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規范化管理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實踐調研為主,采取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針對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的規范化管理問題進行研究。全文立足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從深度訪談中的典型案例出發,透過案例聚焦普遍存在的問題,從畢業生黨員教育效果、畢業生就業多元化、基層黨務工作者履職能力、未轉出黨員的處理等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健全管理教育制度、實現預警管理、加強責任落實等解決路徑。
[關鍵詞]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基層黨務工作者;未轉出組織關系
近年來,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不斷向基層黨支部延伸,各級黨組織對黨員的管理也更加嚴格。由于高校畢業生黨員數量大、畢業生就業方向多元化、黨員流動方式多樣化等客觀原因,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管理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同時組織關系轉接中的遺留問題也進一步增加了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規范化管理的難度。2018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共同印發《高校黨建工作重點任務》,將做好黨員組織關系管理工作明確列入加強高校師生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中。本課題系統梳理了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的遺留問題,包含組織關系滯留總量、失聯情況、滯留的種類、近5年來滯留率的變化等。通過實地調研、文獻研究、個別訪談等多路徑整理高校畢業生黨員關系轉接的成功做法,為探索建立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規范化管理機制提供實踐依據。
一、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規范化管理的現狀
(一)實踐調研概況。課題組對10個不同學科、不同體量的高校二級院系開展調研,對被調研單位5年來的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出總數、回執回收率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針對轉接過程中出現的典型案例開展深度訪談。通過調研發現,近年來,高校各級黨組織切實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在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過程中持續發力、加強管理,轉接成功率逐年提高。但因轉接過程變化較多、畢業生黨員自身重視不夠、接收黨組織人為障礙等因素導致轉接失敗的情況也頻繁出現,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的規范化管理機制尚不完善。一是轉接過程的反復變化造成的轉接失敗。有的畢業生黨員以各種理由反復拖延組織關系的轉接,或在轉出組織后,又要求保留在學校。如此,既不能按時按規轉出組織關系,又無法到校參加黨組織生活。二是對黨員組織關系“隨需而用”造成的無法按時轉接。有的黨員畢業生在畢業后的數年里,因為考慮到跳槽等因素,一直不辦理組織關系轉接。如碰到因考公務員政審等需要時,則返校重開介紹信,情況反復不定。三是轉接過程中接收黨組織人為設置障礙造成的轉接失敗。有的畢業生黨員就業單位為民企或私企,接收黨組織基于畢業生工作流動性等方面的考慮,要求轉正后再接收,或要求高校提供畢業生的黨員檔案審查無誤后再接收。
(二)存在的普遍問題。第一,高校為組織關系轉接兜底現象。畢業生黨員認為“我無論何時回到學校,學校都要給我解決”,有時候從事這項工作的組織員或者輔導員也認為,規范處理一個未轉出黨員占用時間精力太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第二,存在線上線下“兩本賬”現象。目前上海市已經普通使用黨管系統,但還有個別黨委使用的數據就是各支部實際核算出的黨員數據,網管系統中的數據只有年統時才用。而網管系統中的數據與實際數據的差額較大,而這就是多年來組織關系轉接管理不規范的集中體現。第三,擔責主體模糊。目前組織關系轉接,已從“怎么做”轉向“誰來做”的問題。隨著中央到地方各級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無論是輔導員還是組織員或基層黨委負責人,都不存在遺漏轉接的情況,而這項工作到底應該由誰直接參與、全程跟蹤、后續管理,成為關鍵的問題。
二、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規范化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探究
(一)部分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概念模糊,畢業生黨員教育效果不佳。很多畢業生黨員教育落實不到位、效果不明顯,導致了部分畢業生黨員既沒有意識到按時轉接組織關系的重要性,也不了解組織關系轉接的程序。部分高校畢業生黨員對黨員組織關系的成功轉接,介紹信的用途和有效期,黨員檔案材料等問題概念模糊、認識不清。有的畢業生黨員認為從學校開好組織關系轉接介紹信就等于完成了組織關系轉接,有的認為介紹信丟失可以隨時補開,甚至認為可以把介紹信放在手里等工作落實之后再轉接。以上各種情況充分反映了部分畢業生黨員組織觀念淡薄、黨員意識淡化、轉接流程不清等問題。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多元化導致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的復雜性不斷增加。隨著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多元化,組織關系轉接的復雜性越發明顯。有的單位對試用期內的畢業生不接收組織關系,使得其組織關系在畢業后的半年甚至一年內,無法得到妥善接管。有的畢業生處于待業狀態,由于不返回原戶籍所在地,其黨組織關系也無法轉回,而在現居住地不辦理居住證則無法在流動黨支部轉接組織關系。有的畢業生黨員在畢業后出國學習的時間超過目前黨員組織關系保留黨籍的最長時限。還有的畢業生黨員的工作變動頻繁,組織關系始終懸而未決。這些都增加了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的難度。
