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伴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競爭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較大,尤其是醫學院校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就業過程中暴露出很多心理問題,亟待解決。隨著教育的不斷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到了越來越多的群體,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更是數不勝數。在這種狀況之下,社會科技的發展也對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學生缺乏對職業的清晰規劃,容易出現迷茫的就業心理。
一、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1.有很強的就業地域意向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京津地區以及沿海地區的經濟水平行對較高,西部地區以及山區的條件相對較差,這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目標定位。對于家庭在農村的學生來說,很少有愿意在回到家體所在地的醫院就業。而對從小生活在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之中的大學生,也很少愿意選擇較差的地區就業。在畢業生的就業趨勢調查中顯示,有72%的醫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去社區或者農村的醫療機構,不僅是因為經濟水平較低導致的待遇較差,業務發展和晉升渠道狹窄也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2.就業難推動醫學生明確考研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素質人才日漸增多,對于人才的學歷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從近年來醫療單位的招聘啟事中可見一斑,很多崗位都需要碩士甚至博士,很多醫學本科的崗位少之又少,這都在無形中促使了醫學生明確了考研的目標,這些年,考研已經成為了醫學生的最佳選擇,不僅能夠暫時的緩解就業壓力,還能夠通過再學習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在今后的就業中有更大的優勢和選擇余地。近年來,醫學院校畢業生報名考研的比例越來越高,盡管一再擴招但升學壓力仍舊較大,這也折射出了當前就業的難度。
二、醫學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對于醫學生就業難度較大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正規的職業規劃。整個社會對于醫療機構都缺乏整體的職業規劃,我國社會人口基數較大,本科學歷人才比比皆是,在競爭中已經不受青睞,對于學生學歷的門檻限制較高,使得醫學生的就業競爭觀念壓力較大,缺乏合理的規劃和人才配置能力。第二,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醫學生自身的期待值過高,并未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念,認為只有在大城市、大醫院才能夠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片面的追求高薪酬、高地位的心理以及嚴峻的就業形勢之間的沖突會導致他們產生迷茫的就業心理。同時,醫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從眾心理也是就業較難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使得急需人才的醫療機構和地區無人問津,忽視了自身職業需求的醫學生自然會在就業中屢屢受挫。第三,醫學生自主創業難。傳統觀念中,醫學生的主要的職業選擇是到醫院工作成為一名醫生,很少有醫學專業的學生會選擇自主創業,甚至教師和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向也很少有向創業方面發展。另外,醫學方向創業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不僅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需要具有一定的資產積累,才能在醫學方向進行創業發展。第四,學校對就業指導課程不重視。隨著醫學類專業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更多的學生選擇報考醫學類專業,這導致每年的畢業生也在不斷地增多,適合醫學類畢業生的崗位也相對較少,導致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為提高學生對就業方向和求職相關知識的了解,學校設置了畢業生就業指導的課程,但課程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不僅學校和教師對于該門課程的重視程度較低,就連畢業生在課堂上的狀態也不夠積極,導致對就業知識的理解較差,不能切實的提高相關的就業方面的技能。醫學類高校對就業職指導等與醫學知識無關的科目的實際課堂質量都較為忽視,只將就業指導作為應急的科目來粗略的講述,其課時也相對較少,無法進行細致的講解。學生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對就業指導的課程不在乎,導致最終其面臨的就業難度更大。第五,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設置不合理。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但其在對課程的調整上仍然較為忽視。大多數學校的就業指導課程設計的不夠合理,同時教學的方法也相對單一,使得整體的教學效果達不到理想的狀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按照書本內容讓學生進行朗讀,很少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同時也不會將就業指導的相關知識與醫學專業等方面進行結合,最后導致整體的教學質量較差。
三、醫學院校大學生應該如何應對就業問題
1.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輔導
首先,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在學校之中,對于外界的就業競爭等就業現狀了解不足,存在著期望值過高的心態。調查顯示有一小部分同學對于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并不了解也不重視,這方面的知識有待提高。這就要求高校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將職業生涯規劃全流程的融入其中,比如在大一大二,更多的是在課堂講授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自我完成一份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報告,那在臨近畢業的求職階段,更多的是結合實際就業問題作出解答,為學生答疑解惑,這樣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學校要關注就業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做好心理輔導工作。第一要構建起完善的心理檔案內容,能夠盡可能的涵蓋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其心理健康做出綜合性的評價。同時要做好后續的輔導和干預工作,通過引進一批專業的心理輔導工作人員,以分類的方式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他們平穩的度過這一時期。
