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課堂導入的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回族自治州高中語文課堂導入的策略,提出四種方法概念:融入中華主流文化,加深回族學生內心感受;情景假設,促使高中生設身處地感悟課文思想;營造課文特定氛圍,引發深刻思考;運用對聯引入教學內容,豐富語文課堂文化內涵。
【關鍵詞】多元文化情景假設對聯
一、融入中華主流文化,加深回族學生內心感受
從民族角度看待多元文化教育,就需要認識各個民族的不同語言,以及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多元文化教育還應該注意區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并積極探究根源所在。在設計課程導入環節時,將多元文化作為出發點。幫助受教育的人在生活中有兼容多元文化的能力,學會與主流文化和國家文化共處[1]。比如孝文化就是中國的主流文化之一,在學習高中語文課程《出師表》時體現多元文化的教學理念,就可以引入中央電視臺的孝文化廣告,《別讓等待成為遺憾》這則廣告的廣告語是:“等你考上大學,媽媽就享福了;等你畢業工作了,媽媽就享福了;奶奶,等我長大了,就讓你享福啊!”這則廣告生動而又真實,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情感。
二、情景假設,設身處地融入課文
開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導入可以運用情景導入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課文背景,另外一種是現代生活情景。部分課文的社會背景距離現代比較久遠,對于同學們來說不容易理解。回族學生學習語文課文如果能夠掌握寫作背景,那學習起來就會容易一些。此時就要直接為同學們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人物,并介紹人物的生活經歷和背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課堂教學為例,導入文本內容時應當為同學們介紹林黛玉的生活背景。她從小接受家庭教育,長期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來外祖母家生活,她處處小心,更懂得察言觀色。帶領學生學習課文,重點挖掘林黛玉的哪些表現是孝行孝舉。在了解了課文主人公的背景之后,引導同學們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現如今大多數高中生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生來便衣食無憂,在父母、祖父母的呵護下平安長大。但是假如生活中有厄運降臨,沒有了父母的庇佑,要被迫到外祖母家里生活,而且新的生活環境十分復雜,此時應該如何與外婆的一大家子人友好相處,又應該如何堅守孝道傳統。
三、營造課文特定氛圍,引發深刻思考
德富蘆花說過:“人類在出生時,就是帶著情感而來的。”正是因為如此,老師在導入語文教學內容時,應渲染一種情感氛圍,這種情感氛圍需要與課文內容保持一致,或者是與文本內容相關,以此順利將學生帶入到課本中的特定情境,此時同學們也會產生相應情感。比如在學習《紀念劉和珍君》時,課堂導入可運用播放視頻的方法,視頻的內容是“三•一八”慘案。此時同學們就會產生特殊的情感,憤恨慘案制造者,同情慘案中的受害人。當時國家政府腐敗無能,國土遭受帝國強盜凌辱,但是很多中國人選擇在鐵皮屋里沉睡。而劉和珍選擇勇敢站出來,維護中國人。此時向同學們提問:“如果是你,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之后讓同學們帶著這種激動的心情學習課文,學生在課文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也會更強烈。
四、運用對聯引入,豐富語文課堂文化內涵
對聯在中國歷史悠久,有著音韻和諧的特點,在課文導入時運用對聯妙趣橫生,其中蘊含的語言美會豐富高中語文課堂的文化內涵。回族學生應該對對聯的起源有所了解,同時也要從形式、結構這些方面入手,掌握對聯背后的文化。課堂導入以對聯為主要內容,會增加高中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同時產生一種繼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感[2]。對聯雖然形式短小,但是卻能涵蓋大量信息。而且對聯中還往往蘊含著多種修辭手法,常見的有雙關、頂針、對偶。《紀念劉和珍君》的課堂導入除了創設情境之外,還可以運用對聯,比如上聯是“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下聯是“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仿徨!”運用對聯,引入課堂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知識,也能增強課堂趣味性。綜上所述,當前世界基礎教育研究將多元文化作為重點內容,對于回族學生來說,多元文化教育能夠有效豐富思想內涵。如今國內的教育有著較為明顯的漢族中心主義和城市中心主義特征。教育事業發揮的作用停留在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層面,這不利于中華多元文化的發展,因此高中語文課堂引入應努力實現多樣化、多元化,促進多民族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亞楠.河南睢縣高中語文選修“詩歌與散文”教學情況調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7.
[2]周傳斌.異域之美:回族傳統中阿拉伯和波斯語文學原典的流傳———以阿拉伯文《母噶麻忒》和波斯文《古麗斯坦》為例[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82-86+141.
作者:龔萍 單位:甘肅省康樂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