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建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各個行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也越來越多。小學數學老師一定要積極研究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效率,使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提升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為其以后更好地發展夯實基礎。
一、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積極作用
(一)調動學生積極性
信息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2],與小學生強烈的探知欲和好奇心是非常相符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不但能讓教師更好地完成日常教學任務,還能使學生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不同的認識和體驗,進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提高教師工作效率
備課是老師在進行教學之前的首要任務。備課不僅是把教學中的知識整理、分析和歸納,而且需要老師查閱大量的資料,才能把知識自然有序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傳統的備課過程中,老師要不斷翻閱資料,浪費大量的時間,還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教學素材,工作效率非常低。但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老師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快速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備課素材。這就節省了老師大量的時間,能夠把老師的工作效率有效地提升上去。
二、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隨著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一定影響,傳統的教學發展也受到了沖擊。在這一背景下,小學數學老師開始越來越多地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如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老師在進行情境創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讓教學目標與情境緊密結合,才能真正把教學效率提升上去。比如,在講解“分數的大小比較”這節內容時,老師可以用信息技術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時候,孫悟空發現了一個西瓜,應該怎樣平均把西瓜分給兩個師弟和師傅呢?孫悟空給師傅、兩個師弟以及自己的分配比例分別是1/4、2/8、4/16及6/24。豬八戒感覺按這樣的比例分配自己吃了虧,大喊著:這樣分配很不公平!教師可以利用這樣的故事情節把學生學習的興趣徹底激發出來,將他們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課堂學習中來,充分提升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形式
小學生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當前,小班化的教育模式越來越多。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但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上去。比如,在講授“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時,筆者設定了認識正方形、長方形及平行四邊形特點的教學目標。為了把傳統的講解轉化為學生自主活動實踐的互動課堂,筆者想盡辦法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為此,筆者用計算機為他們設計了一個互動式的教學游戲——拼圖,讓學生用計算機把四邊形、三角形或他們認識的一些圖形畫出來。然后,學生任意拖拽圖形,拼成各種美麗的圖案,再用多媒體來演示、交流。這樣的模式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的特點,還能使他們學習到計算機的應用知識,更鍛煉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化靜態為動態,突破重難點
怎樣在教學的過程中突破重點、難點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多媒體作為信息技術的一種,能很好地突破數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適當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和特點,就能收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而與兩邊的長短無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進行動態演示:角的兩邊張開得越大,所夾角也會越大,角的兩邊張開得越小,所夾的角也就會越小;而角的兩邊不管變長還是變短,所夾的角大小都不變。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把靜態變成動態,讓學生獲得生動、直觀的體驗,數學難點自然就被攻破了。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是當下教學設計和教育媒體的物質基礎,更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創新現代化技術手段,積極創建數學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王新平.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新課程(上),2015(8).
[2]溫愛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運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7(10):52.
作者:姚曉峰 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五營學區何洼教學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