2.自身積極轉變就業觀念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76%的學生認為上大學是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實現個人價值,7%的學生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說明極少數的醫學生事了國家和民族復興的未來而努力,居于責任感和前瞻性。作為醫學院校的畢業生來說,自身也要積極的轉變就業觀念,追求高薪酬待遇、高地位名氣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也要樹立起平等的就業觀念,將自身的價值實現與社會建設和發展的大背景相融合,敢于奉獻,愿意深入到醫療條件較為艱苦的地區,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從而錘煉自己的品質。另一方面來說,學生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中積累經驗,也可以通過考研升學的方式來增強醫學知識,積極的向已經就業的醫學類的朋友、同學取經,在進入社會之前對就業中遇到的問題能有一個心理準備。
3.鼓勵醫學生進行自主創業
醫學生創業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對于非醫學專業的創業者來說,其仍然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應鼓勵醫學生進行創業發展,獲得另一種形式的成功。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創業的宣傳,提高其創業的意識。許多醫學專業的學生沒有創業的想法,學校應為學生尋找更多的可能性,鼓勵學生向多方面發展。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鼓勵,適當的建立相關的孵化基地,或者組織一些與創業相關的比賽或活動等,鼓勵學生參加和學習,加強對創業需要的條件等的了解。同時,對于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學校和教師應給予一定的幫助,為其介紹相關的實習單位等,設身處地的學習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對創業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4.加強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視程度
首先,學校應加強對就業指導的重視。學生的就業率對于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學校在重視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應加強其在就業時的競爭力。學校應意識到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性,提高其課時的占有量。目前大多高校中,其就業指導課程一般為16-20課時,而教育部對于課程的課時要求為最少38課時,學校安排的時間遠遠不夠,不僅不符合教育局的相關規定,同時會導致課程的質量較低,無法進行深入的講解。其次,教師應加強重視。就業指導教師自身對于本課程的重視度不高,經常輕視其實際的作用。教師應對相關的就業方面的信息進行搜尋,并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融合,為學生進行講解,確保每節課都能讓學生學到真實有用的知識。同時教師應加強對課程和教材的深入挖掘和理解,避免在課程上只按照書本為學生“念書”,而是應該結合目前的社會現狀和學生的實際狀態等,對教材中知識點進行引申,使其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強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大多數高校學生對于就業指導課程的排斥性較強,該課程較為無聊,同時也沒有考試等進行約束。因此,學生對其不加重視。學生應正視自身的需求,找工作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技能,同時需要一定的職業相關的技巧,應不斷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實力。
5.加強課程建設,豐富教學方式
就業指導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就業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教師為加強對學生的培養,應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學生每一階段對于就業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經過對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等方面的學習,學生應確立自身的發展目標,能夠在相應的時間段里做好應做的事。明確發展目標后,做好職業規劃,并根據職業規劃來著重提高自身的某項專業能力。教師應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該屆學生畢業時的社會發展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創造出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另外,教師應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變,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可以使用案例來進行表演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相應的概念。在進行觀念引導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案例的說明進行表演,如:有不同的學生扮演應聘者和面試官,根據實際的場景,讓學生觀察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以及可以借鑒的技巧,并對其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實際的體驗中,學會面試相關的技巧。或者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幫助學生加強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了解。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尋找與就業指導相關的信息,將其與醫學專業的相關知識內容等進行配合調整,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經驗和知識。教師也可以為學生進行職業性格測試,通過測試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自己的了解,發現自己屬于哪種類型的人才,適合什么類型的工作,根據實際的測試結果來給學生一些建議,使學生能夠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醫學院校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這不僅關乎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同時也是整個醫療行業和社會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不管是社會學校,還是亟待就業的醫學院校大學生,都應該積極的轉變觀念,面對就業中遇到的挑戰和壓力,為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為我國的醫療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唐菲 單位:昆明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