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管理會計在企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企業需要積極轉變發展方式,摒棄粗放型、人員密集型、低要素的技術發展方式,轉向高技術的應用、高效率的管理,通過技術革新、科學管理創造新的競爭優勢。而管理會計在企業科學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需要加強研究和應用。本文通過對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的深入探討,提出符合我國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管理會計;財務會計;價值創造
一、引言
1922年美國會計學者奎因坦斯在《管理的會計:財務管理入門》中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會計”的會計術語。而正式提出“管理會計”這個專有名詞是1952年在倫敦舉行的會計師國際代表大會。之后,管理會計在歐美不斷得到重視。從1972年起,美英等國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會計師(CMA)資格考試。管理會計是指用會計的信息、技術、工具和方法對企業進行管理的會計。管理會計的本質是企業管理的組成部分,管理會計的重點在管理,而管理會計的衡量標準是經濟績效。在記賬、算賬、報賬的財務會計的基礎上,管理會計需要增加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的管理職能。管理會計要求會計融入業務部門,利用數據,信息系統,走進流程,融入企業管理,通過改進管理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
二、管理會計在企業應用中遇到的問題
1.會計理論問題近代會計學科對會計準則的研究、發展及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我國會計準則改革從1992年拉開序幕,到2006年出臺整套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準則體系越來越成熟。但目前我國會計體系依然沒有脫離借貸記賬法的基本思想,沒有實現變革性的發展。與1494年意大利的盧卡•帕喬利正式提出借貸記賬法相比,近500年里會計一直在“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基礎理論上研究、發展,沒有任何突破性的變革。21世紀,各項技術快速發展,信息傳遞由書信變為光纖,世界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而會計理論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管理會計理論長期落后于管理會計實踐的發展,管理會計的研究、發展和實踐越來越無法和快速發展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
2.管理會計人員問題企業的目標是創造價值,衡量工作價值的唯一標準是績效。我國財政部從2014年開始大力提倡管理會計。但是當前大部分會計都是適應借貸記賬法的財務會計,通過被動地把一個單位曾經發生過的經濟活動依照會計準則的標準進行記錄并匯總。通過匯總反映到財務報表中的事后管理過程。很少過問發生的經濟活動是否必要,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是否合理高效。而管理會計是參與企業的戰略、計劃、過程與結果的主動型會計。當前財務會計如果不轉型,仍然進行簡單的記賬,只進行原始憑證的整理、憑證錄入、賬本錄入、報表匯總等等工作,將沒有未來。現在人工智能更適應這些簡單的工作,效率更高。許多大公司的基礎會計工作逐漸通過建立共享服務中心去完成。而小企業的會計工作則被社會的共享服務中心的記賬公司替代。現有的很多基礎財務會計工作被機器所替代。
3.管理會計與業財融合的問題企業的管理對象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目標和戰略而實施的各種業務活動。原有的財務管理內容是嚴格的財務審計和監督。審計和監督的是企業的所有資金往來的合法性。而企業的目標是創造價值,所有的部門都應該為這個目標服務,原來財務會計創造的價值在整個企業中比重偏低。記賬型會計只不過把企業的資產、利潤、現金流進行匯總,對企業的資產、利潤、現金流的影響微乎其微。有的財務會計按照財政部《內部控制規范》,將自己轉型為控制型,把合乎規定放在所有目標之前,這使得財務部門有時引起其他部門的不滿,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財務部門在企業中的地位必然不高。現在提倡的管理會計的重點在于管理,它要求會計人員做價值創造型會計,要求會計人員在發揮財務的記賬功能、控制功能的前提下為其他部門提供價值支持。這就要求會計部門不僅僅管理公司財務和財務部門,還要融入其他的業務活動中,做到充分的業財融合。
三、對策建議
