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影響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人的需求、環境可持續發展、精神文化、老齡化社會以及物業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從空間結構布局、建筑結構、交通綠地、公共設施、景觀小品等方面對居住區空間環境的創新設計進行論述。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居住區整體設計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居住區;空間環境;影響因素;創新設計
1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影響因素
1.1人的需求因素
人是居住區的主體,人對居住區空間環境的需求直接影響到環境的規劃設計。為此,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需按照居住者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進行設計,滿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同時,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還要強調人文關懷,不僅要方便居民出行、戶外活動、鄰里交往,而且還要照顧老弱病殘,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1.2環境可持續發展因素
可持續發展是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確保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相協調的重要原則。在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中要保護建設地段原有的自然人文環境,有效控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確保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在環境設計中減少能耗、節約能源,使用環保型材料,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從而促進居住區空間環境更加舒適、環保、生態。
1.3精神文化因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遵循地方傳統特征和區域文化內涵,理解當地民眾的心態特征,用環境設計手法表現地方文化內涵,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在環境設計中還可以通過融入地方人文、歷史、文化特色來突出居住區的風格特點,提升居住區空間環境的文化品味,從而確保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與城市文化系統相契合。
1.4老齡化社會因素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對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環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完善社區老年文化教育、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等設施,使環境設計能夠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如,戶外休閑活動空間的設計要有利于避開強風、日曬,盡量減少陡斜的坡道、步道設計,在地面上做好相應的防滑處理;由于老年人的體質較差,在室外活動時不能久站,所以要合理設計庭院中的座椅等等。
1.5物業管理因素
在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中要處理好與物業管理之間的關系,結合物流管理公司的規模確定居住管理片區的劃分,便于物流管理公司開展分區管理。道路交通是物業管理的重點,所以在居住區環境設計時要體現道路的交通特性和輔助功能,組織好垃圾運送路線、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等,為規范開展物流管理提供便利條件。此外,居住區環境設計還要根據物業管理公司提出的設施配備要求確定公共設施布局設計,根據居住空間領域的層次性進行居住區綠化布置設計,以便于日后物業管理活動有序開展。為此,在居住區規劃設計階段,設計人員要與物流管理人員進行交流協商,結合物業管理需求進行設計。
2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創新
居住區的空間環境設計包含的內容較多,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工作,除了需要考慮相關的影響因素之外,還必須體現出設計的創新之處,鑒于此,下面本文從空間結構布局、建筑結構、交通綠地、公共設施、景觀小品等幾個方面對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進行論述。
2.1居住區空間結構布局的創新設計空間群是由多個空間組合而成的完整空間序列,在對居住區進行空間結構布局時,可將其視作為一個空間群,利用其中各個空間的內在聯系,既能使空間在對比中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又能借助空間彼此的相互滲透,來增強空間本身的層次感,這是空間布局的一大創新之處。
2.1.1前導空間。對于居住區而言,其室外的空間層次劃分較為明確,這為空間序列的完整性設計提供了條件,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可將居住區的入口作為前導空間,并在各個主要入口處設置小區標志,同時將地面空間布置成為停車場或是小型廣場,由此可以引導居民進入到小區當中。在前導空間結構布局中,應對入口對景的設置加以注意,既可將中心綠地作為對象,也可將公共建筑作為對景,借助周圍綠化,并采用虛擬現實對比的手法,使居住區入口這一前導空間的構圖更加完整、景觀更加豐富。由此能夠讓從入口進入小區的居民感覺到親切。
2.1.2公共空間。由居住區入口的前導空間進入后,便到了空間序列的中心,即居住區公共空間,它是整個居住區空間環境的精華之所在,空間結構布局時,可在該位置處設置一些公共建筑,如托兒所、中老年活動站、健身中心等等。在建筑造型的設計上,應當以色彩明快為主,注重室內外環境的結合與過渡,使這個公共空間成為居住區居民交往、休閑、觀賞、活動的中心地帶。
2.2建筑結構的創新設計
