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業革命企業家創新作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企業家的蜂聚式創新導致了創新浪潮的產生,創新浪潮使經濟長波興起。當企業家創新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核心投入要素,工業革命就會發生。領先創新企業家、模仿創新企業家、工藝創新企業家在工業革命的各個階段起不同的作用,缺乏模仿創新和工藝創新,工業革命不可能走完整個過程。企業家創新不但導致新興主導產業的產生和發展,而且隨著主導產業在各個經濟部門和各個國家滲透與傳播,影響了國家經濟和世界經濟格局。領先創新企業家往往主導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方向,他們的創新具有獨特的特征。
[關鍵詞]企業家創新;經濟長波;工業革命
1工業革命、創新浪潮與經濟長波
要研究企業家對工業革命的作用,就必須理解工業革命、創新浪潮和經濟長波的關系。工業革命、創新浪潮、經濟長波等概念,誕生于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理論體系。1845年,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闡述了機器設備的變革與生產力、社會關系、社會階級變化的關系,第一次提出“工業革命”的概念。1939年,熊彼特在《經濟周期》中第一次闡述了“蜂聚創新”的現象,認為企業家創新在時間上不是均勻分布的,是以創新浪潮的形式存在的。經濟長波是由康德拉基耶夫發揚光大的,1926年,他發現了當時的幾個發達國家,18世紀以后的批發物價、人均工資、人均煤炭和生鐵產量、國債利率等,都存在相同的長期波動規律。這三個概念都與企業家創新密不可分。在經濟長波低谷,企業家的“蜂聚式”創新導致了創新浪潮的產生,每一次創新浪潮又會導致一次經濟長波的興起。如果企業家創新使經濟發展的核心投入要素(如鐵、煤、鋼、石油、電子芯片等)發生變革,從而引起一系列潛在的新要素組合,形成全新的主導產業,如棉紡、蒸汽機、鐵路、電力、汽車、計算機等,導致經濟社會重大變革,那么新的工業革命就已經發生。每一次工業革命可能包括幾個創新浪潮和經濟長波。目前,世界正處于新一輪工業革命中,但是,對這次工業革命的界定并不一致。一些國家的官方認為,目前是可回溯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而眾多的經濟學學者卻認為,世界所面對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第二次創新浪潮。賈根良2016年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工業智能化》,根據經濟史學家圖澤爾曼和錢德勒將第一次和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長波合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傳統,將第三次和第四次長波合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將第五次和第六次長波合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每次工業革命劃分為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由一次創新浪潮構成,即每次工業革命含兩次創新浪潮。同年,黃陽華在國內頂尖學術期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發表《工業革命中生產組織方式變革的歷史考察與展望》,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也被稱為“制造業的機械化革命”,由第一次和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組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被稱為“制造業的電氣化革命”,由第三次和第四次長波組成,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很可能是第五、第六次創新浪潮的涌現與拓展過程,目前的新一輪工業革命為第六次創新浪潮。無論如何界定這次創新浪潮,都面對著一個共同的事實:所有的企業家都面臨著新一輪經濟長波的興起,呼之欲出的“工業革命”將助推工業從信息化向智能化躍升,企業家必須抓住這次歷史性的機遇和挑戰,在創新浪潮中有所作為。
2企業家創新推動工業革命的全部進程
企業家創新并不等同于發明。熊彼特認為,發明如果不能被實施,那么它與經濟發展沒有什么關系,比如,17世紀和18世紀的一些重要的科技發明,對當時的經濟并沒有產生作用,只有到了18世紀末被企業家運用到實際中才產生經濟價值。企業家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企業家通過這種組合,改進企業的組織形式、引進新的產品、改進產品的質量、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地破壞舊的經濟結構、創造新的經濟結構,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創新浪潮只能發生在經濟低迷時期。美國經濟學者米契爾提出:“經濟長波存在的條件是市場交換、貨幣體系和為利潤而生產的經濟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企業家創新的經濟活動處處受利潤率變動的支配。”在經濟長波繁榮階段,企業家沒有什么動力去冒險從事創新活動,只有當上一次創新浪潮不能產生利潤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大量的企業家創新活動。創新浪潮分為領先創新階段、模仿創新階段和工藝創新階段。在領先創新階段,一些領先創新企業家把上一次經濟長波中已經成熟的基礎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冒著不確定性的風險投入物力、嘗試設計出全新的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企業家創新是失敗的,但是一旦個別企業家突破關鍵環節,產品被市場接受,許多創新的風險和障礙就減弱了。在模仿創新階段,大量企業家被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超額利潤吸引,步領先創新企業家的后塵,這些企業家通過模仿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同領先創新企業家競爭。