1.管理會計理論問題的解決未來,會計發展的重點在于管理會計,這是不容置疑的,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對管理會計的理論問題進行探討。目前會計是定位于記賬、算賬和報賬的財務會計,而管理會計應該由“管理”和“會計”兩個詞組成,其重心應在“管理”,是用會計的信息、技術、方法和工具對企業進行管理。財務會計是計算結果的會計,企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多少,會計計算出來就應是多少。管理會計是為企業增加經濟績效的會計,注重的是企業生產、管理等過程。管理會計的邊界應與企業管理的邊界相同,但是管理會計又與企業管理應有本質的不同,那就是計量價值。我們認為任何一個可以計量價值的企業,其生產過程例如戰略、決策、客戶、創新、績效等等都是管理會計的范圍,不能計量就不是。管理會計應幫企業創造經濟績效,經濟績效如何來計量,可以計量必須有其基本的特征:第一,可以明確界定。即有較為明確的范圍和內涵。第二,有包容性。在企業的每一個過程或每一個部門都可以應用。這樣才可以建立系統的管理會計應用體系。第三,計量性。經濟效益不應是模糊的,應可以明確計量,這是最最基本的特性,如果失去了這個計量性,管理會計就會混同于企業管理的其他管理活動。第四,可以標準化。也就是說,這個價值的計量是一個統一的概念。在企業管理的每一個過程都是相同的。在會計中常用的包括收入、成本、利潤、現金流、效益、凈現值。管理會計不僅要關注投入與產出,更要關注現金流入與流出的比較,并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調整后的貼現凈現值,因此我們認為以現金流及自由現金流的現值作為經濟績效的計量是比較合適的,它符合了界定、包容、計量、標準化的特性。可以根據提高企業在風險與報酬平衡下的企業自由現金流現值這個目標解決管理會計的理論問題,同時建立專用的會計模型和方法,以及技術。
2.管理會計人員問題對策的探討前面提到當財務人員把自身的職能定位于記賬員、報表員,會計人員終將被記賬公司等人工智能代替。會計師們要做的是沒有標準程序的規劃、決策、控制等工作,為公司創造價值才能不被機器所代替。這就要求財務人員進行改變,要從思想上認識到,財務部門不僅僅是后勤支持部門,還是重要的價值創造部門。在稅務籌劃、資金管理、降低成本、外匯管理、利用政策等方面為企業創造價值。關鍵在于工作中讓其他部門看到財務部門對公司管理和業務發展大有助益。當財務部門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時,就會得到其他部門的認可。要改變其他部門認為財務部門是后勤部門的看法,需要全體財務人員的努力,從提升財務部門實力開始。從思想上、理論上、實踐上全面學習,融入企業,從財務會計轉型到管理會計。
3.管理會計與業財融合問題的對策目前在許多企業,當確定了一個戰略目標,各個不同的部門領到不同的任務后會產生問題,技術研發為研發而研發,生產部門主要完成生產任務就行,銷售部門不考慮資金回收的時間、效率對單位現金流的影響,為銷售而銷售。加上控制性的財務部門把合規目標放在首位,就認為主要資金使用合規,不犯錯就行,僵化執行,增加了與業務部門之間的矛盾。忘記了各部門的核心目標都是為企業創造價值。解決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矛盾的過程就是管理會計成為融入業務的財務部門和會計師的過程,即業財融合的過程。(1)財務部門和會計師要懂得基本的業務。一個不懂基本業務的財務,只能進行財務和基本會計處理。是不可能深入參與企業價值創造過程的。我們不需要成為業務專家,但一定要懂得基本的業務。我們要站在業務部門的角度,在控制和效率中取得平衡。我們用會計的管理功能為企業主動創造價值。我們可以通過財務數據為單位的高層決策提供支持,可以通過數據,發現企業制度,流程,管理方面的問題,還可以通過對競爭對手的數據分析,穿于到企業業務規劃中去等等。(2)財務部門需要培養整個企業的基本的財務知識、思維。財務部門的重要職責也包括提高企業各個部門和全體人員的財務知識和能力。我們不需要業務部門人員成為財務專家,但需要培訓他們懂得基本的財務思維和知識。當我們把效益的概念深入到企業的每一個人的時候,企業就是蓬勃發展的時候。(3)業財融合下,更新會計觀念。在現實的商業活動中,我們不能再以過去的理論為基礎,要以動態的、發展的觀念,即可折現的現金流為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做出判斷。
參考文獻
1.李珊.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管理會計在企業的應用.今日財富,2020(22).
2.王婷婷.價值鏈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分析――以蘇寧易購為例.財會通訊,2020(21).
3.錢紅英.現代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會計研究.中國集體經濟,2020(30).
4.孫穎.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中國集體經濟,2020(30).
5.趙杰.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分析.經濟管理文摘,2020(20).
作者:邢黎 單位:嵊州市坂頭水庫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