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學結合下高職環境藝術設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構建以訓練現代設計思維為核心能力目標的課程群體系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程的能力目標要求環境藝術設計究其本質是對空間的設計活動,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主要就職于設計師崗位,并從事景觀與室內設計項目的工作,隨著時代環境、建筑風格的不斷演變,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從業者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景觀、室內等環境設計項目逐步從對個體界面的設計塑造,轉變到對空間的功能和造型的設計,因此當經歷傳統美院式教學方式的環境藝術專業畢業生在面對現代設計項目時,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設計手段和研究方法,所以重視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空間設計能力的訓練,使學生掌握空間設計的研究方法與設計手段,從而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變得尤為重要。
(二)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認識誤區,使實踐教學過程簡單化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在國外的職業教育中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如西方發達國家),但對于我國的職業教育,此類教學模式的實施還正在積極摸索中,目前歐美等國職業教育中,“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主要采用了如下幾種類型:一是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采用了“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多循環實驗實訓教育模式,被稱為“學徒式”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二是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采用了學生在學校上課與企業實驗實訓兩種方式相結合的方法,被稱為“交替式”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三是德國等歐洲國家采用了學校與企業共同負責學生的實訓培養,實現校企之間的資源共享,學生在學校和培訓企業兩個地點進行學習,被稱為“雙元式”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基本上不同國家的職業教育在具體實施中,都是在以“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為主,同時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變通和調整來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三)專業的跨學科性與師資背景的單一性相沖突
1.國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背景的區別國內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歷史已有近60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工藝美院(現清華大學美院)在20世紀50年代開設的室內裝潢設計專業,該院在了解國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設置理念后,于80年代改名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但與國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差別在于,國內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由美術類學科背景的工藝美術類專業發展起來的,主要從事景觀與室內設計等領域的工作研究,而國外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由有建筑類學科背景的專業發展起來的,從事建筑設計等領域的工作研究,雖然設計研究法不同,但都屬于對空間造型的設計研究。
2.國內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師資的單一性制約了專業能力的培養幾十年來,國內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主要是在藝術設計類專業目錄中招收藝術生,接受的均是美院式教學,然后再從畢業生中選拔優秀者從教,周而復始,因此師資專業背景基本一致,客觀上制約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中對空間造型設計方法的研究。當代的環境藝術設計項目,不僅需要設計師有專業的審美眼光,而且需要對現代建筑設計的理解及空間功能和造型的設計能力,而在傳統的美院式教學中缺乏對此種能力的培養,同時部分老師也缺乏設計項目的實踐經歷,無從獲取經驗,提升自身設計能力,客觀上制約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
(四)專業合作平臺和體系的不健全,導致了培養目標的不確定
1.國外專業合作平臺和體系的建設情況國外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發展中注重合作平臺的建設和指導,如美國以產業的需求為目標,根據國家技能標準開發課程體系,通過區域內的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學校等幾方面共同形成具有一定權威性和客觀性的評價平臺(如董事會),評價平臺定期反饋信息,指導專業的發展。同時合作平臺也成為聯系學校與地區間的紐帶。
2.國內專業合作平臺和體系的建設現狀國內的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相對于建筑設計行業完善的法規條例,在政策制度以及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資格標準建設上都比較薄弱,此外國內環境藝術設計行業協會類別繁多,且沒有較權威的評價分析,行業中的企業也是魚龍混雜,很難甄別出其中好壞,不同企業都有自身的標準,因此在沒有政府主導的情況下,平臺的建設與發展缺乏支撐,間接影響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二、調整及措施
(一)構建以訓練現代設計思維為核心能力目標的課程群體系
1.轉變以訓練描繪等能力為主的基礎課程理念自包豪斯主導的設計變革誕生以來,傳統的造型設計方式逐步為現代空間設計方式所取代,因此在高職教學中培養空間設計思維能力越發重要,目前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美院式教育中以實物寫生、素描能力為主要培養內容的教學理念,只能使學生在設計時對某一造型復制描繪,很難營造現代設計中所需要的對空間的啟發式教育,更別提對空間的研究方法了,因此打破以石膏像、人物描繪為主的課程理念變得很有必要。在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借鑒建筑設計專業中注重培養學生空間造型設計的能力,使學生建立對空間造型設計的研究方法,同時在教學手段上培養學生具備通過模型了解空間、思考空間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穿插對空間功能分析、結構技術、設計表現等能力的訓練。
2.開設以訓練現代設計、圖形、視知覺能力為主旨的新課程圖形和視知覺是近年來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基礎課程中一門比較前沿的新課程,課程通過構成、空間表述培訓學生對空間的觀察和表現能力,因此,作為同樣是對空間進行造型設計的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美院式教學中的三大構成、圖案等課程的基礎上,移植香港中文大學建筑學院的該類課程,從板、柱、體等元素出發形成對空間的研究分析法,彌補目前基礎課程教學中對空間設計研究的匱乏,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空間造型設計能力,并使之具備與建筑設計專業學生同樣的設計感官,變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3.強化模型研究能力,使設計感官訓練更加直接傳統的美院式基礎課程教學方式是以圖紙繪畫為主,評價標準是以圖紙效果好壞為準,此種方式能使學生逐步提升繪畫能力,但圖紙畢竟是二維的,很難讓學生直觀地在空間、體量的設計上獲得體驗,更無法實現對設計思維能力的階段化訓練,而模型的特性,通過構建空間模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空間的變化和形成,從而分析空間,了解結構,掌握形式的變化,最終形成基本的現代設計概念。
(二)組建以課程群為主題的項目工作室,注重師資建設結合專業特點
1.由具有相同教學理念、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組成課程群工作室現代設計項目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僅運用某一種知識或技能,而且需要多種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才能較好地完成項目,因此,在基礎課程的訓練中,同樣需要考慮到任課老師的專業背景與設計興趣取向,只有任課老師具有共同的課程理念和興趣,才能在教學組織實施中形成合力。同時,在課程實施期間,仍然需要細分課程的知識點,并根據知識點形成具體的項目任務,并通過課程群中課程間的相互配合來實現章節目標。
2.師資建設中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當前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師資隊伍主要由有美院式教育背景的教師組成,專業背景的單一性和思維方式的固定性使得在專業建設中,基礎課程一直延續從前的美院式教學模式,些許的突破創新也只在方式和形式上,無法在思維上進行徹底的改變,因此在專業教師的發展中不僅要注重教師某項技能的培訓,而且需要注重教師專業空間的拓展,通過學習、借鑒相近專業如建筑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理念和方法,汲取所長,形成適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理念。
三、結語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正經歷著從以繪畫造型訓練為主向以現代設計思維、方法訓練為主的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高職院校以開放的態度轉變觀念,建立符合新式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而且需要教師自身不斷開闊視野,豐富設計閱歷,提升設計素養,加強教學交流,這樣才能推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作者:費詩伯 單位: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