(三)少數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政治站位不高,履職盡責的能力不夠。目前,各大高校的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工作主要是由各高校院系層面組織員或者輔導員負責。而部分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對于組織關系轉接的流程、環節認識不夠,業務不熟悉,更談不上規范化管理,直接導致了畢業生黨員組織轉接工作的參差不齊。部分基層黨務工作者政治站位不高,崗位流動性大,缺乏必要的責任心,對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的梳理、跟蹤和研究缺乏認知。
(四)針對未按時轉出組織關系的畢業生黨員的規范化管理不到位。中組部早在2014年就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員組織關系管理的意見》中指出,按國家有關規定選擇將戶口兩年內繼續保留在原就讀學校的,可將黨員組織關系保留在原就讀學校黨組織,原就讀學校黨組織要承擔對其教育管理的責任,黨員本人要主動與原就讀學校黨組織保持聯系,按規定繳納黨費。但有些將黨員組織關系保留在學校的畢業生黨員,既不到學校參加組織生活,也不繳納黨費,沒有履行黨員義務。對于這類現象的管理教育不到位,“除了年統在各類組織活動中都不體現出這類黨員的存在”。以上各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學生黨支部的設置大多數以年級班級為主,畢業后對應的支部也解散了,與未轉出組織關系的畢業生黨員的聯系變得非常困難;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基層黨組織對待這種現象,既缺乏解決問題的責任意識,也缺乏解決問題的有效制度。這造成了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移的難度不斷增加,進一步阻礙了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規范化管理機制的建立。
三、構建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規范化管理機制的路徑選擇
(一)高校院系黨委切實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健全管理教育制度。畢業生是連接高校和社會的橋梁,高校畢業生黨員更是大學生中的佼佼者,是新時期黨員隊伍的重要后備力量。[1]院系黨委在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對于畢業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尤為重要。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管理是影響高校黨建工作科學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反映高校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的一個關鍵點。[2]高校院系黨委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在管理方面,要嚴格按照中組部和上級黨委的最新要求,理順制度體系,規范工作流程,明確責任主體。嚴格對照2019年印發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中轉移和接收黨員組織關系的要求,強化基層黨組織對黨員的主體管理職責,為轉接組織關系提供便利,不斷提高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管理的規范化,并在實踐中形成科學的制度規范。在教育方面,要高度重視畢業生黨員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教育機制,并不斷創新教育模式。既發揮起基層黨支部的主體作用,又提高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為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規范化管理機制的建立從根本上夯實基礎。
(二)優化黨員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預警管理。長期以來,高校黨員管理明顯呈現了數量大、流動快的特點,每年既有大量的新入學黨員轉入,也有大量的畢業黨員轉出,還有當年度新發展的黨員。龐大的數目和頻繁的變化,如果僅靠傳統的人工管理,不僅會使準確性大打折扣,還會導致數據的延續和傳遞發生問題。因此,從事此項工作的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要通過培養對黨員信息管理系統的使用習慣來提高黨員管理的規范化。要通過定期的教育培訓,提高對信息系統的熟練使用技能,從而提高使用頻率與效率,更好地促進轉接工作的跟進和落實。同時還可通過信息管理系統的預警,確保黨員信息系統中每一個環節的規范、有序,對于現實中存在管理困難的黨員要及時跟進處理。
(三)建立“優化架構——分層把控——細化問責”的可控管理體系,加強責任落實。針對很多畢業生黨員畢業后,隨著原支部的解散,其未轉出的組織關系就難以跟蹤管理這一問題,基層黨組織要積極進行優化設置改革,鼓勵學生黨支部特別是研究生黨支部以學科、科研團隊為單位進行優化設置。通過優化架構,實現黨員管理的持續化。高校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它需要形成多方配合的聯動機制和長效管理機制。因此,要針對不同類型人群和組織建立分層把控體系。首先,高校畢業生黨員本身是組織關系轉接的主體,要對組織關系轉接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其次,直接承擔此項工作的基層黨務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熟練的業務水平,提高工作能力。積極跟進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轉接的落實情況,提高轉接成功率。第三,高校和二級院系要結合自身情況制定操作細則,給基層黨務工作者和畢業生黨員以規范化操作的可循制度。對每年高校畢業生黨員的轉出情況進行歸類梳理,對歷史遺留的未轉出組織關系要一人一檔建立跟蹤處理檔案,及時作出處理決定。高校院系黨組織處在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它的規范化程度直接影響到基層黨支部的建設質量。通過進一步全面從嚴治黨,做到責任傳遞到位、責任落實到位,將黨員的規范化管理責任延伸到支部,讓基層黨支部切實承擔起黨員管理和教育的職責。
作者:汪麗麗 單位: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專職組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