在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中,建筑結構設計是重中之重,也是整個設計的關鍵環節。常用的住宅群空間組合形式如表1所示。表1中給出的這幾種空間組合形式各具優缺點,在具體設計中,應對每種形式的優點加以合理利用,對其不足之處進行妥善處理,以多樣化的住宅群體組合形式為主,通過空間形狀、布置形式、平面外形等方面的變化,體現建筑結構形式設計的創新。住宅建筑空間環境設計的創新之處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上:
2.2.1協調性。想要打造出一個完美的居住區空間環境,就必須著眼于整體性設計,從單體設計到群體規劃要盡可能做到連貫一致,同時,居住區內的建筑風格應當與城市總體格調相協調。因此建筑設計除了要充分考慮功能和衛生要求之外,還要體現出建筑本身的個性特點,努力創造良好的環境氣氛,使建筑結構有周圍大環境相協調。
2.2.2組合變化。在對居住區內的建筑群體進行設計時,應當本著造型新穎、風格協調、布局合理且富有變化的原則,同時在建筑平面和空間組合設計上,可以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環境特點以及結構布設的可能性,對建筑空間進行適當處理,使整個空間組合體現出主次分明、布局均衡的特點。具體設計中,可以采用長-短、點-條、拼接等手法,并在低層建筑群中適當設置一、兩棟高層建筑,由此不但能夠使建筑群體更加富有變化,而且還能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間格局。在建筑結構外部型體的處理上,應對裝修、色彩、陽臺等形式的選擇予以重視,盡可能使住宅的入口富有一定的變化,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居住空間,這有助于增強居民之間的安全感和親切感。
2.2.3景觀滲透。可在住宅建筑的不同方位上設計入口,借助建筑上的特殊部位,如底層、轉角等,創造室內外空間環境。同時,可適當增加一些輔助功能,如利用建筑底層架空層作綠化或是停車場等;屋頂可以采用坡屋面設計,由此不但能夠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而且還能防止屋面積水滲漏等問題的發生。
2.3交通綠地的創新設計
2.3.1街路的空間比例。在居住區中,街路屬于線形空間,設計時,可以按照街路所處的不同空間位置,將之歸入到相應的空間層次當中,同時,要對街路空間的比例予以重視,設計要點如下:順而不穿、通而不暢;要有利于居住區的空間環境布局;不得影響到居住區外的城市交通;要明確分級;做到多功能協調統一。
2.3.2公共綠地。在對居住區公共綠地進行設計時,可以選用規則式、自然式或是混合式。規則式具有莊嚴、雄偉的特點,但從其整體形式上看,缺少活潑和自然的因素;自然式是以模仿自然生態環境為主,不刻意追求莊嚴和對稱,國內絕大部分居住區采用的都是這種布設形式,它可以結合地形條件,并采用相應的園藝手法,在有限的地面空間中,創造出理想的綠色效果;混合式是上述兩種形式的結合,兼具它們的優點。
2.4公共設施的創新設計
公共服務設施是居住區內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具體包括教育、醫療、文體、商業服務、金融、市政公用以及行政管理等等。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布局應當以居住區內的人口數量作為主要依據,同時,還應與居住區的功能特點和空間結構布局緊密聯系到一起,與住宅和街路綠化同步建設,借此來滿足居民多層次的物質生活需要。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針對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增設一些新的內容,使其能夠滿足老年人對公共服務設施的使用需要。
2.5景觀小品的創新設計
以使用性質為分類依據,將居住區環境小品分為以下幾類,如表2所示。
2.5.1圍墻
圍墻的設計要保證圍墻具備防止外人闖入和屏障視線、風沙和噪聲的功能,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美觀性。在圍墻設計中要充分考慮視覺效果,使材料與細部構造產生的線條、圖案能夠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
2.5.2雕塑
雕塑應設計在居住區空間內的花壇、入口、草地等處,根據周邊的環境確定雕塑的形式、體量、造型、色彩,確保雕塑與環境相協調。在雕塑類型的選擇上,可選擇介于抽象與具象之間的雕塑,彰顯居住區的現代感,并且還能夠引起人們的遐想,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
2.5.3水體景觀
在居住區環境中,可靈活設計噴泉、泳池、人工湖等水體景觀,利用水體的流動性營造安靜宜人、回歸自然的氛圍。在庭院環境設計中,可圍繞建筑物設計成一線彎彎的水面,通過水體的流動起到導向作用,構建多層次的庭院景色。在居住區環境小品設計時,要突出小品的使用功能,以及與環境的協調性,緊密結合綠化系統、建筑群體和道路交通,對小品進行合理布局,使環境小品具備實用性、藝術性和時代感。
3結語
綜上所述,居住區作為人們生活和居住的場所,其空間環境設計尤為重要,在具體設計中,除了要充分考慮各種影響因素之外,還應當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從而使居住區空間環境的功能性、觀賞性、生態性達到協調統一,為居民構建起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曹曉明.居住區景觀空間環境設計探討[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8):59-61.
[2]林耕,張天宇.老齡化社會中的居住區步行空間環境設計[J].工業建筑,2013(6):85-87.
[3]李偉星,馮柯.以人為本的居住區公共空間環境設計[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4]張燦.城鎮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分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5):49-50.
[5]朱新捷.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中引入建筑物理環境評價的嘗試[J].上海城市規劃,2013(6):89-91.
[6]徐躍銘.基于人性化的居住空間環境設計探討[J].中國建材科技,2015(6):25-27.
[7]董睿.居住區空間形態研究——小議居住區整體空間形態設計框架構建研究[J].藝術科技,2014(1):56-58.
作者:彭李忠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