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對兒科患兒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所接診86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以護理模式的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以常規模式展開對應心理干預,觀察組則展開多種形式心理護理。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在3~12歲,平均(5.82±1.82)歲;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在2~13歲,平均(6.12±1.23)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在治療期間,各方面心理護理工作均按照常規方式展開,及時對患兒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并給予患兒言語上鼓勵與指導,引導患兒在未治療時間段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并指導患兒家長多與患者進行交流,交流患兒感興趣的事情。而觀察組在本次研究中則需要展開多形式心理干預,具體如下:1)指導患兒進行放松。在此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按照一對一示范的方式,告知患兒家長對患兒展開按摩護理。首先對患兒頭部、面部以及肩部等進行護理干預,再者對患兒胸部、手部進行按摩,最后需要對患兒后背以及小腿等部位進行按摩,單次按摩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于早晚各進行一次,達到幫助患兒充分進行放松的效果。此外,在患兒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在病房中播放較為舒緩的音樂,在消除患兒緊張、焦慮心理的同時,達到放松身心的效果[2]。同時,需要指導患兒進行深呼吸,通過做游戲、看動畫片等方式對患兒注意力進行轉移,達到對其心理狀態進行改善的效果。2)給予引導式心理干預。在落實心理干預的過程中,需逐步引導患兒自身對自我情感以及心理狀態進行改善。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以極為耐心的態度為患兒講解在治療過程中學會自我控制情緒,可為醫師、護理各方面操作提供更多便利,同時更快達到減輕父母壓力的作用,有助于加快自身恢復速度。在指導過程中,可通過撫觸患兒、輕輕拍打患兒的方式進行干預。同時更需要落實對應健康宣貫工作,引導患兒對不良行為進行改善。同時需要告知患兒簡單辨別生理危險的信號,以便能及時告知對應醫護人員,并鼓勵患兒積極參與積極活動,達到提升自身耐受力的作用[3]。3)展開激勵式心理干預。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與患兒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幫助患兒建立起康復的信心,樹立起不畏懼病癥,勇于戰勝病癥的心理。同時,可以適當為患兒講解部分治愈病例,幫助患兒建立起康復的信心[4-6]。
1.3觀察指標
于本次研究中,需借助SCARED量表對患兒焦慮程度進行評估,以DSRSC量表對患兒抑郁障礙進行評估,同時需對患兒治療依從性(主要對患兒檢查配合性、睡眠質量、護理配合進行評估,單項評分為10分)和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7-9]。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干預前后心理狀態評估
在SCARED評分上,觀察組干預前為(28.54±1.72)分,對照組為(28.06±1.99)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195,P=0.235);觀察組干預后為(16.05±1.04)分,對照組為(24.12±1.21)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167,P=0.000)。在DSRSC評分上,觀察組干預前為(19.72±1.25)分,對照組為(19.79±1.05)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81,P=0.779);觀察組干預后為(11.05±1.28),對照組為(16.27±0.92),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715,P=0.000)。
2.2治療依從性分析
觀察組檢查配合性為(7.86±1.02)分,對照組為(5.42±0.83)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t=12.167);觀察組睡眠質量(8.05±1.15)分,對照組為(6.11±0.71)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037,P=0.000);在護理配合方面,觀察組為(8.93±1.11)分,對照組為(6.08±0.15)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008,P=0.024)。
2.3兩組護理滿意度評估
對兩組護理滿意度統計可知,觀察組為93.02%(40/43),對照組為79.07%(34/43),對比可知,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56,P=0.003)。
3討論
兒科患兒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受到病癥本身以及外界因素的刺激,將促使患兒在治療期間存在有較大負面心理,同時在負性情緒的刺激下,更會促使患兒下視丘神經分泌細胞處于抑制狀態,不利于患兒進行恢復[10-12]。為保障臨床對兒科患兒的綜合治療效果,在對治療方案進行持續完善與優化的同時,更需要做好對應心理干預作用。多形式心理干預,主張結合患兒具體情況展開針對性護理干預,幫助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心理狀態得到改善,間接達到提升患兒與各方面治療操作配合程度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多形式心理干預在兒科患兒治療中的具體效果展開分析,結合觀察可知,在該護理模式的作用下,可對患兒心理狀態進行改善,并提升治療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對于提升兒科患兒綜合治療效果,存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鄭迎春.探討兒科住院患兒親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護理對策[J].養生保健指南,2017,56(39):100.
作者:趙翠 單位:天津市寶坻區人民醫院 天津醫科大學寶坻臨床學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