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科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科學的德育滲透,不能僅把科學教育作為一種求知、求真的活動,而應有科學精神的支撐,貫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人格培養融為一體。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有世界眼光的人,更要培養成有中國靈魂的現代人。那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內容呢?我通過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在日常科學學習中注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現在的小學科學課是由一個個的探究活動組成的,每一節課都會安排幾個小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等。由此可見,學生在我們的科學課堂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實踐證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有可能促進學生以后的智力發育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終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具備現代化社會的道德水準,具有一定程度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有效服務社會的勞動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顯得很重要,我們科學教師當然也是義不容辭。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的習慣來源于細節,我們科學教師要從細節入手,從點滴入手。例如: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我教育學生遵守實驗室的規章制度,把使用過的實驗器材放回原處,教育他們愛惜實驗器材,及時感謝小組內同學給予的幫助,教育他們實驗前要有計劃,進行科學的分工合作,確保實驗過程有條不紊的進行,實驗時要細心等等。這些細節方面都需要我們教師時時提醒要求來實現,還要注意循序漸進,并要貫穿始終。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結
合作與互助的精神“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我們科學教學活動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大大縮小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溝通。比如:我在教學《做一個指南針》一課時,我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比一比哪一組想到創意設計指南針的辦法最多,明確任務后,小組成員展開熱烈討論,并且動手設計。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可謂是豐富多彩:水浮式、懸掛式,造型豐富。最后請每一小組都進行展示,我充分鼓勵了他們的創意設計。這樣既注重小組的作用又展示了個體。這種教學方法,既達到了科學教學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團結合作與互助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當然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我們科學教師科學地分組分工和指導,確保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分工明確,從而實現小組合作效益最大化。
三、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精神
科學態度是人對客觀世界、自然規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學態度是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律。科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如在教學《抵抗彎曲》時老師應要求學生按科學程序進行,先用薄材料再換成厚材料,循序漸進,尋找規律。在教學《植物的一生》等單元時,必須依靠學生長期進行觀察時,我指導學生堅持按時觀察、及時記錄、定期匯總,以便分析研究。
四、在觀察活動中培養學生意志品質
如果此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監督,對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做全程追蹤,便可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他們參于活動的積極性積,使他們最終能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我在教學《植物的一生》這一單元時,課上學生觀察種子,學生提出了很多感興趣的問題,下課前師生設計一個研究計劃,并按計劃進行研究活動,當學生觀察了一周以后,我發現學生的興趣明顯下降,這時我在學生興趣下降,遇到困難時及時鼓勵幫助,幫助學生產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既可培養他們完成任務的責任感,也在不知不覺中磨練了他們的毅力,培養了他們的意志品質。
五、實踐研究,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對保護環境的責任感。例如:在講到水資源污染和保護時,為了讓學生獲得家鄉水資源被污染現狀的第一手資料,我組織學生到家鄉居民區密集的地方及排放污水的地方觀察,他們發現有的區域的河水的顏色是發暗的、渾濁的,水中的漂浮物有垃圾袋、塑料瓶、動物尸體、骯臟的泡沫等。這樣學生就從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著又實地考察了河水污染的原因,研討了河水污染的危害,明白了水資源的污染大部分原因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活生生的現實極大地震動了我們學生,從而使學生對水污染的現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通過這樣的一個親身體驗活動,教育學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美麗的環境是靠我們人類共同去創造的,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總之,只要我們深入鉆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育人的因素,在課堂上與文本知識巧妙結合,就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作者:黃海洋 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湯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