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法務會計復合型人才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法務會計是既懂法律又熟悉會計知識的新型復合型會計人才,社會經濟快速精細化發展致使經濟糾紛更為復雜,傳統的會計或法律人才已較難滿足新形勢下社會的需求?;诖?,培養復合型法務會計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分析培養法務會計人才可行性基礎上,提出了校企合作培養法務會計復合型人才的路徑。
【關鍵詞】校企合作;法務會計;路徑
0引言
我國現在的市場經濟是由各種商品之間的交換而構成,換言之,我國市場經濟是典型的商品經濟,會計在其中扮演著商業語言的角色,向經濟活動參與各方傳遞重要的財務信息,同時,市場經濟是在一定的規制及法規下開展和運作,所以當下的市場經濟也屬法治經濟。如何保障既是商品經濟又是法治經濟的市場經濟活動高效運行,培養既懂會計又懂法律的復合型法務會計人才變得必要而迫切。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形態不斷更新,經濟糾紛更為復雜,而對經濟矛盾的處理又需要迅速且快捷,這為法務會計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現實基礎,而當下各高校對法務會計人才的培養還處于摸索階段,缺乏培養法務會計人才的有效路徑,所以探究該類人才的培養路徑并構建有效的培養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法務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跨行業交易類型增多,新經濟類型不斷涌現,經濟業務內容變得更為復雜,自然貿易糾紛和法律問題也日益凸顯。而這些矛盾、問題的恰當處理不僅需要法律知識,而且更需要懂得會計知識。會計作業一門商業語言在處理糾紛時能夠給予幫助,提高問題處理效率和正確率,滿足快速經濟時代的需要。然而我國目前的會計人才培養和法律人才培養是處在兩個獨立領域開展的,會計人才缺乏法律知識,法律人才不懂會計理論,所以對糾紛、問題的處理無法做到高效、快速及準確。培養既懂會計有熟悉法律的法務會計應用人才是時代賦予的任務,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依法治國理念推進的需要
國家十六屆三中全會把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石,這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已意識到依法治國對保障和強化社會公平、公正等信念具有重要意義。而依法治國理念的有序推進需要大量人才作為基礎和保障,這里人才并非僅局限在法律人才,更需要既熟悉法律知識又懂管理、會計、經濟等的復合型人才。在如此背景下,法律將會不斷深入到諸多行業,體現在社會的諸多方面,這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會造成不小影響,形成較強的沖擊,此時,高校應響應時代號召,承接歷史任務,積極探索相關專業與法律專業的交叉融合,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應用人才,為推進依法治國戰略舉措提供人才保障。眾所周知,會計作為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廣泛存在,其適用性強、應用面廣,所以首先探索會計與法律的交叉融合,培養法務會計復合型人才變得迫切而必要。
(三)就業形式嚴峻的需要
據統計研究發現,目前在我國開設法學專業的高校達六百多所,法學專業在校學生超過六十萬,這其中,法律專業本科在校學生就達三十萬,每年僅法律專業本科畢業學生超過八萬人。而通過查閱麥可思研究院統計撰寫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不難發現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位列最后三名,這足以表明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此外,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率盡管處于較高位置,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會計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正發生變化,僅僅掌握會計知識恐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要,所以會計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式正變得日益嚴峻。另一方面,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我國又需要大量人才,而這種人才需具備法律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這種復合型法務人才才是當下及未來社會的正在需求。基于此,面對當下現狀,展望社會未來需求,改變目前法學人才和會計人才各自培養的現狀,努力促進兩者的交叉融合,培養法務會計應用人才是當務之急,也是未來之需。
(四)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
新時代下,媒體的高速發展,學習工具的多樣化及便捷性,使得很多知識學生只需檢索即可獲取,很多知識他們通過工具容易或已經知曉,現有的知識結構、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恐已無法滿足其需求和成長的需要,也無法滿足學生對新知識、新領域的渴求,這就需要高校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前提下構建新的知識結構體系,結構框架。堅持推陳出新一方面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利于調動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2校企合作法務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
(一)校企合作共建師資隊伍
校企合作共建師資隊伍其本質就是企業和學校達成“資源共享”的協議。這就需開啟校企互動模式;企業優秀管理者或相關專業人員到學校授課,促進校企雙方互聘,企業人員到學校給學生授課,同時學校教師也給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通過校企雙方的互聘,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技能訓練的過程,既是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為企業增加效益、為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既解決了實訓當中實踐不足的矛盾,又練就了學生過硬的本領,真正實現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
(二)校企合作互建培訓班
加強校企合作無外乎就是建設好“兩條線”:一條線是企業在學校設立法務會計企業班,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資金扶持,也可以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加入企業的文化和技術管理等內容,可以更好地保證學生對企業的認同和歸屬感,同時企業相當于在學校建立了自己“人才儲備庫”,對提升企業人力品質大有益處;另一條線就是學校在企業建立法務會計實訓基地,可以將學生的實習實訓放到合作企業中,從而讓學生在實際的生產實踐中得到實戰的鍛煉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競爭力。不過兩條線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點問題。第一、目前校企合作屬于定向培養,所以學生的學習勁頭和努力程度、積極性不高。第二、校企合作多是職業教育模式,專業技術性很強。其實際目的卻是非常狹窄的,甚至不符合教育的普遍宗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綜合基礎知識涵蓋面不全。第三、校企合作,容易因經濟問題對教育造成影響。在關注互建培訓班優點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其問題,這樣才能保障培訓班發揮應有的效果。
(三)校企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信息共享平臺主要針對人才培養過程中信息互通有無,確保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共享平臺的構建能夠及時將企業對人才需求動向、能力要求、市場變化等信息反饋給學校,這樣學校可以和企業協商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而學校通過共享平臺可以將學生能力狀態、知識儲備、綜合素質及時反饋給企業,企業進行測試,以檢驗其與市場要求的差距,進而及時進行調整、改善。所以信息平臺的構建有助于保障人才培養始終處于良好的培養過程中,避免陷入歧途,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時保障校企間的親密關系,讓學校更好地了解企業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態等。
(四)校企合作設立學生訓賽機制
比賽是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所以校企可以合作構建常態化的訓賽制度,比如職場模擬、案例大賽等,定期組織開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制度設計上,應充分考慮訓賽的針對性,利于鞏固知識,鍛煉能力,同時也應增強訓賽的誘惑力,比如物質獎勵,包括學分抵扣、獎金、企業實習機會等,當然精神獎勵也十分必要,比如獎杯、鼓勵、榮譽等,如此,方能積極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使得訓賽初衷能夠實現。
3結語
隨著經濟活動的復雜化、社會分工細致化,經濟糾紛也隨之增多,而新時代糾紛呈現的特征為交融性,既涉及到法律問題,又包含財務管理問題,這就對處理糾紛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擁有堅實的法律知識,也需要具備豐富的財務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應對當代經濟糾紛的雜而廣、小而全的特征。所以作為培養人才的高校應及時調整培養方案,創新培養模式,以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法務會計復合型人才?;诖?,本文從培養法務會計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發,結合相關研究成果,提煉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邱俞捷.本科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法律經濟,2015,(6):50-52.
[2]油永華.法務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會計師,2013,(5):65-66.
[3]雷裕春.法學和會計學交叉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8):68-69.
[4]孫薇.復合型會計人才的培養與評價研究[J].會計之友,2011,(11):121-123.
[5]楊愛群,朱霞.基于產學研用合作培養的應用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研究———以蘇州理工學院為例[J].科技廣場,2013,(11):209-214.
作者:徐鵬 單位: 西南政法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