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精神中高校師德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之所在,其本質蘊含了深刻的德性要求并承載著豐富的德性內容,也提出其承載主體之大學教師的高尚師德要求。高校教師良好師德之形成,又有賴于特定大學精神之影響熏陶下而得來,這就需要通過以大學精神的塑造、培育與弘揚為前提,加強內外兼修的根本路徑來實現。
【關鍵詞】大學精神;大學教師;師德建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大學教師,也就沒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自然就無法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建設與可靠接班人的使命與任務。高素質的大學教師,不僅要學為人師,更要行為世范。由于任何高校教師及其師德狀況都受大學精神的影響并與之共生共榮,因此就必須大力加強以斷鑄大學之魂、塑造高尚師表為主要內容的高校師德建設。
一、大學精神乃核心靈魂
眾所周知,人是需要精神的。作為眾多教師與學生集合而成的大學也是需要精神的。正如精神之于人,就在于其“名片”角色,一個人沒有名片,人們很難記住他。大學精神之于大學,也在于其“名片“角色。至于大學精神的理解,雖然學界目前對于大學精神的定義是觀點迭出、聚訟紛紜,但都能達成這樣的共識,即都認為大學精神從屬于哲學與文化范疇的概念,是大學組織所內生積淀的、并具有普適性影響的一種非物質性存在,它是與一所大學的整體辦學理念、價值理想、文化氛圍與思想作風及情感熏陶等綜合而形成的精神氣質與神韻品位。質言之,大學精神就是一所大學的內在靈魂。顯然,大學精神的靈魂意義是非同小可的,是價值巨大的。深層次說,大學精神所體現就是一所大學的生命力、凝聚力與向心力,也是各大學彼此相互區別并相互競爭的關鍵之所在。事實上,追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凡具有較長辦學歷史的大學,都會形成出自身鮮明獨特的歷史傳統與文化氣質、內含著的一種濃厚的大學精神力量,它以其獨立性、深刻性、批判性、文化性和教育性而立世。在一定程度上說,大學精神就是大學人的精神內涵,其本質就是一種群體精神與價值展現。因此,所謂大學精神,主要是指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與價值追求,是在較長歷史時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逐漸積累沉淀下來,并為人們所認可的群體意識、價值心理與獨特氣質。不難想象,這種群體意識、價值心理和獨特氣質,首先是無聲無息、無影無形的;其次又是有聲有息、鮮活靈動的,是可以讓人深受熏染并能進行情感體驗得到的。概括而言,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之所在,是由全體師生員工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文化積淀與精神風貌。在一所大學精神特質非常鮮明并有所體現的高校里面,一定會無時無刻讓人深切感受到知識的魅力與道德的力量,更有那眾多師者辛勤耕耘與嚴謹治學、莘莘學子努力求知與尋求真理的濃厚氛圍。
二、師德建設是必然要求
現代大學精神是一所現代大學的靈魂,其本質蘊含了深刻的德性要求并承載著豐富的的德性內容,也提出其承載主體之教師的高尚師德要求。正所謂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們的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其中又尤為重視師德建設。早在2006年9月,時任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同志在給全國模范教師、北京大學孟二冬教授之女孟菲的回信中表示,作為教書育人杰出楷模的孟二冬教授,其身上所閃耀的師德光輝照亮了當前高校師德建設的方向和目標,他高度評價了孟二冬教授勤勉踏實的治學精神,集中彰顯了孟二東教授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深刻闡釋了孟二冬教授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2014年9月,在與北師大師生座談時,提出了“四有”好教師標準:一要有理想信念;二要有道德情操;三要有扎實學識;四要有仁愛之心。這其中,有特別突出強調了要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師標準與師德建設要求。古人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又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實有大師之謂也。”大師之由,當然要以有高深學問為前提,但更要有高尚師德師風為基礎。無論是情真意徹的書信文字,抑或是語重心長的對面交談;無論是高瞻遠矚的引領號召,還是精辟獨到的名家真言。都道出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對高校教師的師德期望和要求,這就必然提出了鑄就高校教師的高尚師德與人格魅力的現實要求。
三、內外兼修為根本之徑
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要完成這個根本使命并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主要仰賴于高校教師的辛勤勞動,重點仰賴于高校教師的良好師德。這又必須依靠特定大學精神之影響熏陶下而得來。因此,加強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必須置身于大學精神視域下來進行,通過以大學精神的塑造、培育與弘揚為前提,加強內外兼修這個根本路徑,從而提升高校師德師風。
