.風險管理在預防老年心血管患者術中護理風險發生中的作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5,10(5):75-77.
[9]王萍,徐潤華,薛花.護理風險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運用的臨床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6):1288-1290.
[10]王任重.綜合性醫院住院環境使用后評價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11]徐霞,王欣,李秀珍,等.某市60歲以上住院患者照護現狀及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0):287-288.
[12]楊耀麗.臨床護理風險事件分析與防范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2014,30(1):20-22.
[13]周倩,李繼平.護理人員護理安全相關行為現狀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12,19(9B):15-18.
[14]陸雯靜,李海燕,盧菁,等.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中的多中心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6,3(2):673-675.
[15]孫曉嵐,萬媛,唐玲,等.老年住院患者護理安全危險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11,6(1):14-15.
[16]張愛華.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測健康現狀調查[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3):43-44.
[17]李春玉,劉姝,陳宏吉.試論我國老年護理現狀和發展方向[J].護理學雜志,2014,29(3):1-3.
[18]吳欣娟,張紅梅,曹晶.強化護理不良事件管理促進護理安全文化建設[J].護理管理雜志,2014,7(5):314-316.
[19]楊玉英,張素超,南振紅.運用護理風險管理程序提高護理安全的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4):88-89.
作者:吳安琪 呂珊 李愛麗 蔣書云 喬娜 單位: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醫學護理系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心血管外科
第六篇:乳腺癌新輔助化療護理風險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價值。方法: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化法將83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風險管理組。常規組進行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常規護理;風險管理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觀察比較兩組護理管理滿意度,靜脈炎、局部壞死、藥物外滲、骨髓抑制等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護理質量評分、住院時間。結果:(1)風險管理組護理管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風險管理組靜脈炎、局部壞死、藥物外滲、骨髓抑制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風險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價值高,可有效規避靜脈炎、局部壞死等風險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縮短住院時間,患者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乳腺癌新輔助化療;護理風險管理;價值評估
乳腺癌為婦科常見惡性腫瘤,其發病率高,在40~60歲女性中高發,對女性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目前,臨床對乳腺癌的治療多建議采取手術根治治療,但術后多需通過化療抑制病情進展,以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存率。但化療藥物毒副作用較多,可帶來嚴重并發癥,加上術后化療療程長,化療過程護理風險發生率高,均不利于化療效果的提高,需強化風險管理[1]。本研究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價值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83例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化法將83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風險管理組。風險管理組42例患者:年齡28~62歲,平均(45.34±3.29)歲;TNM分期:1期23例,2期10例,3期9例。常規組41例患者:年齡27~62歲,平均(45.55±3.32)歲。TNM分期:1期22例,2期11例,3期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規組進行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常規護理;風險管理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如下。(1)風險評估。化療前對患者文化、家庭背景和化療認知情況等進行評估,并對化療護士資歷、穿刺技能、健康教育等能力進行評估,要求化療護士在給藥前認真閱讀化療藥物副作用,并嚴格遵醫囑配置化療藥物[2-3]。(2)風險管理。定期強化靜脈化療安全知識培訓并列舉靜脈化療不良事件,加強化療護士的重視;強化護士法律法規文件的學習,強化其法律意識。成立靜脈化療小組,完善靜脈化療操作流程,并建立不良事件上報制度;加強靜脈穿刺技術培訓,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預防靜脈炎的發生;出現藥液外滲應及時處理;化療過程加強巡視,并注意詢問患者化療感受,觀察有無局部紅腫和疼痛,若注射部位出現局部疼痛和紅腫,應更換輸液部位[4-5];化療藥物給藥速度把握合理,避免過快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刺激;護士做好交接班工作,確保化療期間有護理人員巡視和監護。因化療藥物局部刺激性強,在當天輸液完畢后應將靜脈留置針拔除,并避免多次同處留置針,以減少對血管的刺激;在靜脈化療前,應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化療注意事項的說明,告知患者避免隨意調節輸液速度,對藥物作用及不良反應、化療風險進行說明,并告知藥液外滲帶來的風險和嚴重后果,確?;颊吆图覍僦?,更好配合臨床醫護工作,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告知患者化療時應穿著寬松衣物,避免肢體受壓而影響血液回流。(3)風險處理。一旦出現靜脈炎、局部壞死、藥物外滲等風險,應第一時間匯報上級,并根據發生原因采取積極應對措施進行處理[6-7]。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1)護理管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2)靜脈炎、局部壞死、藥物外滲、骨髓抑制等并發癥發生情況;(3)患者護理質量評分、住院時間[5]。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21.0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管理滿意度比較
