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4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學實效性是反映教學質量的重要內容。針對高中語文課堂學生學習機會存在差異性,課堂教學密度小、質量低,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不高的現狀,提出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建立輕松的學習氛圍,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
傳統教學形式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學方法單一,嚴重制約了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師生之間是互相依存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過分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還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一)學生學習機會存在差異性
在高中語文課文閱讀學習中,學生分析課文的機會存在差異,大約有20%的學生能夠全程參與,其他學生只能參與一部分,甚至有些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造成一部分學生失去對課文分析的興趣,從而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這也表明了,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機會的差異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缺失的一種重要表現。
(二)課堂教學密度小、質量低
課堂教學密度就是教師能夠合理運用課堂時間與課堂總時間的比例。在實際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學密度,這樣就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另外,還有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加強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密度,從而造成了學生對新知識理解不夠透徹,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嚴重影響。從教學密度上來講,不一定量多就是好的,在注重“量”的時候,還要注重教學密度的“質”。在一個階段的教學時間內,教師可以讓學生理解知識,分析知識或者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授,也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拓展,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師課堂教學水平不高
當前教學理論將課程教學分為三個水平,由低到高分別是記憶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維型水平。在記憶性水平課堂上,教師主動講,學生被動聽,教與學的邏輯關系比較單一,知識遷移能力匱乏。在理解性水平課堂上,教與學的邏輯關系同樣單一,但是教師通過講授自身經驗,使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理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種水平的課堂教學與記憶性水平課堂教學相同,都未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行良好的啟發,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得到了嚴重制約。在思維型水平課堂上,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堂知識,還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始終,其思維也一直和教師處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樣就會大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最值得推薦的課堂教學水平就是思維型水平。
二、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相關對策
(一)建立輕松的學習氛圍
建立輕松的學習氛圍對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為學生建立輕松的學習氛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中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學生也能夠在學習中處在更加主動的地位。建立輕松的學習氛圍,教師就需要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形成“以生為本”的教學意識,并且在學習、生活中將這種意識逐漸落到實處。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準備促進課堂輕松教學的教學素材。高中生的心理還不是很成熟,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對未知事物往往會表現出十足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在選取教學素材的時候,多選擇那些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高中語文學習興趣的素材,從而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在傳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這樣就導致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偏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負面效果。學生長期接受被動式的教育,對其身心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提高學生的存在感。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其他學生形成知識互補,進行思維碰撞,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大膽進行問題討論,從而打開全新知識學習的大門,加深學生對高中語文相關知識的印象和理解,構建學生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
三、結語
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語言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就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從學生的內心出發,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進步。除此之外,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采取實效性比較高的教學對策,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張紅光.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實效性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12(73):46.
[2]熊繼文,丁夢.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實效性教學初探[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0(15):25-26.
[3]王永亮.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探索[J].關愛明天,2016(2):34-35.
