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適應性及環境工程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環境適應性和環境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需要結合這兩種方式,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環境污染的防治。本文通過闡述環境適應性和環境工程的關系,著重分析研究了環境適應性的特征和環境工程在污染防治中所起作用,希望為接下來的研究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適應性;環境工程;思考環境
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只是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也在被破壞。人們在采用各種措施保護被破壞環境的同時,環境本身也在進行一種自我修復。但是,當下的環境被破壞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環境自我修復的范圍,這就需要環境工程來發揮其作用。只有在環境適應性和環境工程同時發揮作用的時候,環境才能更好的被修護,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實現循環發展。
1環境適應性和環境工程的關系
環境適應性和環境工程都是在當下對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一種機制,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兩種手段和方法。區別在于,環境適應性只是一種自凈,而環境工程是采用物理化學多種手段實現對污染的治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環境適應性對環境工程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工程也能促進環境適應性發揮作用。
1.1環境適應性對環境工程的促進作用
環境適應性是環境的一種自凈能力,是被污染的環境和生態自我修護的一個過程。在生態環境的每一個生命周期中,環境適應性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旦環境適應性對已經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的生態環境起作用,就可以大大減少環境工程在治理環境污染中的作業量。而且,當環境適應性發揮其在治理環境污染中的作用時,也能有效促進環境工程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使得環境工程更好地發揮其作用,能加速對環境污染的治理[1]。
1.2環境工程對環境適應性的補充作用
由于以往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略了環境的保護,對環境的破壞很嚴重。環境適應性在污染比較輕的情況下作用比較顯著,一旦超出其自我凈化的限度,就需要環境工程發揮它的作用。所以,環境工程對環境適應性所起作用是一個補充作用。環境適應性解決不了的污染,就需要環境工程發揮其作用,只用這樣才能補充環境適應性對污染的治理作用,更好地實現對環境污染的治理。環境工程建設能夠有效促使環保技術的使用與發展,其對人們生產與發展有很著很大意義。為了能夠建設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沒需要全社會一起參與與合作,進而提升環境適應能力與保護環境可靠性。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需要增強法律制度環境工程的建設,制定完善的環境法律法規,使用強制性的手段維系環境工程和自然環境的保護。
2環境適應性
環境適應性是指在生態環境的變化過程中,生態可能遭到的影響,是衡量生態環境質量的一個特征。既包括人類與生俱來的對于變化的適應能力,也包括對各種生物的適應能力,還有被自然界的這種新變化所淘汰的物種。一般來說,如若沒有其他因素作用,環境的變化是會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但是當前環境的變化正朝著惡性的方向發展,給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帶來了諸多不便,也會對后續的經濟發展帶來一些不良影響[2]。所以,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發展,應該盡可能將環境上的惡劣影響降到最低。近些年來,環境問題上的主要表現是:臭氧層空洞、能源供不應求、全球變暖等,這幾個問題都將對人們的生存構成了威脅。而生物適應環境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在生態環境沒有遭到破壞的前提下,能否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除此之外,生態環境在它們的生命周期內可能會遇到一些比較極端的危險情況,致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影響生態環境的壽命長短。所以,一旦生態環境即使在這樣的危險情況下也能發揮其適應功能,那么,在平時的其他情況下也可以發揮其作用,實現對環境的適應。但是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功能并不是萬能的,在一些情況下并不能夠實現其適應功能。比如,當人類使用氯氟等物質,沒有限量的使用導致過量[3]。但是,這些元素并不容易分解,可能會被分解形成氯游離基,而它們又會和臭氧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降低臭氧的濃度。因此,破壞臭氧層。而對臭氧層的破壞,幾乎是屬于不可逆的,一旦臭氧層遭到了破壞,就很難被恢復。所以,可以看出,環境的適應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這是和生態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屬性相關。所以,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被確定是基于生態保護環境。
3環境工程