(一)鑄造大學精神,指引師德建設方向
如前所述,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與根本,是一所大學的凝聚力、內驅力與向心力之所在,也是這所大學開展育人工作及各項工作的旗幟與方向。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就必須在大學精神的指引與導向下,堅強有力地熏染廣大教師和諧執教。可以說,大力推進高校師德建設,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至于如何推進,大學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則至關重要。如有的大學提倡“創新、篤行”,就有利于引導高校教師在育人工作中,既勇于創新又踏實肯干,必定會有力地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又如有大學強調“求真、明道”,可以促使教師在教學科研中,充分發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從而帶來許多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的科研成果等。通過鑄造大學精神,才能極大地促進高校教師良好師德的培養,從而能夠激勵并點燃青年大學生勇涉知識海洋、勇攀科學高峰的興趣、熱情與激情。
(二)加強師德修養,提升教師內在修為
現實中,良好的大學精神,不僅是高校師德建設的方向盤與指南針,而且是激勵教師自覺改進師德的內驅力與源動力。因為大學精神不僅可以無聲無息地調控教師職業行為,也能促進教師自覺提升道德修養與道德水平,進而促使大學教師樹立高尚的理想人格并達致崇高的精神境界。可見,大學精神具有一股無形但有力的精神力量,潤物無聲地熏陶感染大學教師的職業修為。高校教師想要履行好這種職業責任與使命,就必須加強師德修養,努力使自己成為大學精神最好的踐行者與體現者。由于道德作為教師的內在職業標準,主要在于傳統習俗與倫理規范的習得、在于社會風氣與輿論氛圍的影響,在于職業良心與內心信念。這其中,職業良心與內心信念又處于最核心的地位,道德信念的形成要靠大學精神所感召下的傳統習俗與育人氛圍,從而內化為教師自身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畢竟,良好的大學精神能極大地引導廣大教師在嚴謹篤學的同時,不斷提升教師德性,從而能擔當起教育指導青年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艱巨任務。
(三)凸顯制度建設,規范教師道德行為
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如僅僅依靠思想上的重視和原則性的要求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便于實踐操作性、監督調控性的具體制度與規范做配套。因為良好師德的養成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根本,外因是保障,只有以外在制度來予以引導、規范與約束,才能增強師德建設的實際效果。為此,首先要凸顯監督機制建設,高校在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時,要積極利用新媒體與校園網絡等媒介建立“師德師風監督崗”互動專欄,讓大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師德修養,使教師的考核評比更加透明化,凸顯道德建設的權重,讓高校是教師切實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其二要完善考核機制建設,高校在師德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完善中,實現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強調師德師表的綜合考核與評價,著力引導教師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的自律驅動型機制建設的同時,更要依靠規章制度的外力制約的他律驅動型機制建設。只有加強和凸顯制度建設,才能更好的約束教師職業行為,從而引領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往健康良性軌道行駛,最終又沉淀傳承為大學精神的重要內容,從而實現大學精神弘揚與高校師德建設的共生共榮,相互促進。
四、結語
總之,大學精神是個常談常新且十分厚重的熱門話題。師德建設是個歷史永恒且需持續發力的時代主題。為此,當然要以厚重影響的大學精神之培育與弘揚來涵養發展中的大學,更需要以價值鍛鑄的大學之魂來引領和促進高校師德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敏,鄒燕矯.微時代高校德育工作三題[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4):168-171.
[2]蔣旋新.大學精神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構與整合[J].理論導刊,2007(10):61-63.
[3]王敏.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在和諧校園建設中作用再思考[J].紅河學院學報,2013(5):82-85
[4]劉堯.大學精神與大學科學發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03-110.
[5]唐耀華.論大學精神的育人作用及其特點[J].江蘇高教,2008(1):89-91.
作者:陳鋮 王敏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