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能化在電氣自動化控制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智能技術發展為電氣自動化領域帶來了新機遇,優化了電氣工作效率與技術水平。筆者以智能技術概述為切入點,分析了電氣自動化控制中應用智能技術,能夠達到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業效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結合智能技術神經網絡、專家控制系統、模糊控制等方式,提出應用方法及優化措施,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氣自動化;智能技術;控制應用
社會進步需要科技支撐,智能技術的出現,模仿人類思維,不同于傳統科學技術,可實現行為活動智能化。特別是社會對生產效率提出高要求,亟須升級傳統電氣自動化技術,通過智能技術完成復雜信息的編程控制,不僅可節省物力、人力的投入,減少運營成本,還能提高電氣自動化工作效率,保證控制的合理性與精確性,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1智能技術概述
智能技術是指轉化操控信息指令為計算機指令,驅動系統智能功能,使得系統可按照計算機指令完成行為和動作,原理是通過計算機編程,模仿人腦思維活動,讓機器也能如同人類一樣具備感知和思維能力。相比人工操作,智能技術可替代人工作業,完成較高危險性任務,具有便捷性、適應性、抗干擾性特點[1]。智能技術包括機器視覺、機器學習、機器人語言處理及自動控制,將其用于電氣自動化控制中,具有以下優點:1)優化資源配置。為合理配置資源,以往工業生產工作內容繁多、設備流程復雜,需投入諸多物力、人力,任意環節產生問題,均會對下一環節造成影響。因此,可利用智能技術,優化配置生產資源,改善每個環節成本能耗,分析生產環節的缺陷和問題,提高生產效率,節省成本。2)提高產品質量。工業傳統生產需要人員投入諸多精力和時間,方能完成生產目標,生產產品質量也會受到人員精力、操作、技巧等方面影響,工人如果長期疲勞工作,可能會生產不合格產品,浪費資源,降低生產效率[2]。而采取智能技術,可利用計算機輸入程序設定,設備能夠按照程序、參數要求操作,保證工序準確,提高產品質量。3)優化產業效能。經濟市場發展下,消費需求升級對于創新性、精細化產品要求更高,傳統產業的生產、研發模式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利用智能技術,突破傳統瓶頸,改造傳統設計、生產、研發模式,通過系統對消費者需求自動分析,還能監控生產環節,確定潛在問題,調整設備操作,全面監測控制系統,促進產業升級。
2電氣自動化中智能技術控制方式
2.1神經網絡控制
神經網絡是國際上迅速發展的交叉學科,模擬大腦基本特性,構建神經網絡模型,是立足于人腦組織結構及運行機制的理解上,模擬智能行為及其解耦股的工程系統,有助于企業管理者解決不確定、非線性系統控制問題,結合單元格傳輸系統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夠為電氣自動控制提供數據支撐,優化數據分析質量。該控制模式以人腦活動規律、組織結構為背景,卻不是人腦真實再現,是某種簡化、抽象的模仿,從外界環境獲取信息后,互連神經元能夠存儲,不僅是非線性活動系統,也屬于自適應組織系統[3]。模型三要素如下:1)突觸或連接,以wij代表神經元之間連接強度;2)輸入信號累加器具備生物神經元整合功能;3)激活函數限制神經元輸出。根據圖1可知,X1、X2、…Xn是輸入信號,利用神經元軸突輸出。
2.2專家控制系統
傳統控制系統中,運行系統排斥人為干預,人機之間交互不足,控制器難以了解被控對象結構變化、環境參數,缺乏應變能力,依賴被控對象數學模型,以精準模型優化控制效果。而專家控制系統,可處理啟發式、定性的、不確定知識信息,經過推理和知識,求解需要人類大量專家經驗解決難題,模擬專家思維過程,達到系統任務目標[4]。專家系統由知識庫、數據庫及規則庫構成,知識庫用于存放專家知識,根據知識庫模擬專家思維,是保證控制準確的重要環節,和系統程序相互獨立,可通過完善、改變知識庫內容,優化系統性能;數據庫,存儲推理所需原始數據、最終結論和中間過程,是暫時工作存儲區,能夠對用戶提問進行說明;規則庫,根據已知信息或問題條件,匹配知識庫規則獲得結論,得到問題求解,模仿專家解題思維。我國電氣控制中,廣泛使用專家控制系統,通過一系列程序運算解析被控對象,獲得最佳系統控制參數,提高系統管理水平,保證設備穩定、安全運行。