作者:姚垚 單位:甘肅省靜寧縣第一中學
第二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傳統文化面臨著消失與傳承的困境。高中語文教學是人生中吸取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階段,因此如何將語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相互契合滲透是學校和老師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首先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入手,表明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其次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提出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結合實際提出進一步的完善措施,以達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相互滲透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相互滲透
作為世界上歷史傳統文化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學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是十分重要的。我國的國家領導人經常在公共場合下巧妙地引用古詩文來表達深刻的含義,不僅能向外界精妙地傳遞出準確的信息,更顯示出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作為吸收知識最為迅速的高中生,十分有必要加大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可以在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實現文化與精神的傳承。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取得了很多的成績,但是就目前來說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作為語言類的一門重要學科,語文課承擔著提高學生交際能力、溝通能力、文化素質等等的重要作用,同時還有傳承傳統文化的重擔。然而筆者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與同學們的交流中發現,大部分的同學學習語文看得最多的書就是教材以及相關的解析書籍,真正地留給同學們閱讀原汁原味傳統文化的書籍的時間少之又少。當然,不可避免的是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大,承擔著來自家庭、學校、老師、同學各方面的壓力,只能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學習文化課上面。即便是教材中的古詩、古詞,大部分同學也是過分地依賴各種古文書籍解析,并沒有選擇自主體會研究,一切以會做題為主。同時,作為教師,也沒有很好地協調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照顧到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而對同學們的傳統文化熏陶還有所欠缺。因此,如何兼顧教學與文化熏陶,是擺在高中語文教學面前的重要問題。
二、傳統文化有效滲透的途徑
1.語文教學工作中立足課本,科學設計
高中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很少有同學會拿出大把的時間來細細地品味傳統文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辦法可行。只要做到科學地設計,將傳統文化的知識與課堂教學較好地融為一體,不僅能達到教學的目標和目的,而且還能使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得到提升。首先,在給學生上傳統文化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提前充分準備,將課堂中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充分考慮到。比如,講韓愈《師說》的時候,可以充分運用學校配備的多媒體,給同學們播放有關韓愈的時代背景、文章的時代背景等視頻片段,當然還需要設置相關的思考題目,鼓勵小組討論總結發言,達到未學習課文先了解背景,培養學生的興趣。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脫離手中的古詩文解析輔導書,學會用自己的思考來感受來自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文化積淀。例如,講《離騷》的時候,雖然文言文難懂,但是只要認真思考并結合課下注釋,總會有很大的收獲的。最后,在給學生講授近現代文章的時候,不妨與古詩文聯系在一起,達到當代與古代相結合,實現共同熏陶的目的。例如,講到《荷塘月色》的時候,不妨將《古風》《蓮花》《青陽渡》這一類吟詠“荷花”的詩詞聯系在一起,與文中的荷塘月色相融合,進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
2.課外拓展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途徑
課外拓展可以說是一種很好的傳播人文知識的渠道,途徑可以是一起閱讀名著,一起討論話題,一起觀賞影片等。因此,可以在課前拿出幾分鐘邀請一位同學上臺講一下自己整理的優美詩句,可以是吟誦、解析等。無論哪種方式,只要學生長期堅持積累下去總會有收獲的,潛移默化中就能達到傳統文化的滲透傳播。此外,筆者比較喜歡的另一種方式,每學期安排學生在周末或者假期閱讀一部關于傳統文化的國學典籍,并且寫下自己的理解體會與感悟。當然,書籍應該由教師來選定與教材相關的,這樣更有利于加深學生的理解與體會。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是師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價值的過程。總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對傳統文化滲透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應該更加有效地利用起來。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有應該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教師應該積極地備課,結合自身經驗將傳統文化以恰當的方式傳輸給學生,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文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合理契合將對學生的未來產生意義深刻的改變。
參考文獻:
[1]陳佳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文學教育(中),2011(3):118.
[2]王珊珊.論如何推動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0):68.
[3]王偉.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4):106.
[4]王焱.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5):44-45.
[5]呂萍惠.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滲透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138.