一直以來,人類都是在追求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了社會的發展進步。但是,卻很少注意到保護環境,所以,經濟越發展,環境污染也更嚴重。雖然與此同時,環境的適應性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其自凈功能,對于緩解環境污染的加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作用比較有限,一旦污染程度超過了這個范圍,環境就不能發揮它的自動恢復功能。所以,在環境的容量內,人們就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采取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措施,使被污染的生態環境得以被凈化,也能對污染的繼續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從而實現對環境的保護,這就是環境工程。當前,污染危害比較大的當屬工業污染,都是一些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化學物質。所以,環境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限制釋放對環境有害的物質,表現在對水污染的防治、對大氣污染的防治以及對固體廢棄物的防治。
3.1水污染的防治
水污染對人類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國從古至今,都比較側重對水資源的保護。在歷史上,最早的原始村落的形成就是基于鑿井技術,然后,在歷史發展中,人們通過制度和武力等形式對自己當地的水資源進行保護。地下排水道的出現,利用明礬等達到凈水的目的,也是后續的對水污染的防治措施。類似的防治水污染相關措施,現代社會依然沿用,也在這些措施的基礎上,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現如今,我們采取在水中加入漂白粉、和木炭等措施,實現降低水污染的目的,也能促使水污染的自凈。在這其中,尋找污染水源也十分重要,通過PH值的方式可以進行有效地治理,pH值太高或者是太低,都代表了有工業廢水進入到水體中。pH值太低會對管道進行腐蝕,比如污水中存在的硫化物會在酸性中生成H2S氣體。而pH值太高而會讓操作工人頭痛、流涕以及窒息。因此,發現pH降低就必須增強監測監管工作,在此基礎上尋找出污染源,進而實施相應的解決對策。同時還可以通過政府出臺相關的保護水資源的政策法規,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對水污染防治的目的。通過建設國家級或者是地方級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嚴格執行有關環保法律和控制標準,協調和監管各部門與工廠保護環境工作,以此對水源進行保護。
3.2大氣污染的防治
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也在一步步提高,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各種先進的生活設施都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在這個條件下,各種現代化的機器設備也在排放各種不同的或許具有一定污性的有害氣體,造成了大氣污染。比如,使用冰箱和空調等制冷設備時,它們會釋放大量的氟利昂,破壞臭氧層;汽車也日益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但是其釋放的尾氣也含有較多的有毒物質,對空氣也會構成污染。為了減少這類污染,研究發明了更加先進的技術設備來預防和治理這類大氣污染。并且,注重對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國家相關部門也更是加大了植樹造林等綠化措施,不僅實現了城市的綠化,也能為凈化空氣做出一定的貢獻。除此之外,還需要合理進行廠址的選擇以及煙囪設計,不要讓排放量大工程過渡集中,進而形成局部的嚴重污染。同時還可以在工廠聚集的地區進行綠化造林,讓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進行減輕大氣污染。
3.3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防治
固體廢棄物是指在生產生生活與其他活動中產出的物品,這種物品物質已經沒有原有的利用價值,進而被拋棄的固態物品。當前工業的發展迅猛,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其中包含能源工業固體、礦業固體以及冶金工業等相關的固體廢棄物。還有則是生活方面的廢棄物品。工業垃圾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處理,也會對環境造成難以估量的污染,其對土壤環境、水環境以及大氣環境都會形成很大的污染。最早的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主要是填埋方式,通過填埋可以有效地降低固體垃圾的數量,也明顯地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了生活環境的質量[4]。近些年來,主要是更加注重對相關工業技術和設備的改進,使得減少固體廢棄物的產出,也能通過相應的技術實現對廢物的利用。微生物處理方式也是最近幾年一種固體廢棄物處理手段,其具體是使用微生物自身具備的新陳代謝功能,以此對固體廢棄物做分解,使其不存在任何的毒害成分。這種方式主要是對人們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由于這類性固體廢棄物中有大量的有機物,在經過分解之后會產生大量肥料,這樣就可以將其使用在農業生產中,進而提升農作物產量與質量。除此之外,還可以對固體廢棄物進行壓實處理,壓實是一種通過對廢物體積進行減小,降低運輸成本和延長填埋壽命預處理技術,其一種使用較為廣泛的固體廢棄物處理方法。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易拉罐以及塑料瓶等相關固體廢棄物,一般是先對其進行壓實處理,進行壓實能夠減少體積,進而處理固體廢棄物。在這其中也存在著不宜采用壓實處理的固體,例如焦油、污泥等相關的物體,通常不進行壓實處理,因為在處理的過程中極有可能發生問題。
4結語
保護環境日益成為經濟發展中最值得注意的問題,也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環境適應性和環境工程對環境保護工作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境適應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環境的自凈,而環境工程也能夠對相關的環境污染起到明顯的防治作用。這就需要結合這兩種方法,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玲,陳益平.淺析環境適應性與環境工程的關聯[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33):165.
[2]呂美麗.環境適應性與環境工程[J].綠色環保建材,2017,(02):203.
[3]趙家芬.淺談環境適應性與環境工程[J/OL].科技與企業,2013,(18):161.
[4]祝耀昌.環境適應性與環境工程[J].航天器環境工程,2006,(04):187-193.
作者:張鉦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