2.3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以模糊語言變量、模糊集論、模糊邏輯推理為主的智能控制模式,模仿人類模糊推理與決策過程,將專家級操作者經驗編寫為模糊規則,模糊化傳感器實時信號,輸入模糊后信號后完成推理,將結果輸出至執行器上[5]。模糊控制本質屬于非線性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種,實現了系統化理論和應用結合,廣泛用于社會生活、生產等多方面,包括電氣設備模糊控制、汽車駕駛模糊控制、機器人模糊控制等,能夠不斷自我學習,適應多樣化工作環境。因此,智能技術采取模糊控制,可提高電氣控制效果,避免外界干擾。
3智能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控制中的應用
3.1數據采集處理
電氣自動化控制中,為達成工作目標,需做好數據信息采集、處理工作,通過多樣化方式,確保數據采集信息準確性及處理高效性。以往電氣自動化控制,多使用人工處理、采集信息方式,構建數據采集模型或軟件,也需要人工收集信息,對于人員專業能力、職業素養等要求較高,任意環節出現人員失誤,均可能出現信息不穩定、操作滯后的情況。從本質而言,電氣自動化控制實效性較強,對于數據精準、迅速分析是工作開展的基礎,能夠及時應對控制流程、突發情況,方能實現自動控制目標[6]。所以,應當轉變人工操作模式,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合理利用智能技術,提高工作質量及效率,例如,用電控制人員可結合需求,設置電壓門檻,保證電壓處于標準范圍運行,維護系統安全運行,延長壽命。通過應用計算機算法,取代人工采集,發送指令后計算機能夠收集特定信息,使用爬蟲技術抓取公開網頁或內部數據,自動篩選排除無效數據,深入挖掘有效數據,且通過算法分析數據信息,獲得人員所需結果。通過智能技術的幫助,系統可模擬員工收集數據流程,不僅可迅速達成工作目標,還能減小數據誤差,實現可視化數據分析,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持,提高經濟效益。
3.2設備故障診斷
傳統設備診斷立足于油液氣體分離分析變壓器情況,診斷模式難以準確、及時地判斷發生故障的原因,加上電氣設備故障具有非線性、復雜性特點,僅依賴人工檢查,不僅需要耗費大量故障排查時間,還可能發生誤診情況,對設備安全使用造成影響,降低設備使用壽命。因此,電氣自動化中,故障設備采取智能技術診斷,模擬人腦組織結構優化處理設備各項信息,結合樣本信息情況,構建計算機模型,能夠結合設備內部構造、運行環境、參數要求等構建故障診斷系統,將其和上位機、被診斷設備相連接,通過系統日常監控設備運行情況,完成診斷作業,實現設備故障的自動識別與處理,有助于操作者發現故障,向顯示屏和軟件發送檢修提示,人員看到檢修提示后,即可開展維護檢修工作[7]。同時,智能診斷網絡中,處理器可結合不同故障類型,為人員提供解決方案,有助于人員全面提高設備診斷及維修效率,相比傳統故障診斷模式,系統診斷更具優勢,可輔助人員短時間內識別故障部位、原因等,針對性解決問題,維持設備安全、穩定運行。
3.3電氣自動化管理
電氣自動化管理中使用智能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電氣自動設計。傳統工作模式下,人員電氣設計通常需要大量進行調研考察,人員自身也要具備良好工作能力和豐富經驗,只有專業人員能夠從事設計工作,降低了設計效率,難以滿足豐富多樣的電氣制造產業需求。而利用智能技術,可提高電氣設計水平,實現自動化設計,優化工作效率,還能展現智能化特征。但是由于電氣自動化工作煩瑣復雜,人員缺少相關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則無法達成工作目標,將投入諸多精力、物力,降低了經濟效益,合理利用智能化技術,僅需根據需求設計算法,軟件中輸入參數,借助智能技術分析數據,可在計算機上模擬設計效果,減少成本投入,還能及時發現設計不足,做好調整工作,達到預期設計目標[8]。二是建立中央智能系統。通常在企業管理中人工參與較高,仍處于初級智能化發展階段,通過大量應用智能化技術,構建中央智能控制系統,可合理利用系統平臺,便于管理者及時掌握生產情況,優化生產環節,將設備效能發揮出來,以免出現設備閑置、維修不及時等情況。同時,智能系統還能收集設備工況,經過計算反饋后,制定符合產品生產要求的方案,實現動態化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
