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中框架結構法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框架結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網絡體系,聚焦于重點問題,減少機械性的練習,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探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文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體會,對框架結構教學法的理論內容進行了淺析,并就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給出了設計策略與實踐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框架結構法;應用;系統化
引言
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已經不再是對歷史事件的簡單羅列,其以時間、地域及相似的歷史事件來重新梳理歷史內容,構建了全新的文本體系,使高中歷史教學可以依托于課本內容進行單元模塊化的訓練。但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教師還需要為學生構建更加系統化的歷史知識網絡,以骨架、專題和習題的層次來逐步豐富學生的歷史積累,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更加立體、全面地了解歷史知識,實現史料與知識的有效整合[1]。
一、框架結構法的理論內容及原則
框架結構法是通過為學生構建知識內容框架,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吸收知識,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發展能力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方法??蚣芙Y構法如同以建筑行業的腳手架來對建筑的框架結構進行描述,認為學習如同蓋樓。合理的框架結構能夠保證學習進度的高效,也能夠保證知識主干的牢固,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并強化知識的運用能力[2]。框架結構法主要源自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該理論認為,通過將復雜的問題進行分解處理,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另外,在建構主義思想中,學生的發展能力可以通過有效的培育來拓展和強化??蚣芙Y構法的實施需要注意以下四項原則。第一,知識的高難度。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設定適宜的教學難度,設定學習障礙,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不斷攻克難關。第二,教學的高速度。應保證教學的高效化,豐富課堂內容,減少重復的講解和機械的練習。第三,理論的引導作用。要讓學生加強對理論概念的認識,注重對規律性演變結論的總結。第四,強化學習過程。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使其能夠總結方法,掌握技巧,實現對創造性思維的突破。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框架結構法的設計策略
(一)骨架學習
為學生搭建歷史骨架,是高中歷史教學框架結構法設計的首要環節。其通過建造高中歷史框架結構,按照各單元的結構,將基礎概念和題目進行梳理,圍繞著骨架內容來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對未學過的內容進行快速預習,從而實現對教學內容的科學化篩選,同時能聚焦核心問題和難點知識,讓學生對整體的課程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例如,在高一歷史必修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本學期的歷史課程骨架,從對近代史的回顧到對當前世界形勢的展望,選擇以中國、美國以及蘇聯為研究重點,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可以集中在古代經濟、現代資本主義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上;對美國歷史的研究可以集中在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上;對蘇聯的研究可以集中在社會主義道路、斯大林模式及蘇聯解體上。同時,還可以涉及蒸汽時代、二戰、經濟區域化等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之前能夠對知識有系統的了解,帶著淺層的認識進入到近現代史的學習中。
(二)專題學習
專題學習是指用一個主題相近的歷史事件來串聯起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不同章節的學習中抓清主線,理清思路,以時間、性質等來對知識內容進行學習。尤其是在近代史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由古觀今、聯系中外,從而形成全面的專題知識網絡結構。例如,在學習資本主義相關的內容時,需要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美國獨立戰爭的發生時間、原因、意義、影響進行歸納和總結。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以表格的形式來為學生提煉出主要內容,方便學生記憶,同時幫助學生找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突出特點。通過專題學習,可以打破教材的編寫順序,讓學生用多種方式將歷史知識進行串聯,從而解決了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一葉障目的問題。
(三)習題學習
教師可以選擇高效的習題練習方式,讓學生暢游題海,從而實現學生的高分高能。在框架結構教學中,習題練習并不是讓學生多做題,機械性地進行題目的練習,而是通過習題來完成對知識內容的鞏固和延伸,可以與專題模塊教學相結合,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度剖析。例如,有這樣一道題:1937年,國民黨軍隊狙擊華北日軍的戰役稱為()。盡管題目中給出了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主題以及對象和地域,但該題全面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熟悉程度,需要在平型關、太原、忻口、臺兒莊四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的一項。在解題中,學生需要認真地考慮題干信息,并了解四大戰役的時間、空間、角度等方面的區別,從而提高解題的準確性。教師在習題講解的過程中,也需要強化這些知識點,尤其是對于論述題和材料分析題,更需要讓學生全面了解歷史事件,讓學生采用以時間、地域相聯系的方式來構建時空觀,從歷史事實的角度出發,以辨析的視角來回顧歷史、構建價值觀念、提升解題能力、提高學科的綜合素養。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框架結構法的應用教學方法
(一)宏觀描述與微觀推進
高中歷史的學習涵蓋了古今中外,科學的教學結構能夠實現對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實踐中,教師應當選擇整體—局部—整體的教學結構,注重對宏觀歷史變化進行描述,包括歷史線索、歷史的演變及其發展走向。而在微觀研究中,則需要探究每一階段的歷史特征、歷史事件帶來的影響及啟示等,能夠融合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內容為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網絡。
(二)以問題框架進行釋疑
以問題為框架能夠使學生在構建歷史框架的過程中,使學習目標始終指向對問題的解答,更加符合當前的教學需求,從而幫助學生有效地突破學習障礙,打破認知的局限,提高解題能力。在實踐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問題來進行新課的導入,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等。同時,羅列重點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在釋疑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因素創建思維導圖,從而基于問題實現對知識結構的構建。
(三)注重學情差異性教學策略
歷史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歷史成績的差異往往是因為學生在積累和學習能力方面有所不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學情進行觀察,根據學生的差異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做既能夠滿足優等生提高自身能力的需求,也能夠讓基礎較差的學生達到學習的基本要求。
結語
綜上所述,框架結構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擁有良好的空間,更加適合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在實際應用中,教師需要多渠道地進行知識整合,注重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加強專題教學與習題練習的聯系,從而實現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維忠.框架結構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8(15):82.
[2]施海燕.在結構支點上探摸——關于歷史單元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09):37-39.
作者:余靜 單位: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