與此同時,大量的科技人員也會進入這一市場,克服技術障礙、改進技術規范、提高技術壁壘,使生產成本下降、產品質量和易用性提高,產品價格逐漸降低而被普通大眾所接受。這時,領先創新企業往往在成本上并沒有很大的優勢,為應對模仿創新企業家的競爭,他們會不斷地推出升級換代產品、提高用戶的忠誠度、建立技術壁壘,以持續的創新引領產業繼續向前發展。在工藝創新階段,市場趨向飽和,企業家往往致力于工藝性創新,或者在產品的質量、易用性、形狀、重量等方面保持差異化,或者重新界定產品的概念、跨產業橫向發展。企業家創新導致新興支柱產業的誕生與發展。在領先創新階段,由于企業較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成熟,產品價格較高,市場規模有限,企業家創新并不能創造一個支柱產業。在模仿創新階段,隨著產品技術逐漸標準化,管理和商業模式逐漸適合市場特征,產品深入人心,市場規模擴大,上下游企業壯大,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當其作用擴散至其他產業,新產業就完成向主導產業的蛻變。在工藝創新階段,新產業的影響力急劇擴散,其經濟支柱的地位日趨穩固。企業家創新影響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在創新浪潮的初期,領先創新往往發生在少數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地位會有所提高。隨著主導產業成熟,主導產業會向其他國家擴散,企業家創新也隨著產業向外輸出。當產業的技術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成本變得更為重要,大量制造環節會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因此,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往往快于發達國家。歷史證明,在同一個經濟長波初期,所有的國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只要先進國家還沒有通過企業家創新形成新的主導產業,后進的國家就可能“彎道超車”,趕超先進國家。
3領先創新企業家主導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方向
如上所述,領先創新企業家、模仿創新企業家、工藝創新企業家共同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的進程,但是,起主導作用的是領先創新企業家。在歷史可回溯的每次創新浪潮中,都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他們分別是瓦特、斯蒂芬遜、愛迪生、豐田喜一郎、喬布斯,除了豐田喜一郎是工藝創新企業家外,其余的都是領先創新企業家。瓦特出生于1736年,他的父親是位技師。17世紀末,薩夫里發明了第一架可以付諸實用的蒸汽機,瓦特決定進一步改進。他租借了一個地窯,在企業家巴羅克的幫助下,獲得了發明專利證。但是,瓦特的蒸汽機存在不少缺陷,巴羅克的公司也破產。后來在博爾頓的資助下,瓦特繼續改進蒸汽機,并最終被市場接受。從此以后,蒸汽機作為動力機在紡織、冶金業、面粉等工業中應用,把英國工業革命推向最為堅決、最為徹底的發展道路。斯蒂芬遜于1781年生于一個礦工家庭,1801年特里維西克造出了一臺能夠正常工作的火車頭。1814年,斯蒂芬遜制作出第一臺機車,但并沒有受到歡迎。1817年,皮斯聘請斯蒂芬遜修建一條從達林頓到斯特克頓的鐵路,斯蒂芬遜經過一番努力,鐵路通車,蒸汽機車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鐵路建筑的狂潮,引起煤礦業、鋼鐵業以及其他工業部門的擴大,鐵路網使人們更易于離開農村到工業城市尋找工作,因而出現了人口大遷移。愛迪生生于1847年,幾乎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1869年,與鮑普合辦鮑普-愛迪生公司,1878年,J•P.摩根參入投資成立了“愛迪生電燈公司”。愛迪生試過1600多種耐熱材料、6000多種植物纖維材料,最后制造出可以民用的電燈。1880年,開辦了燈泡制造廠和發電廠。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這位不知疲倦的企業家把人類從蒸氣時代帶入了電氣時代,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喬布斯生于1955年,是一個私生子。1976年和沃茲在車房里成立了蘋果公司,1977年“蘋果Ⅱ”機在展覽會上一鳴驚人,1983年蘋果成為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公司。1997年喬布斯推出IMAC計算機,1999年推出iBook筆記本電腦,2001年iPod,2007年推出iPhone智能手機。喬布斯以天才的電腦天賦、絕妙的創意腦筋、偉大的目標引領了第五個經濟長波發展進程。這些推動工業革命的領先創新企業家,并不是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出身平民家庭,具有艱苦奮斗、鍥而不舍、熱愛創新的精神,在車庫、地下室、倉庫等簡陋的地方白手起家。在他們創業的起初,并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也沒有得到政府的扶持,甚至受到社會的懷疑和打擊,但是得到合伙人(商人、投資家或發明家)的大力支持。他們并不是一次實驗就成功的,往往要對產品進行多次改進。他們之所以致力于創新,是因為國家有十分強大的專利保護制度,并且他們依靠專利保護獲利。
參考文獻:
[1]賈根良.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工業智能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6(6):87-206.
[2]黃陽華.工業革命中生產組織方式變革的歷史考察與展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3):66-77.
[3]陳漓高,齊俊妍,韋軍亮.第五輪世界經濟長波進入衰退期的趨勢、原因和特點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9(5):3-11.
作者:徐全軍 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