3.4無線通信連接
自動化控制中,通信設計模塊是重要部分,可利用智能技術開展無線通信,提高傳輸信息資源效率,保證控制效果精準,優化操作水平。面對電氣設備控制節點較多的情況,為提高工作效率及質量,需要將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相結合,綜合考慮實際用戶情況,選擇最佳處理方式,通過串口初始化,構建串口監視線程,啟動、發送串口信息,或采取主線程處理信息,取消串口監視線程,以此完成整體通信進程。實踐證明,采取無線通信可增強傳輸精度和速率,運行系統也更為便捷。
3.5強化操作控制
智能技術用于電氣自動化控制,可實現故障錄制和控制操作。傳統人工操作模式下,參數控制可能出現誤差,例如電焊機精度控制,人工操作出現誤差后會降低整體電鍍產品質量,引進智能技術可利用計算機掃描,記錄操作人員步驟,將數據輸入電腦內,發送參數值設備,設備自動完成電鍍作業,還能根據計算機技術對參數適時調節,以免發生風險,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可利用大數據技術、計算機技術進行編程,安裝機械臂模仿人員作業等,提高電氣自動化控制水平,明確自動控制作為龐大、復雜系統,引進智能技術可保證生產安全,優化操作系統。
4智能技術在電子自動化控制的優化策略
4.1注重產品設計
電氣自動控制工藝較為復雜,在電磁場以及電路設計中,人員需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扎實的知識,方能保證系統穩定運行。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傳統產品生產逐漸被智能技術替代,利用專家系統、神經網絡、模糊控制等,提高產品設計及生產質量,還能將其用于自動化控制,需結合產品屬性及控制系統特點,不斷優化智能技術。
4.2提高診斷質量
電氣工程中,電動機、發電機、變電器故障較為常見,一旦設備產生故障,會對整體生產流程造成影響,必須加強診斷工作,傳統診斷主要是通過分析、采集變壓器氣體情況,判斷是否出現故障,加上故障原因多變復雜,導致診斷故障效率較低。因此,電氣自動化可整合應用模糊理論和神經網絡技術,提高故障診斷準確性及效率,準確判斷故障情況,為故障解決提供支持,減少設備損耗。
4.3擴展應用領域
智能技術優勢較多,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盡管人們將其用于電氣自動化控制領域成績斐然,卻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技術未能全面普及,技術應用仍處于摸索初期,加上技術應用取決于計算機和半導體發展情況,部分技術仍未成熟,亟需完善、升級智能技術。因此,應擴展智能技術應用范圍,注重完善管理機制,將其用于數據分析、存儲等過程,為設備控制積累經驗,還可結合PLC技術,提高系統穩定性[9-10]。
4.4培養專業人才
電氣自動化控制中,智能化技術處于實踐階段,對于高端人才需求量較大,但在實踐中卻存在高端技術人才欠缺問題,尤其是在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對智能技術專業人才也隨之提出了更高要求,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科研院校和企事業單位,應出臺相關政策,注重培養更多高端智能化技術人才。可通過社會渠道宣傳智能技術優勢,企業和科研院校加大智能化技術的投入,政府部門應出臺優惠政策,建立高水平智能技術人才隊伍,為技術應用奠定基礎。
5總結
綜上所述,智能化技術具有靈活性強、準確性高等特點,電氣自動化控制中合理應用智能化技術,不僅能夠自動排查故障,還能優化設備運行,使得自動化控制工作獲得極大突破和進展。因此,相關人員應當明確智能技術的價值,將其用于數據收集處理、設備故障診斷、電氣自動管理等方面,從而為電氣領域的發展打開新局面。
作者:王澤旭 單位:武漢輕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