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工程專業課程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環境專業科學知識傳授中融入環境科技倫理和環境道德教育,發揮專業老師在人文教育中的滲透作用,把課堂講解、實驗、創新實訓、課程設計、參觀實習等作為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陣地,使學生成為社會責任感強的高素質環境科技人才。
一、加強環境工程專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長期以來,我國工科專業的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科學輕人文的教育傾向。大家普遍認為大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授研究和創造科學技術知識,同時當今社會工程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更能體現經濟效益。因此,在工科專業的課程設置、培養要求等方面比較淡漠人文類課程。環境工程作為工科專業中的一類,也難以形成人文教育的應有氛圍。第二,人文教育是一個系統教育過程,它應該體現教學的全課程與全過程育人。目前的課程設置雖然專門開設一些人文教育課程,供學生選修所用,但這些課程專業針對性不強,同時大班模式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第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正確理解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培養環境保護責任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共同發展。而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更應進行環境科學思維、可持續發展理念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做好民眾環境素養提升的領頭兵。
二、人文教育貫穿專業課程教學對老師的要求
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主要的學習環節都是圍繞專業設置的,因而學生花在專業課上的時間和精力很多,因此,人文教育滲透在專業課教學中,功效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它是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最佳途徑,能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一,但這對專業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立足社會現實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明白通過“教書”達到“育人”目的的偉大使命,并自覺在教學活動中予以踐行。在進行專業課教學中,把專業的科學教育看成是包含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等人文因素在內的統一體,結合社會現實及國家政策、法律法規,深入了解現代大學生的特點,把課程知識點傳授與學生情感、心理和個性的需求結合起來,培養專業技術硬、人文素養高的環境技術人才。第二,教師要善于分解課程知識點,能進行科學理論與國家政策、國民素質、社會實際的有效融合,進行專業知識外延。面對資源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因此,老師要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啟迪學生思想,樹立“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圍中產生對環境工程的興趣和熱愛。鼓勵、肯定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的積極表現;尊重學生興趣和個性特點,利用學校第二課堂,有針對性地設計參觀調研、專家講座、創新實驗等教學環節;重視教學情境,管理好課堂,把自己在實際工作、科學研究及理解知識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思考和克服的過程及經驗樂于與學生分享。第三,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找到科學與人文有效融合的教學方式。環境工程主要解決人與環境的問題,含有豐富的人文內容和特質,但在專業教學中不能牽強附會或生硬穿插,避免說教或填鴨式教學。如介紹課程背景時,可以結合環境問題產生背景、環境保護發展歷程,使學生深刻理解環境保護的意義;如講解環境標準時,可以與社會生產緊密聯系,讓這些科學理論滲透愛國意識;如講解環境污染治理技術時,可以進行國內外技術對比,讓學生在樹立遠大的事業志向的同時,產生深深的家國情懷;在介紹學科技術進展時,可以介紹科學家的感人事跡,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學風、道德與品格。第四,教師在專業教學中能言傳身教。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方面,還有人格與素養的教育,教師的學識、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及為人會在學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環境工程的專業教師都是碩士、博士畢業,因此老師不僅給學生能傳授環境科學的專業知識和前沿技術,而且能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及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技論文撰寫能力等的培養及創新精神產生較大的影響。
三、環境專業課程教學中人文教育的實施案例
環境工程專業課程涵蓋水、氣、固的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環境監測、環境管理、環境質量評價等內容,這些專業課程與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對于美麗中國的建設藍圖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這些專業課程教學中落實人文教育意義重大。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環境工程的專業課程之一,其主要任務在于全面系統地介紹各種水污染控制技術的基本原理,各處理單元的設計思路、設計過程和計算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從工程實際的觀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為將來從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運行、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課程教學中,可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辯論式、現場教學、實訓鍛煉等多種教學形式,樹立學生保護水資源的理念,并轉化為節水減排的自覺行動。知識點1:概述,可讓學生了解目前我國水污染的嚴峻形勢,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樹立環境保護責任感。知識點2:水質標準及污水排放標準,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水環境標準體系及與國外的差異,培養他們愛國情懷,樹立環保法律意識。知識點3:污水處理方法原理及設計計算,可讓學生了解目前國內的污水處理技術水平及與國外的差距,培養他們工程倫理意識,樹立為環境保護事業而奮斗的理想。知識點4:中水回用及安全性評價,可讓學生了解目前國內中水回用及其安全監管現狀,培養他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知識點5:污泥處理處置,可讓學生了解目前國內污泥的處理處置現狀及與國外的差距,培養學生辯證看待事物的意識,及時跟蹤社會環保熱點,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熱情。實踐環節1:水處理實驗,讓學生了解身邊的水環境質量,以主人翁的專業學習角色,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團隊合作精神,樹立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意識。實踐環節2:課程設計及參觀調研,可讓學生了解目前我國污水處理廠的運行及管理現狀,激發他們探索人工智能時代污水廠設計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樹立終身學習意識。
四、小結
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環境工程的專業教學承載著更多的人文精神。在專業科學知識傳授中融入科技倫理和科學道德教育,把課堂教學、實驗、實訓、課程設計、參觀實習等各個環節理論聯系實際,作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陣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環境工程的學生不是單純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具有社會使命、精神追求、創新思維、文化修養,是高素質環境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文凱.工科專業教學中的人文教育芻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29+63.
[2]譚秀環.在工科專業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9,(13):27-28.
[3]王春梅.論人文教育在旅游專業教學中的融合滲透[J].教育現代化,2016,(21):169-170.
[4]郭立婷,王靜,宋彩萍.論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途徑[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4):152-154.
作者:張雪英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