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從業者理性認知對電視新聞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電視新聞在當代是傳遞各類實事信息的重要途徑。在我國,電視新聞自出現至今已有數十個年頭,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里,我國電視新聞在各個方面上都有著長足的發展。在電視新聞發展過程中,工作者對電視新聞編輯理念的理解以及理性認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對電視新聞工作者理性認知對電視新聞發展的作用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深層次探索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取向以及社會政治傾向在電視新聞發展過程中起到的驅動作用,以期能夠為我國蓬勃發展的電視新聞事業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見或建議。
關鍵詞:電視新聞;理性認知;價值取向;政治經濟文化
自從電視在我國出現至今,電視媒體逐漸成為了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電視媒體中,電視新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到地方娛樂報道,大到國家民生民計,幾乎所有的重要實事信息都會在電視新聞中得到體現。可以說,電視新聞已然成為了現今信息傳遞最為主要的渠道之一。而我國的電視新聞類節目也有著極大程度的變化,從最初的播音員播報到新聞現場報道、連線,再到現在的全媒體互動直播的出現,無一不讓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電視新聞工作者作為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制作過程的核心,其采訪、編輯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取向以及社會政治趨向等理性認知對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因此,研究電視新聞工作者所秉持的理念對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電視新聞產生初期
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出現于1958年,當時正值建國初期,我國的政治建設與社會經濟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故此時我國的電視新聞節目主要作用是為黨和政府的決策進行廣泛宣傳,同時增加社會輿論導向,為我國各方面的建設進行鋪墊。我國的第一家電視臺是在首都建立的北京電視臺,其也是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前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北京電視臺播放的電視新聞節目主要以宣傳我國工業與農業生產的發展情況為主,同時對我國的軍事、政治、外交等情況加以報道。基于當時復雜的社會政治背景,電視新聞節目不僅僅作為一個為人民群眾傳遞各類重要信息的渠道,更主要的是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而解說詞更接近于報刊的書面用語。在我國剛剛引入電視機時,由于我國其他娛樂性節目尚未開始制作,電視新聞類節目便是最為常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節目形態。“聲畫俱全,圖文并茂”成了電視新聞節目的附屬屬性[1]。因此在當時,電視新聞類節目的制作尚且不能夠達到現在的制作水平,主要仍以圖像、圖片以及音頻為主要表達方式。無論是圖像的構圖、采光、剪接還是背景音樂等方面,電視新聞都在向電影靠攏,畫面中色彩的調和、光線的明暗搭配、長短鏡頭的剪切等都與當時制作的電影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二、電視新聞發展初期
電視新聞發展初期應該是從1978年開始至1992年結束。1976年,我國的文藝建設百廢待興,1978年,北京電視臺正式更名為中央電視臺,直至今日都作為我國的國家電視臺。同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召開,思想解放運動以及文化反思浪潮的興起不但讓我國在經濟上得以騰飛,我國文藝工作的思想和文化也重新步入現代化建設的軌道。隨著電視機制作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彩色電視機逐漸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如何才能更好的使用彩色圖像、聲音、字幕等綜合符號來傳遞更加豐富的信息成為了我國電視新聞工作者最為關注的問題。1987年,上海電視臺首先推出了雜志型電視新聞節目《新聞透視》,這檔欄目的出現使得我國傳統新聞播報從過度報刊化與廣播化的局限中走出,將圖像與聲像更加完美的結合到一起,并使之成為電視新聞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此過程中,電視新聞錄制過程中鏡頭的方向、長度、景物大小等畫面處理方法得到廣泛使用,過去對字幕的依賴情況得到緩解。同時,畫面與聲音的主次更加分明,針對不同新聞主體,編輯們往往會采取不同的“聲畫”表現手法[2]。可以說,我國的電視新聞編輯制作至此才算走上了真正的專業化道路。
三、電視新聞發展中期
