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多媒體技術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要使計算機教育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求,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因此,一線教育工作者應嘗試將多媒體引入教學,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較好地體現教與學的理念。本文主要論述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通過建構數學教學新模式,體現學生學習自主化;建構工具整合模式,有效開發學生的潛能;建構網絡創新模式,使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促進每位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新模式;數學教學
一、建構輔助教學模式,體現學生學習自主化
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1],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數學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主動形成動機。教師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將學習內容生動、形象、豐富地呈現出來,把知識性較強的內容融入到新穎別致的娛樂形式中,發揮寓教于樂的輔助教學模式的優點,其優點如下。
1.豐富信息資源
傳統教學中,教者主要通過掛圖、書本等有限形式對學生傳遞信息。學生也只能根據教科書上的圖片或教師提供的簡單信息來學習,資料少、可見度小,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數學知識本身的枯操,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夠理想。如果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就可利用計算機的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將許多與知識有關的資料展示出來,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涉及面廣,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師生機、生生機之間的多向交流與合作,學生通過成員之間的智力啟迪與互補的協作方式進行學習。生動有趣、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內心的感情沖動,使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如:教授一年級“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時,可設計20種水果(擬人化)從不同方位、以不同形式走到一起的教學情境,有的從左往右走入,有的由前向后跳入,有的由小變大,(電腦演示)教師整理隊伍后問:“第12個是什么水果?第15個呢?第20個呢?”學生興高采烈地回答問題,答案豐富多彩。生1:第12個是蘋果,我是從左往右一行一行數的。生2:第12個是桃子,我是從右往左一行一行數的。生3:第12個是香焦,我是從上往下一列一列數的。生4:第12個是桔子,我是從下往上一列一列數的。整堂課的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水果王國”中度過,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對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在此情境中進一步加深了對“11-20各數的認識”以及基數與序數概念的理解。再如: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行“差異”教學。以好、中、差三類分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以學生探究為主,把交互式、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融合在一起,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自我表現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解放了學生的空間。學生對學習沒有壓迫感、自卑感,聽不懂可以重新再學一遍,答錯了也沒有人嘲笑,縮短了師生、生生之間心理與空間的距離。
2.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培養
教學課件能跨越時空界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再現生動的學習情境,這些優勢深深地吸引學生,啟迪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投入到探究知識的活動中,自己學會知識,這遠比通過教師的說教來獲取知識要重要的多。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都不包辦代替,盡量讓學生通過查閱圖書、音像資料或通過多媒體計算機來自主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真正體現了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學”服務的現代教學思想。
3.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數學雖有些內容略顯乏味,但卻有它的獨特魅力。教師根據課型可以將更多的動手操作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去大膽的假設、猜想、驗證、設計和創造。教師運用多媒體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一方面可以有效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探索問題,融會貫通地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如:復習“數的整除”后,筆者利用多媒體設計了一組開放練習,學生通過“看數說話、分一分、擺數字、快樂大轉盤的造句”等學習活動,輕松、興奮、愉悅地投入訓練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如:在教授“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一課時,可先演示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讓學生對顯示的圖形、數據等產生豐富的聯想。然后,教師提出幾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產生靈感,學生用割、補、拼等方法進行操作,利用計算機動手實踐,“創造”了七種推導方法。學生的創造力和設計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多媒體技術可以再現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拓展性訓練,使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通過為學生提供支點、引導分析、提供對策等,指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遷移,建立知識網絡,使學生的認知由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建構工具整合模式,有效開發學生的潛能
學生對計算機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師可以開始嘗試把一些數學教學內容安排在微機室上,讓計算機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計算機生動、友好的界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多感官參與,使他們產生了渴望獨立動手操作的欲望,在師生互動的氛圍中,學生的創造才能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絕[2]。
1.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