風險管理組護理管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及住院時間比較
風險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住院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風險管理組靜脈炎、局部壞死、藥物外滲、骨髓抑制等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乳腺癌患者化療療程長,加上化療藥物具有較強的毒性作用,可對血管帶來較大的刺激,容易引發靜脈炎和藥液外滲等安全隱患,需強化護理風險管理[8]。通過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早期采取積極預防措施,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并提高患者和家屬對化療風險的重視度,提高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以更好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化療風險的發生,提高化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常規組進行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常規護理;風險管理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主要為一下幾方面:(1)風險評估。根據對患者基本情況的調查和評估,為預測風險和預防風險提供基礎。(2)風險管理。強化對護士和患者的風險管理,護士主要從學法懂法、提高操作技能、優化交接班工作、強化監護等方面進行管理,患者主要從風險告知、健康教育等方面進行管理,以強化護士和患者的風險意識,有效規避風險。(3)風險處理。主要是在風險發生后采取及時處理對策,并及時反饋,開展會議進行定期總結,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為下次風險的規避做好鋪墊。經干預,結果顯示,風險管理組相比于常規組護理管理滿意度更高,靜脈炎、局部壞死、藥物外滲、骨髓抑制等并發癥總發生率更低,護理質量評分更高,住院時間更短,這說明風險管理的實施通過風險評估、管理和處理,及時有效規避或減少了風險的發生,經風險管理實施,臨床護理質量顯著提高,護理人員能力水平也隨之上升,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務質量。另外,因風險管理的實施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因而患者住院時間也隨之縮短,康復加快,對患者預后有益。張梅梅等[9]在《護理風險管理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患者中的應用》的研究中,對照組行化療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靜脈炎、藥物外滲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護理風險管理可降低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患者的靜脈炎、藥物外滲發生率,與本研究結果相似。陳殷琴等[10]的研究也有相似結論,均證實了護理風險管理在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中的確切應用效果,凸顯了風險管理的優勢。綜上所述,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價值高,可有效規避靜脈炎、局部壞死等風險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縮短住院時間,患者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柴曉紅,戎霞,戴建平,等.腫瘤外科病房靜脈化療風險管理的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28):72-73.
[2]郭海珍,萬賢琴.持續輸液泵化療中發生不安全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3):59-60.
[3]KeuneJD,JeffeDB,SchootmanM.Accuracyofultrasono-graphyandmammographyinpredictingpathologicresponseafterneoadjuvantchemotherapyforbreastcancer[J].AmericanJournalofSurgery,2010,199(4):477-484.
[4]徐靈莉,鄧本敏,唐玲,等.護理風險管理在糖尿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化療中的效果觀察[J].重慶醫學,2012,41(36):3833-3834,3836.
[5]宋秀云.護理風險管理在宮頸癌患者術后化療期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7):48-49.
[6]StraverME,GlasAM,HannemannJ.The70-genesignatureasaresponsepredictorforneoadjuvantchemotherapyinbreastcancer[J].BreastCancerResearchandTreatment,2010,119(3):551-558.
[7]鄧本敏,徐靈莉,李真華,等.惡性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期間風險管理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0):3448-3450.
[8]謝諾.護理風險管理在宮頸癌患者術后化療中的效果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6(3):127-129.
[9]張梅梅,丁宇,文君,等.護理風險管理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32(22):110-111.
[10]陳殷琴,陳國珍,鄭婉婷,等.護理風險管理在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7-9.
作者:劉志霞 陳勁智 黃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