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服裝設計人才多維協同培養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企協同是作為公共教育產品供給側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提升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現闡述了高校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校企協同的多維途徑以及建立健全長效的校企協同機制等內容,擬為服裝設計人才多維協同培養模式的構建提供理論依據和實施思路。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校企協同;服裝設計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共建機制
1服裝設計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
近年來,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對于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思路卻長期限制在需求側,與產業發展、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高等教育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問題不斷凸顯,現行模式培養出的人才與產業需求錯位,從而更加凸顯了供需端的結構不協調[2]。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建立管理體制基本合理、辦學形式多樣、教育質量高、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服裝行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
1.1在應用型專業不斷深化協同培養模式內涵
國務院于2010年5月審議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應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優化結構、突出特色”。教育部也在2012年3月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簡稱“高教30條”)中指出要“推動夯實協同育人模式及其創新發展”。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第二批“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培育建設工作于2016年9月如期開展[3],這體現了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的具體要求,也再次明確了高校圍繞供給側改革,積極推動校企協同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向。對此,調整高校專業類型和結構,促進學校和企業、行業間的協同合作,不斷優化應用型人才的協同培養模式成為圍繞供給側改革的著力點之一。校企協同是指學校與企業根據產業與行業發展、專業理論與技術、企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等方面,共同研究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和實踐內容,并共同承擔相應的教學管理的一種辦學模式,也是實現實踐育人最有力的途徑之一。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校企協同不僅能促進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更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以及高校乃至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不同學科對此進行了闡釋:白守仁認為對于一所大學而言,校企協同在人才培養、學術創新和服務地方等三個方面均有重要的積極影響,甚至決定了其能否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4];索凱峰認為,深化校企合作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不僅已成為政、商、學界共識,更成為現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途徑[5]。
1.2突出服裝設計人才協同育人模式的特色
這里的“校企協同”是指側重于高校層面的、為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行業培養理論型與實用型相結合的技術人才而采取的重要舉措。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學校和企業作為協同(合作)主體相互選擇的機制。校企雙方以產學合作、雙向參與為原則,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其二,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服裝企業實習實踐為輔的育人模式。學生先在校內完成必要環節的理論學習,然后在學校安排下進駐企業實習實踐,旨在鞏固理論知識,提高人才的應用性,而有別于純粹的技能培訓。其三,勞動與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學生在企業實踐期間以動手操作訓練為主,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融會貫通。
2加強多維合作是校企協同的有效途徑
2.1結合理論教學開展校外設計實踐
學術界從校企合作的實踐經驗出發,借助博弈論、“三螺旋”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對校企合作主體的動機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各方參與產學合作動力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使其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得到普遍認同[6]。服裝類本科院校主要培養的是研究型、探索型以及設計型人才,與職業教育培養的既能夠進行生產技術指導并將設計圖紙轉化為所需實物,又能夠運用設計理念或管理思想進行現場指揮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相比,理論知識和創新能力有優勢,然而生產操作技能存在短板,畢業后大多數需要經歷所謂的工作過渡期或適應期,才能適應生產工作環境。結合理論教學開展校外實踐項目,學校可以借助企業資源,安排學生完成在校內無法模擬的工業化連續生產條件下的實踐項目,認識、了解并操作最新的生產設備、檢驗儀器等,發揮校企合作聯合培養平臺的優勢。2016年4月,教育部連同有關部門加緊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進一步鼓勵和推動校企合作實踐育人工作的開展[7]。
2.2圍繞企業需求進行產學研合作
企業提供資源和條件,保障和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優質人才在畢業后回到其曾經實踐實訓的單位,對企業形成反哺,這才是一種成熟健康的校企關系。對這一原則缺乏清楚的認知與運用,就會打擊企業的合作積極性,實際上喪失校企合作“雙主體”之一的地位,不利于合作關系的健康發展。因此,在與企業建立聯合培養基地時,學校應主動發揮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知識科技優勢,為服裝企業提供行之有效的幫助,可為企業培訓員工,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關、進行項目創新研發、產品或生產線升級等,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2018年9月,有大約100所高校和400家企業在山東省產學研展洽會集中展示了山東省“十二五”期間產學研合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通過工信委的1900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中,通過校企合作產出的比例在九成以上[8]。由此可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揮自身特色與優勢,圍繞企業需求與之展開產學研合作是校企聯合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校企合作實踐育人模式健康實施的重要保障。
2.3根據雙方需求開啟互聘互動
服裝企業通過聘請高校教師給設計人員進行授課和培訓,提高其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學校可聘請企業優秀管理者或技術骨干到學校舉辦專業知識講座。此外,還可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管理者對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和校內專業建設進行多角度、多渠道與企業探討,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互聘互動模式滿足了校企雙方的實際教學、生產需求,激勵了雙方的合作熱情與積極性,連同培養基地實踐教學、產學研合作一起,真正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
3建立健全長效的校企協同機制
3.1成立校企協同合作專門管理機構
在一份2012年的調研報告中顯示,50所受訪高校中設有專門的校企合作辦公室或類似管理部門的比例不到三成,約12%的院校將校企協同合作管理部門與科研管理部門合并,其他約58%的院校既沒有獨立的校企協同管理部門,也沒有在任何管理部門中明確校企合作的管理職能[9]。機構設置的不健全,導致管理存在缺位、錯位和越位現象,表現為制度的失效。完善學校和各教學單位的機構設置,建立校企雙方的管理協調機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具體從三個層面來構建:一是在學校層面制定校企協同合作相關政策和規定,對各專業與企業的合作進行規范和引導;二是建立校企協同合作辦公室,專門負責對外聯絡,做好校企協同合作規劃與資源優化,統一協調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三是建立校企協同合作教育委員會(理事會),充分發揮信息溝通等作用,尋找合作企業和合作項目,對產學合作項目進行跟蹤式服務。
3.2健全校外設計實踐學時學分認定制度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到校外進行設計實踐,在很多服裝設計類專業仍作為必修環節之一來實施,教師工作量和學生所得學分與勞動時間和成績不掛鉤,在學時、學分方面缺少靈活、健全的認定制度,不利于提高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學習積極性,限制了校外實踐工作的開展。鑒于此,應建立和完善更加靈活、柔性的學時、學分認定制度,例如,根據實踐表現對學生所獲學分進行分檔,成績合格的同學可取得規定學分,實踐優秀的同學可以在此基礎上獲得獎勵學分;對在實踐過程中做出突出成績或取得顯著成果的學生和老師予以表彰。
3.3完善校企協同合作財政保障制度
從管理機構的設置、服務平臺的運行、實踐活動的開展到教師的勞務津貼,校企協同合作實踐育人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資金上的支持。截至目前,校企協同育人方面的財政政策尚未出臺,由于并無專項經費收入,高校相關支出只能從政府對其的財政撥款、辦學收入以及校友捐助中列支[10]。因此,高校應建立相應的保障制度,籌措資金或劃撥一定比例的教育經費,專門用于校企協同合作實踐育人活動的開展,可用于聘請企業專家來校舉辦講座的酬勞發放、校企雙方人員因實踐活動開展而產生的差旅費用等。資金充裕時可適當獎勵表現突出的指導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和學生。
4結語
作為教育公共產品的供給側,高校特別是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單位應密切加強與教育公共產品的需求方———服裝企業的協同合作,精準把握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要求、新方向,成立校企協同合作專門管理機構。建立健全校外實踐學時學分認定制度,完善校企協同合作財政保障制度,以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高效能的社會服務回饋社會,為服裝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以及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張春明 趙美華 劉晶 于淼 單位:青島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