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出發,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和理解對稱的概念。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幾何知識,使學生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使抽象的數學學習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把原來枯燥的、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變得生動起來。數學與現實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里,生活需要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想象,組織語言講述,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在教授“軸對稱圖形”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設計了“感知與體驗——探索與發現——創造與開放”的教學過程,特別是在“探索與發現”這一教學環節中,筆者出示圖片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學生根據電腦提示進行小組討論學習,他們在計算機里發現風箏、三角尺、班會用的京劇臉譜、樹葉、阿拉伯數字、英文字母、一些漢字等都是對稱的。這樣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和理解對稱的概念。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幾何知識,不僅使學生初步認識了軸對稱圖形,而且學生也能運用電腦技術來設計一些軸對稱圖形。
2.將數學與操作相結合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舉目望去,信手拈來,到處是數形、大小、長短、位置、分類、加減關系等數學信息,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信息的現實世界中。面向全體學生的數學教育應當是學生未來需要的、具有現實背景的、具有趣味性和富于挑戰性的。教學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進行梳理、加工和創造,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如:教授“比例尺”一課后,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設計一幅“美麗的校園平面圖”,學生可以利用信息資源,通過參考各種圖片(建筑平面圖、幾何圖形等),在網絡上查各種平面設計的資料、信息,在計算機教師的幫助下學習簡單的多媒體繪圖技術等,再經歷“感知——想象——設計——操作”的過程,完成作品[3]。一幅精美的圖片,凝聚著學生創作的歷程,體現著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展露出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筆者不禁為學生的奇思妙想而發出由衷的贊嘆。若是用噴墨打印機把這些作品打印出來,就更加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使用計算機這一工具進行創作后,感覺到以往枯燥、生澀的數學課變得生動起來,掌握的數學知識也更扎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重在學習思維方法、加工能力、發散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建構網絡創新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全面發展
現在學生學習的范圍由以前的課本、課外書發展到了整個互聯網范圍,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網絡成為我們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的窗口。將網絡功能引入數學課堂,可以使學生產生到網絡中查找信息的意識,再向他們推薦一些好的網址,利于學生查閱[4]。學生學會利用互聯網絡獲取相關信息,所學習的內容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網絡已成為數學學科的外延與課堂教學一起成為教育學生的陣地。建立這一模式可以做以下工作:
1.建立豐富的數學資源庫
為了便于學生對一些相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參考,教師可以購買一些圖片、表格、數據、故事等資料,也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些有關的信息,制成網站,如:數學家的故事、趣味數學、數學游樂園、傾訴園地等,學生可通過校園網隨意打開,自主學習,也可以與其他學生、教師進行交流、互動等學習活動,還可以建議學生的學習由課內走向課外,讓學生從課堂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做調查、做統計,搜集信息,然后制作成PowerPoint資料或網頁,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5]。如:教授“百分數的應用——利息”一課時,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自主實踐、交流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制作成的PowerPoint資料或網頁,可以互相瀏覽、資源共享,充分地討論、交流、爭辯,在多媒體的實踐操作中感知、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進而揭示數學規律。這樣,學生就能夠學會如何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改進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將數學知識分成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方式和方法。這樣就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還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6]。特別是在概念學習中,建立概念體系可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對概念的理解又可放在概念體系建立之中進行,因為“一個科學概念的真正含義就是指它在與其他概念的關系中處于一定的位置”,如:在復習有關的小數的概念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幾個層次(每一個概念都有相應的鏈接)。這樣,學生能在小數的概念體系上,利用多媒體的知識網絡來了解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就比孤立地去理解各個概念要深刻。對數的計算、量與計量、集合初步知識等內容,同樣需要形成一定的知識系統,在相應的知識體系上去理解這些內容,更容易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更容易促進學生不斷地完善其知識結構。
3.鼓勵學生建立個人網頁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獲得成功,獲得別人的贊賞。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個人網頁,展示自己的風采,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特長、個人成果及所思所想記錄在網頁上,使學生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互聯網這個“法寶”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7]。經過這一階段的實踐,筆者深入體會到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數學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數學教學新模式,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參與,為個別化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無盡的源泉。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學語文教學,2002(08):58-60.
[2]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04):22-28.
作者:馮春波 單位:長春市九臺區其塔木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