電視新聞節目發展中期始于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在我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達到全新階段之后,經濟水平的高速發展帶動著其他領域不斷深化改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因此其對信息質量以及媒體表現形式的要求相較于過去一段時間更為苛刻。電視新聞在此時不再僅僅作為一個信息傳遞的渠道,更應該作為一個整合塑造社會價值觀的平臺。在提供豐富的新聞時事訊息之余,電視節目需要滿足更為復雜的多元化社會文化需求。以新聞來凝聚人心、以新聞來傳遞正能量、以新聞來呼吁真善美成為了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信條。1993年,電視新聞節目《東方時空》開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被搬上了熒屏。當然,該節目不只是為了展現個別人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是要通過億萬人中的個例來記錄中國人民的喜怒哀樂、生活狀態,從而進一步地表現社會變革對人民群眾生活帶來的變化。次年,電視新聞節目《焦點訪談》開播,突出了新聞記者采訪在新聞播報中的重要性。這兩個電視節目的出現正式拉開了我國電視新聞節目深度變革的序幕。這種變革除了作用于新聞播報形式,還體現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在這些電視節目中,新聞工作者首次開始使用了跟拍、搶拍甚至是偷拍的長鏡頭手法,以此還原人物生活或焦點事件的真相。同時,也更加注重現場聲音的收集,保證了電視新聞時空的統一性,讓真實環境得以再現。除此之外,在電視新聞播報解說詞中也可以看出與過去的明顯不同。播音員的敘述更加平和,不再是嚴肅甚至居高臨下的播報,漸漸向人性化、親切話、平民化的方向發展;電視新聞的編排更加注重峰谷模式,彌補節目情緒鋪墊方面的欠缺。由此可以看出,新聞的專業主義編輯理念已經形成。
四、電視新聞發展新時期
在步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在建設“和諧社會”,秉持“科學發展觀”,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思想的指引下,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快速發展,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形態。直播節目正式步入日常化階段,而且電視新聞節目播出形式以及傳播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國電視新聞與人民群眾生活之間的距離進一步縮小。而此時,電視新聞節目便不能僅僅注重于新聞所涉及領域的廣度,更應該兼顧新聞的深度。除此之外,我國的電視新聞工作者也兼顧了一些社會尖銳問題以及突發性事件,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的直播報道以及天津港爆炸事件搶險直播與后續報道。這些新聞讓廣大的人民群眾更加接近事件現場、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同時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全國人民在危難發生時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的情懷。除了電視新聞節目內容有著一定程度的改變之外,其表現形式也有著很大的改進與創新。民生民計類新聞節目呈上升趨勢,公眾利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各大地方電視臺乃至中央電視臺都給予了專門的版面。如在2007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便加入了以民生問題為主要內容的版塊。中央電視臺、一些省級衛視在近些年都開設了新聞頻道,專項播出各類新聞。新聞24小時不間斷滾動更新播放、重大突發事件隨時打斷式直播更是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極大程度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而《以南京零距離》《新聞夜航》《都市第一時間》等為代表的民生新聞欄目更是百花爭艷,閃耀熒屏。這些欄目所秉承的真實還原人民群眾生活狀況的新聞理念受到各方好評,以此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人民群眾追求自身社會價值的同時秉持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更是發揮了很好的輿論宣傳和引導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電視新聞類節目一直處于改版前行狀態,這種情況直接或間接的體現出我國電視新聞工作者靈活的思維與對電視新聞節目本質的理性認知[3]。在此基礎上,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視新聞工作者也緊跟時代步伐,對電視、網絡雙向發展進行了挑戰。早在2008年,中央電視臺便開始積極采用廣大網絡使用者所上傳的文字、圖片、音頻以及視頻,進行二次加工之后以電視新聞的方式播出,更是拉近了電視新聞與人民生活之間的距離,讓電視新聞不再只是工作人員的任務,使每一個關注新聞內容的觀眾都可以參與到當中。當前網絡新媒體發展速度令人咋舌,尤其是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平臺使用人數的不斷激增讓電視媒體工作者深刻認識到網絡對于新聞傳播的重要性,所以正以跨界、無界的方式進行跨越式融合、創新、發展,在全媒體領域大展拳腳。可以說,這一段時間是我國電視新聞節目發展最為迅速的幾年,我國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制作理念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打磨與變革之后愈發的趨于成熟。無論是在專業技能方面還是新聞素養、管理理念方面都有著一定的突破,這也使我國電視新聞能夠在當前眾多新興媒體中仍然占據極高的地位,起著引領壓陣的作用。
我國電視新聞節目出現至今已有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電視新聞不斷發展,制作編輯理念逐漸完善,這些都使得我國電視新聞事業臻于完善。本文就電視新聞工作者理性認知對電視新聞發展的影響進行了簡要分析,以政治認知和藝術認知為主要分析重點,相信這對成功指導我國電視新聞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呂中杰.技術視角下我國電視新聞業務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張雯雯,徐明卿.論主流意識形態在電視新聞中的生產機制[J].編輯之友,2015(3).
[3]張良君,賀叢,劉陽.從受眾變化看信息時代電視新聞的創[J].新聞愛好者,2014(10).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