作者:王倩 單位: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鳳臺一中
第三篇: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
摘要:作為人際交往最重要的工具,語言的作用不容小覷。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的合理運用不僅具備審美性,跟蘊含了示范性和啟發性,對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要想做到教學語言的合理運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時刻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此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方法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有的教師教學能力水平一般,但教學成果卻很豐盛;有的教師享譽盛名,是公認的教學能手,但教學成績有時卻很一般。研究發現,那些年輕的、剛參加工作的教師教學過程中善于使用一些對感官有很強刺激性的教學語言,以此來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教學效果比較明顯。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授課時如何合理使用教學語言,提升教學有效性,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有效的教學語言構建的意義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有效的教學語言,就是為學生提供一種語言規范,它是營造課堂氣氛的重要途徑,教師選擇怎樣的教學語言,就會受到怎樣的教學效果。簡潔、大方、激情的教學語言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是促進師生交流的橋梁,教育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移交,而是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接觸和情感的交流,有效的課堂語言可以拉近師生距離,促進共同交流。
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存在的問題
1、教學語言缺乏規范性
大多數高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存在一定的孤僻毛病,教學語言不夠規范,存在大量的“這個”、“那個”、“而后”、“對不對”等管用語言,講課話語不夠凝練,啰嗦冗雜;有的教師吐字不清,說話聲音過小,語調使用不得當,時快時慢使得整堂課顯得很拖沓,更有甚者對授課內容掌握不夠,講課磕磕絆絆,思維不流暢,跳躍性過大,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2、課堂提問設置欠妥,教學過程華而不實
高中語文課堂上很多問題的設置是可有可無的,有的問題純粹是為了提問而提問,起不到任何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實際效果,不能服務于課堂教學;有的問題缺乏針對性,提問語言過于假大空。例如,讓學生通讀全文后,便提問“本文講了什么內容”、“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僅憑簡單的閱讀全文便提出這樣的問題顯然不合理,學生沒有對文章有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即便回答了也顯得蒼白無力;有的教師在授課時,學生還沒有對文章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便組織學生開始討論,沒有明確的討論目的,沒有科學的組織,課堂氛圍看似濃厚,實則空洞缺乏內涵,有的討論甚至偏離主題,整個教學過程華而不實。
3、評價模式單一
課堂評價可以很好的收集課堂教學信息,通過總結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從而縮小學生之間的整體差距。現階段的教學評價模式過于單一,教師單純憑借自己的主觀感受,以點帶面進行評價,這樣做不能充分依據學生的自身情況,評價結果有失偏頗。
三、提高語言有效性的的策略
1、巧妙設置教學語言
設置巧妙的教學語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保障。設置巧妙的導入語,可以很快將學生帶入課堂情境,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我與地壇》一文的學習中,可以利用“感受導入”的方法,授課前讓學生雙目緊閉,感受自己雙腿殘疾或者雙目失明后會是怎樣,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動或者語言的應用就可以很好的被學生所感知。
2、精心設計提問語言
作為啟發教學最慣用的手段,課堂提問異常重要。教師要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深入細致的了解,找出教學重難點,分析學生易犯毛病,對癥下藥設置問題,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時加以改進和完善。在設計提問語言時,要突出問題的新穎性,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熱情;不能太過直白,要迂回深入,消除教學過程的乏味感,鍛煉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注重問題的互動性,只有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這樣才能發展教學環節的更多潛在問題,而且可以樹立師生平等的教學理念,有利于教學的持續深入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3、注重課后評價語言
評價環節要跳出傳統的單純依賴教師評價的固有模式,鼓勵學生之間、小組內部、小組之間互相評價,結合師生評價和自我評價,更好的發掘問題。此外,在評價語言的設計上不要過于籠統,杜絕單純依賴“哦”、“是嗎”“好吧”等簡單的評價語,要飽含深情實感,消除學生的心理顧忌。此外,評價語言也不能實現設計好,要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和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注重評價的靈活性和可控性。四、結語總而言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不斷創新,避免形式單一,最終構建有效的教學語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將其貫穿到教學環節的方方面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高中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麗.高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有效性研究[J].亞太教育,2015,32:8-9.
[2]劉敏.高中政治教師教學語言的有效性初探[J].才智,2015,28:214-215.
