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綿城市建設評估工作技術要點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進入新階段,需開展一次系統性的海綿城市建設評估,全面總結上一階段的建設成效。本文闡述了海綿城市建設評估工作的意義,從評估對象、指標、內容、方法四個方面構建了以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整體推進度、機制建設為主導的指標體系,并提出了評估方法及技術要點,對海綿城市建設評估工作提出了技術總結。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評估;技術要點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020年作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節點,住建部于2020年4月下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0年度海綿城市建設評估工作的通知》,要求開展全國范圍內的海綿城市建設評估工作,全面掌握全國各城市現階段的海綿城市建設情況,為下一階段的建設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2評估對象及評估體系構建
2.1評估對象
評估對象為全國672個設市城市的現狀建成區,以排水分區為單元,從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整體推進度、規劃體系及規劃管控、規范標準制定、機構設置、法規制定、制度制定等方面,對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進行評估。
2.2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根據項目的具體實踐并結合《通知》的要求,為使評估結果科學、客觀,將評估指標體系分為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整體推進度、機制建設六大類,共計16個核心指標,并針對各類城市的特征,提出指標的適用范圍,見表1。
3評估方法及技術要點
3.1自然生態格局管控
3.1.1天然水域面積變化率。目標要求:海綿城市建設后的天然水域面積不少于建設前,或達到藍線綠線等管控要求。計算方法:天然水域面積變化率(%)=建設后水系濕地面積-建設前水系濕地面積評估區域總面積×100%技術要點:天然水域特指天然濕地、水系,不包含人工景觀水體;水域范圍時間以城市總體規劃或相關專項規劃為依據,按藍線劃定管控范圍作為建設前基底;以遙感影像為依據,以2015年12月前影像作為建設前基底。3.1.2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要求:達到所在區域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目標要求;改擴建建筑小區項目外排徑流流量不得超過改造前原有徑流流量。計算方法: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控制的年均降雨量年均降雨量×100%技術要點:采用模型模擬方法進行計算,條件不足時可采用溶容積法計算控制容積并與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估。若評估區域缺乏海綿城市設施,可采取綜合徑流系數進行核算。3.1.3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目標要求:新建項目透水地面率大于40%;改擴建項目透水地面率大于改造前原有的透水地面率,且大于70%。計算方法: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T+GS-B×100%可透水地面面積比例(%)=T+GR+T+G×100%式中:S-項目面積;R-除透水鋪裝外的硬化鋪裝面積;B-建筑面積;T-透水鋪裝面積;G-綠地面積。
3.2水資源利用
3.2.1雨水資源化利用。目標要求:達到所在區域的國家規范、地方標準或相關規劃的目標要求。計算方法:雨水資源化利用率(%)=年雨水收集利用總量年均降雨量×100%技術要點:雨水資源化利用之雨水收集并用于工業企業、市政及生活雜用、灌溉、景觀、河道生態補水等。3.2.2污水資源化利用。目標要求:達到所在區域的國家規范、地方標準或相關規劃的目標要求。計算方法:污水再生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量污水處理總量×100%技術要點:污水再生利用指污水再生后用于工業企業、市政及生活雜用、灌溉、景觀、河道生態補水。3.2.3地下水埋深變化量。目標要求:海綿城市建設后地下水水位的年平均降幅小于建設前,或建設后地下水水位上升。計算方法:地下水埋深變化量(m)=海綿城市建設前的地下水埋深-海綿城市建設后的地下水埋深技術要點:海綿城市建設前至少為連續5年的監測數據,海綿城市建設后的至少為1年的監測數據。
3.3水環境治理
3.3.1黑臭水體消除比例。目標要求: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水質不低于海綿城市建設前的水質。計算方法:黑臭水體消除比例(%)=建設前的黑臭水體長度或個數-建設后的黑臭水體長度或個數建設前黑臭水體的長度或個數×100%技術要點:水質監測沿水體每200~600m間距設置監測點,存在上游來水的河流水系,應在上游和下游斷面設置監測點,且每個監測點不應少于3個;采樣點設置于水面下0.5m處,當水深不足0.5m時,應設置在水深的1/2處;每1~2周取樣應至少1次,連續測定1年;或在枯水期、豐水期應至少連續監測40d,每天取樣1次。3.3.2合流制溢流污染。年均溢流頻次目標要求:雨天合流制排水管渠溢流不得使受納水體出現黑臭,或合流制溢流排放口的年溢流體積控制率不小于50%。計算方法:降水典型年情況下,在1年周期內,合流制排水系統隨著降雨量增加,發生溢流時,混合污水排入受納水體的次數[1]。
3.4水安全保障
3.4.1內澇積水點消除比例。目標要求:海綿城市建設后的內澇積水點個數少于建設前。計算方法:內澇積水點消除比例(%)=建設前內澇積水點個數-建設后內澇積水點個數建設前內澇積水點個數×100%3.4.2內澇防治標準達標率。目標要求:滿足所在區域對應的內澇防治設計標準。計算方法:內澇防治達標率(%)=達到內澇防治標準的面積評估區域的總面積×100%技術要點:一般采用模型模擬的方法進行對評估區域的內澇標準進行評估,缺乏條件的情況下可采用暴雨時的攝像資料、災害情況、城市運行情況等資料作為參考,判斷內澇防治效果。
3.5整體推進度
目標要求:達標海綿城市建設標準的區域面積,2020年為城市建成區的20%,2030年為城市建成區的80%;計算方法:同時達標2.2評估指標體系中1~10項指標的區域面積;技術要點。以排水分區(建議原則上不低于1km2)為考核單元,城市達標面積為各大面排水分區面積之和。
3.6機制建設
(1)機構設置。分析機構的設置、職能、人員、編制、運行調度的完備度。包括設置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辦事機構;設立專門機構、有專職人員、專職編制;制定海綿城市建設運行調度機制。(2)規劃體系。規劃編制體系的可行性、科學性、系統性程度。包括形成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系統化方案的規劃體系;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政府批復;規劃滿足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的要求,能有效指導海綿城市項目建設。(3)規劃管控。整理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規劃建設管控的制度的制定與落實情況。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兩證一書”、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等城市的規劃建設管控環節。(4)標準規范制定。整理城市出臺的技術規劃與標準(標準規范、圖集、導則或指南)涵蓋規劃、設計、維護管理的完整度。(5)法規制定。整理通過立法、法規等制度建設,將海綿城市的要求納入到排水管理、生態城市建設、綠化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中的文件。
4結語
海綿城市建設評估是全面總結上一階段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的重要舉措,具有推進城市基礎建設的系統性、識別城市水系統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明確達到標準的區域等重要作用。本文初步構建了以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整體推進度、機制建設為主體的海綿城市建設評估體系,提出了各項指標的評價方法,為海綿城市建設評估工作提供了參考建議,有利于指導下一階段的海綿城市建設。
參考文獻
[1]智國錚,戴勇華,馬艷.排水管網檢測技術與分析方法研究進展[J].凈水技術,2021,40(5):8-15.
作者:周子櫟 單位:廣東省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