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校園文化與公共文化聯動對接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在闡述校園文化與社會公共文化關系的基礎上,從建設大學校園文化“主題網站”、建設大學校園文化在線課程、建設大學校園文化電子閱覽室、建立大學校園文化交流互鑒的手機微平臺、建設校園志愿者學雷鋒與社會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志愿服務的共建團隊微信公眾號五個方面探討了大學校園文化與社會公共文化聯動對接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校園文化;社會公共文化;聯動對接
一、大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公共文化的關系
大學校園文化隨著高校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其本質上是社會文化領域中的一個局部的特殊文化形態。它們之間的關系總體上講是部分與整體、特殊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大學校園文化受到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與制約。隨著知識經濟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人類社會產生了知識經濟現象。人們又把知識經濟稱為網絡經濟或信息經濟,并伴隨“互聯網+”文化的產生,使網絡文化建設成為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個新途徑。它影響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和規模。現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網上下載論文、網上逛論壇、網上欣賞影視作品、網上購物等成為多數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大學校園文化必須適應時代潮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集中信息與計算機學科優勢,打造出一個嶄新的校園網絡文化。同時,大學校園文化又是智力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密集區,是文化、新文化的集聚和輻射地。高校師生思想活躍、知識面廣、接收新生事物快,反過來又可以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十七屆六中全會黨中央提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不少省、市陸續出臺社會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的政策,給大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公共文化聯動對接創造了有利條件,如大學公共政治課可以走進公共英烈紀念館,科技普及課可以走進公共科技館和博物館現場講授。使大學教育能更好地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更直接地面對社會問題,更有利于解決傳統德育教育和科技教育與社會現實脫節問題。
二、大學校園文化與社會公共文化聯動對接路徑
從技術上講,大學校園文化與公共文化聯動對接路徑主要靠“互聯網+”,而“互聯網+”又是一把“雙刃劍”。“互聯網+”在促進網絡學習、資源共享、跨界思維、開闊視野、跟蹤前沿、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互聯網的發達和便捷也使西方的文化沉渣和西方各種價值觀的迅速涌入,“市場經濟的逐利觀念和功利化取向在社會的蔓延,正在導致社會文化中馬克思主義價值系統導向作用的弱化”[1]。部分大學生受利益驅使導致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如學歷造假、考試舞弊、抄襲剽竊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淡薄,包括黃色、暴力游戲對大學生也產生了不良影響,突出表現在大學德育與社會規范之間的反差,“如果一個社會在道德教學中偏重言辭而缺乏實踐模范,或是教的是一套而社會上普遍奉行的又是另外一套,那么這個社會就產生了道德危機”[2](P192)。面對互聯網的負面影響和虛擬世界的沖擊,如何加強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道德水平和法治觀念,確實需要借助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通過“互聯網+”形成大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公共文化共同發展的正能量。
1.建設大學校園文化“主題網站”
建設大學校園文化“主題網站”是迎接互聯網挑戰的一種必然選擇。當前要使大學校園文化成為先進文化傳播的最佳陣地,關鍵是要把校園文化“主題網站”建設好。在技術上要運用“互聯網+”的方式,確定主機訪問對象,規劃網站內容,設計網站頁面,開發網站交互功能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主題網站”建設要與社會公共文化聯動對接,即校園文化圖書館要與社會公共圖書館網絡、校園文化校史館要與公共文化館、博物館網絡、校園文化各專業實驗室、研究中心要與社會公共科技館網絡、校園文化藝術館要與公共美術館、音樂廳、工人文化宮、青少年文化宮網絡、校園文化體育館要與公共體育館實行聯動對接。應該指出,奉命對社會開放的公共文化設施,都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烈事跡、道德模范、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教育基地,他們對大學校園文化傳播內容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和支撐,從而引導、規范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教育、文化、娛樂、體育、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需要的健康、清朗的網絡生態環境。這是“主題網站”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原則的首要環節。此外,“主題網站”建設還要堅持開放性原則,注重同中央主干網、各地區主干網之間的聯動對接和交互功能開發,使“主題網站”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隨時同中央的聲音保持一致。
2.建設大學校園文化在線課程
網絡在線課程要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遠程網絡在線互動設立大學網絡教學課堂,其中要注意開發和制作同社會公共文化聯動的“微課程”。如“一個英雄人物、一個英烈事跡、一個道德模范、一個科學家、一個大國工匠、一個大學生就業創業先進個人、一項技術發明、一項技術應用、一個傳統文化佳話”等形成一個“微課程”,通過“互聯網+”展現在高校的在線課程和遠程教學中,讓活生生的社會實踐影響和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建設大學校園文化電子閱覽室
所謂“電子閱覽室”說的是,基于計算機及網絡通信技術形成的現代化閱覽室,它包含了像光盤、磁盤與網絡服務在內的電子文獻的瀏覽、服務、咨詢等為一體,具有網絡功能強大的特征。為方便大學生上網,“電子閱覽室”應有科技網絡資料、社會調研資料、校園文化“主題網站”內容的瀏覽和查閱,包括國內外各種數據庫和社會公共文化設施內的數據資料,使現代化的“電子閱覽室”能為高校教學科研服務,能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服務。
4.建立大學校園文化交流互鑒的手機微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手機就是一個網絡終端,由于手機攜帶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因此成為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首選工具。微信和微博在手機上應用最廣泛,充分利用手機微信和微博的交互對話功能,通過設立功能全面、風清氣正的“大學校園文化手機微平臺”,只要知道校園文化的微信公眾號,大學生用手機掃描一下二維碼就可以隨時加入,隨時隨地用手機瀏覽校園文化“主題網站”的內容了。在實際運用中要努力提高校園文化手機微平臺的知曉率和參與度,要同社會公共文化廣泛合作,開設校園文化手機微平臺“宣傳欄目”,包括鏈接社會公共文化機構的微信公眾號和政府主導的微信公眾號,以“講好一個故事,點撥一段人生”為主題,發揮社會公共文化產品的教育作用。為了讓網絡文化更美麗、更干凈、更安全,在手機微平臺上,還要充分發揮政府主體的作用,如深受網民點贊的上海市政府微信公眾號“上海”,憑借貼近民生、豐富全面且權威的內容,位居政務微信榜的第二位,成為全國政務新媒體的標桿。在“互聯網+”時代,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對接好社會公共文化的發展大潮,用好“互聯網+”的這個重要載體,才能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5.建設校園志愿者學雷鋒與社會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志愿服務的共建團隊微信公眾號
社會公共文化設施的文化志愿服務需要吸收大量的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的參與,以提高服務效能,拓展社會參與度,展現學雷鋒崗位的活力;大學生更需要提高對國家與歷史的認知、提高個人文化的修養,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強對社會服務的意識。公眾號的建立,既豐富了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志愿者招募,又豐富了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拓展了大學生學習的空間,弘揚了全社會學雷鋒志愿服務的正能量,二者對接,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陳湘舸,吳太貴.大學德育的文化支點:從校園文化到社會文化[J].高教研究,2006,(3).
[2]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張少君 汪敏 單位:江蘇省文化館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