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程思政下大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教師需探尋新的教育深化改革路徑與方向。以大思政思維著手,對大學語文教學中蘊藏的隱性功能進行合理化突顯。即深挖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德育元素、拓展大學語文教學空間、做好德育教育與學科教育的對接,最大程度上發揮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功能。由此,培養出具有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與良好品格的大學生。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
引言
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教師需從新的視角出發,對教學流程、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優化。而關于大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教師需最終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目標與效果。切實發揮大學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品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此愿景下,教師需制定科學的教學策略,利用好各個語文教學流程與環節,深度滲透德育教育。教師依托有效的德育教育,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遠大的價值追求與堅定的理想信念傳遞給教育對象?;谡Z文學科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并成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
一、大學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關聯性
(一)大學語文課程蘊藏思政教育功能
任何學科教學工作的推進,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明確了解將要培養怎樣的人才,如何培養優質的人才?;诂F實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教師必須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科學的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正因大學語文課程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更利于構建完善的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將語文教材中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元素進行提煉與集中,制作成有趣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
(二)課程思政為大學語文教學提供理論指導
從某種角度來說,課程思政并非是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新增的學科,更不是完全脫離與實踐的教學活動。確切地講,課程思政是更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發展要求的新型教育理念,為大學語文教學深化改革提供明確的理論指導。將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進行科學的融合,在強調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文化素養的同時,還需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這樣的教學思路,大學語文教師可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素材、設計教學模式。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德育功能的體現
(一)強化大學生家國情懷
大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大多都是國內外的經典文學作品。且內容豐富、種類多樣,使大學生從不同角度與視角審視與分析作品的創作初衷與背景。而大學生在學習與閱讀具有明顯愛國色彩的文章時,他們會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影響與啟發。且在教師的不斷深化知識與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可不斷強化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令其成為具有國家身份認同的人。
(二)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包括文學作品賞析、閱讀理解、寫作教學等。而學生無論參與到怎樣的教學流程與環節中,教師都可引導他們對社會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思考。大學學科本身就具備顯著的德育功能,可在各個方面得以體現。尤其,教師可在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中,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提升。
(三)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大學語文教學中,因相關文本中塑造了大量的正面形象的人物。既可助力學生思想健康成長、思維意識的豐富,還可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诖髮W語文教材中的不同社會案例、不同時期社會背景的講解,以及抗日英雄、先進人物的介紹等,都可使大學生對勇于奉獻、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等優秀品質建立深切的認知。由此,在教師的引導與教育下,可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品格,令其成為有道德、有底線、誠實守信的人。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深挖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德育元素
大學語文教學中應適度的展現課程思政的作用,逐漸深化以人為本教學理念。從大思政角度審視大學語文教學內容的設定,以及教學模式的選擇,精準的判定是否可實現全方位、全程化育人。教師需從文化品格、社會適應能力中的必備素養、必要能力方面進行分析,對大學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改革。在致力于培養具有良好文學素養與正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才的過程中,教師應深度挖掘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做好課程思政與大學語文教學的融合后,應側重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責任感。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功能。借助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使學生對自我價值實現、國家繁榮與穩定、和諧社會建設等進行更加深刻的思考。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古詩詞、經典散文與詩歌的過程中,可將其中精準提煉其中的愛國詩句與思想內涵。以教材中優秀的文學作品為載體,喚起大學生內心的愛國意識與家國情懷。在引導學生欣賞與品鑒極具美感與意蘊的詩歌、詩詞的過程中,令他們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體驗作者的愛國情感與思想的同時,令他們聯想自己的言行舉止,且促使他們不斷規范與完善自身的行為與理念。由此,幫助大學生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催生他們報效祖國的愿望。
(二)拓展大學語文教學空間
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教師需積極豐富教學模式與形式。在完成核心的教育任務與目標的同時,應有效突顯語文課程的德育功能。即在實際開展大學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合理化拓展教學空間,為滲透德育教育提供有利的前提條件。倘若教師完全依賴傳統課堂推進德育教育,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與節奏,不利于學生在知識、能力、思維、德育等方面獲得全面的發展。不僅未深化課程思政的核心思想,還會給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帶來一定的難度。而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為大勢所趨的背景下,教師應學會利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拓展教育空間。如教師將有關的德育教育的內容制作成精煉的視頻課件,并組織學生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與理解?;谔摂M化的教學空間,不僅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還可避免擠壓傳統課堂的教學時間?;诰€上教學平臺,教師仍舊可與學生進行深度的交流、良好的互動,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反饋。同時,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習問題、思想問題等信息進行全面的采集與整理,探究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做到有針對性對接下來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與調整。而在傳統課堂上,教師針對線上教學的實際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后,可有序的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且教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可巧妙的滲透德育教育。這樣,不僅可增強大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與精準性,還不會影響其他文學知識的講解與傳播。教師通過將線上教學與傳統課堂進行完美的對接,在打破傳統教學時間與空間限制與束縛的基礎上,可賦予語文課更加濃厚的趣味性與人文性。由此,真正貫徹與落實“大思政”全程育人思想,在各個教學環境把關,助力大學全面提高知識文化水平,并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
(三)做好德育教育與學科教育的對接
大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與成才、理想信念樹立、正確價值觀形成與實踐的關鍵時期。大學語文學科在德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需切實做好德育教育與學科教育的對接。在實際開展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在學科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方面與德育教育進行融合與交叉。例如,教師在學科理論教學課堂上,在傳授必要的語文知識與文學文化的過程中,應注重在交談與溝通中,觀察學生的思想品質與言行。當學生的確出現偏激思想與行為時,教師應對其進行科學的干預與思想引領。同時,教師需從課堂教學、課下家訪、網絡觀察與互動等不同渠道,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诳煽康慕逃龜祿?,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并利用不同的形式與方法推進德育教育。如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寫作教學為著力點,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在觀察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大眾生活的過程中,獲取寫作素材與靈感。在這時,教師需將大學語文實踐教學與德育教育進行深度的融合,在學生從生活中獲取寫作靈感的過程中,教師需引導他們對人類的生存境況,社會就業形勢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由此,利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還加強他們對社會的認知。由點及面使大學生對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發展建立更密切的聯系,促使他們能科學的規劃職業生涯。且在對大眾生活困難與困境建立共情的基礎上,全面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使學生基于明確的人生理想與遠大的目標,自主、積極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反思自我。教師通過科學的發揮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國家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總之,大學語文教學中德育功能體現在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正確引領等方面。而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實踐開展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思考。既要突顯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功能,還需確保有效的完成最基本的教學任務。因此,教師應將課程思政視作為新的教學理念,并將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思想貫穿到德育教育的全過程中。由此,以立德樹人為教育宗旨,科學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以確保他們建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崔鳳玲.大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德育教育[J].北方文學,2019(35):233-234.
[2]岑澤麗.“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探析[J].漢字文化,2019(20):20-22.
[3]李鳳珠.淺論大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南國博覽,2019(9):94-95.
[4]張建寧.“課程思政”引導下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方法初探[J].中外企業家,2018(26):168.
作者:徐偉 單位:四川工業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