作者:李文娟 單位:新疆喀什市莎車縣第三中學
第四篇:微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摘要】微課由于其“短小”“情境化”“案例型”“便于應用”等特點,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逐漸被廣泛運用,對傳統教學模式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本文擬用微課的形式把比喻這個知識點以碎片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獻給學生。
【關鍵詞】微課;高中語文;教學;比喻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移動通訊技術不斷革新、社交媒體蓬勃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現代化教育手段源源不斷出現,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單一,學習資源種類繁多。微課以真實化、情境化、案例化的優點,作為教育改革與科技智慧相結合的產物,促成了教學方式的變革與翻新。
一、應用實例
比喻是漢語運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修辭方法,也是一種形象化的表達方法,更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手段。但是,比喻相關的知識點縱橫交錯,一次性掌握所有內容,對學生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使用微課的形式,可以把比喻這種知識點以碎片化、情境化、趣味化的方式呈獻給學生,而學生將自主學習相關的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并及時反饋,達到最佳效果。第一,微課碎片化、用時短。課題:修辭手法之比喻,教學目標:熟悉比喻的修辭手法,能體會和分析比喻修辭手法在詩歌鑒賞中的運用。視頻用CamtasiaStudio軟件制作,時長7分鐘28秒,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學習單和學生學習活動安排。傳統教學中,這一內容需要近20分鐘,而且可能會因教師追求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講,導致容量過大,學生無法吸收。而本節課,把比喻這一個知識點講透。第二,微課充分案例化、情境化。微課以謎語導入:給學生十秒鐘時間猜謎語,然后亮出動態圖片版的答案———雨、火柴、云,并分析題目:謎語中把雨絲比作線,把火柴盒比作四四方方的城,把云朵比作棉花、魚鱗,這就是比喻的修辭手法。這樣學生會很感興趣,專注猜謎語,最后形象直觀地觀察到比喻的運用。而傳統教學因語言表意的局限,缺乏動態圖片這樣即時、直觀的情境化。第三,內容豐富,學習單一目了然。一目了然的學習單幫助學習者梳理思路,明確基本概念和原理,知道什么對,什么錯,為什么對,為什么錯。不僅如此,微課視頻中可以在需要的地方用顏色線標識,屏幕側邊列出關鍵詞,用符號圖形標注。本節課的學習單,包括以下內容。教學設計:比喻的概念、結構、條件、作用,提問、討論、問答環節,適當的插圖、動畫效果,猜3個謎語,做6道判斷題,一道詩歌鑒賞題,總結所學內容,相關網站鏈接等。學習單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在視頻中清晰呈現,學生不僅能預知學習內容,還能夠專注及時的參與。第四,將難點以微課的形式呈現。本節微課的重難點,就是分析詩詞中比喻的表達效果。(1)化抽象為具體: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化抽象的愁為具體的江水。(2)化深奧為淺顯: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優美而含蓄地表達出了作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觀。(3)化平淡為生動: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瀑布仿佛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噴涌而出的景象(4)化冗長為簡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寥寥數筆寫出了樹枝積雪,大地銀裝素裹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微課中重難點內容呈現,更有利于教學設計的完成。
二、應用效果
本節課筆者一改傳統課堂為微課授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課后筆者總結了以下優勢。第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能熟練掌握觀看微課的技巧,就會拓寬學生學習途徑,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可以在學校、家里、公共場所,通過ipad、手機等各種移動設備,根據學習單的指導來觀看視頻中關于比喻的內容,觀看中積極參與各個關節,如果沒有聽懂,比如分析比喻的表達效果時,引用了較為深奧的詩詞,這時,學生可以暫停,多次重聽,直到聽懂為止;看完視頻后回到學習單,進行討論和練習。微課學習能夠最大程度形成學生的專注力,啟發學生思考,敦促學生迅速記憶,所以可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促進教師素養提升。新課改如火如荼的進行,現代教育方式已被廣泛運用于教學之中。教師若想打造有效課堂,就要進行必要的教研,尤其是近些年興起的網絡教研。網絡教研和其它教研方式一樣,對教師教研能力、專業發展都有著重大的作用。而網絡教研的跨時空性、依托型、主動性、交互性和便利性,使教師對資料的查詢、編輯和整理更加方便,也從某種程度上減輕教師的機械勞動,給教師帶來身心的釋放。總之,微課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根據辯證法和一分為二的觀點,微課在現狀落實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問題。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揚其長避其短,站在教學改革的前沿,做一個優秀的高中語文教師。
作者:董芳瑞 單位:湖北省十堰市東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