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校特色德育工作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特點
1.人才規格的高標準。我國現行對高職人才的規格,要求高職學生必須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備必備基礎理論知識和職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和獲得就業崗位(群)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高職畢業生不僅要具有大學專科的學歷水平,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中級以上相應職業資格技能水平。2.人才層次的高級性。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高職人才必須具備與高等教育相適應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掌握相應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以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以較寬的知識面和較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區別于中等職業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人才。3.知識、能力培養的職業性。高職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某種職業生產和管理的教育,以提高職業技術水平為目的。高職教學應以職業崗位群的需要為依據制定教學計劃,在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組織和實施教學。對學生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著眼于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課程結構,體現知識的先進性和實用性。使高職畢業生具有上手快、熟練度高、適應性強等特點。高職教育人才知識、能力的職業性,體現了它的職業教育的特殊屬性。4.人才類型的技術應用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畢業生不但懂得某一專業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某一崗位(群)所需要的生產操作技術和組織管理能力,善于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并善于利用信息,進行設備、工藝和產品的改進,是一種專業理論知識夠用,生產技術操作熟練,組織協調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5.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是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性人才,這就要求高職畢業生要“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因此,高職學生畢業就業去向具有很強的基層性。例如工科類高職的畢業生主要去企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施工、制造、運行與維護等技術操作工作;經濟類高職的畢業生主要去財經或企事業單位從事財經管理或營銷工作等。高職畢業生去向的基層性是高職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突出高職學生德育工作特色
根據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特點以及高職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高職學生德育工作應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從德育內容的全方位角度著力突出以下教育特色:1.樹立“四種意識”的教育第一,服務意識教育。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服務至上”愈來愈被眾多企業推崇為所追求的理念和目標。服務的質量如何,已經直接關系到產品甚至企業的興衰,服務已成為產品的一個部分,即所謂的“產品附加值”。服務在各行各業無處不在,當你在為別人服務的時候也同時享受著服務。同時,高職人才服務的基層性,都需要我們要在大學校園里就培養高職學生具備這種服務意識。第二,競爭意識教育。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則。只要有市場經濟,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無論學生在擇業,還是在以后的具體工作崗位上,都不可避免要參與到競爭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在課外興趣活動中,都要有意識的將競爭機制引入進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第三,主體意識教育。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德育工作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接受程度。在德育活動中,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學生逐步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第四,創業意識教育。高職學生掌握的是專業技術,為自身創業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同時由于他們從一開始進校就面臨著未來就業的壓力,沒有普通本科大學生的優越感,這使得他們在實踐中更能拋開顧慮,大膽地拼和闖,更敢于自己創業。我們應抓住高職大學生的這一特點,積極開展高職大學生的創業教育。2.培養“四種精神”的教育第一,愛崗敬業精神。“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是每個人做人最起碼應具備的素質,不同的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在不同的崗位上能夠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做好每一件事,那么他就具備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品德放在首位”,這也是許多企業在用人時考核員工的一個重要因素。高職大學上就業主要面向企業基層一線崗位,其愛崗敬業教育尤為重要。第二,創新精神。“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高職學生畢業后面臨著不斷掌握與運用新科技、新技術,并應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工藝流程的改進,作為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培養學生去思、去想,與人交流,碰撞靈感,還要鼓勵學生敢于否定,敢于挑戰權威,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行為;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設疑促思,克服思維定勢,善于發現問題,教給學生創造技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推崇創新、追求創新的理念。第三,團隊精神。知識經濟呼喚人與人之間的相容與合作,高職學生就業主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生產流水線或特定工藝流程,屬于人員密集型群體。同時,在現代科技革命下,任何一個人都越來越成為某個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單槍匹馬很難有大作為,提倡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學會合作,善于共事己是發展之需。第四,吃苦耐勞的精神。高職學生就業主要是充實第一線,工作任務較為繁重,待遇也相對處于低層,因此還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教育學生干一行,愛一行,立足本職,積極積累經驗,刻苦鉆研技術,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并樹立科學的理想目標。3.明確“四大目標”的教育第一,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紀律性、嚴格的工作作風教育,團隊意識教育,培養自學的好習慣,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對事業的忠誠,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是企事業單位對員工道德要求。企業非常看重學生綜合素質和敬業精神。并且,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道德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應突出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標。第二,職業知識教育的目標。職業知識是指職業者除具有基礎科學理論知識外,對本職業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知識。高職學生職業知識的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任務之一。因此,除加強高職學生基礎理論的學習外,要讓學生掌握相關職業的專業知識,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訓練和職業內涵培養。第三,職業能力教育的目標。職業能力是指在職業者在職業生活中,駕馭職業生產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要求的能力。它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適應能力。國際上對此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勞動者的核心能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在一個迅速變化的世界里,青年人必須掌握核心能力,即具有職業適應性的能力。國際上對核心能力基本認知為包括:邏輯思維能力、獲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表達能力、發現問題后的解決能力、敬業精神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等。高職教育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和基層性特點,因此,加強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是高職院校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職院校教育的核心目標。第四,職業素質教育的目標。職業素質是指職業者在職業生涯過程中形成的能適應職業需要的穩定的心理狀態。它包括對職業的興趣、對職業的價值觀、對職業的適應性、對職業的能力和職業性格等。職業素質是一個職業者綜合因素的體現。而對企業或產品的忠誠與誠信,是職業素質的根本核心。因而,高職教育要把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作為職業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本文作者:叢峰 工作單位: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