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正面臨著多元化的文化和社會變革帶來的挑戰,而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忽視大學生的現有心理需求與個性化特征,難以起到引導其思想認識行為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在理清兩種教育的關系后,結合其單一發展的缺陷和結合發展的意義,明確如何實現教育的滲透和融合。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與融合
一、引言
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才培養目標中的重要教育手段,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主要載體。從當代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來看,他們的人格逐漸完善,情緒和情感變得穩定,此時他們的心理狀態也發生了轉變,有著明確的想法和追求,隨之而來的心理適應問題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必要性
(一)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必然需求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讓當前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網絡新媒體也成為了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平臺,但也給現階段的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網絡本身的自由性、開放性也讓主流思想和主導價值取向在現實生活中容易受到淡化。沉迷網絡的危害非常顯著,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其心理問題和意識問題也會由此產生。據相關調查的結果顯示,在被退學的大學生群體當中有60%以上都是因為沉迷網絡。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方式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求,學生的道德觀念、政治意識的培養都需要建立在心理認同的基礎之上,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可以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形成有效地管理方式,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符合當代高校學生的心理需求,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與思想狀態。在接受教育時,如果學生的心理因素存在偏差,必然導致意義理解出現障礙,進而影響教育效果[1]。
(三)符合高校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
新時期的大學生在身心發展特征上在前文已經有所提及,且無論采取哪種教育方式,都需要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以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為例,這是他們對于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同時也是行為開展的基礎。面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和不同需求的大學生心理特征差異性,應該讓教育工作符合客觀規律,始終符合科學思想教育方法的規律和要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
從廣義的教育學內涵來看,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是以高校學生作為主要對象,解決的問題都是精神領域內的問題,涉及到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評價和態度等,因此兩者之間的共同聯系可以成為教育結合的主要研究對象和切入點。在近年來的教育工作當中,非智力因素也成為了人們普遍關注的重點話題,包括意志品質、心理、承受能力、抗壓能力等。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樣化實施途徑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多樣化的實踐方案,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和教育氛圍。同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立足于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指導,形成課外與課內相結合的網絡體系。可以看到,兩種教育在實施方案上都離不開社會實踐的支持,且在現實管理中的合作價值顯著。各個高校之間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基礎上,都可以豐富高校學生的課余生活和日常管理。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困難與管理問題,可以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規律,并把握心理教育的價值觀念,在方法上相互借鑒。
(二)相同的思想范疇
思想觀念是人們對于事物聯系的認知,同時是加工后的信息認識成果。心理教育也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屬于個體精神范疇之內。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思想工作的形成與發展和心理教育之間的聯系,即思想觀念成為了個性傾向下的心理素質教育,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具體來看,具有良好思想意識的人,也能具備相對健康的心理素質,可以通過不同的心理活動與思想認知對環境、社會、自我保持正確的認識,從而在遇到困難時學會適應和調節。這樣一來,在人和社會的相互作用下可以共同保持平衡。實際上,很多高校學生在畢業后為社會服務,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原因不單單是他們的知識水平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他們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與思想意識,即非智力因素。
(三)一致的教育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追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保持科學的自我調控能力。從這個角度上看,兩者的教育目標保持一致,都是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背景下的教育功能,這與人才培養方向也保持了相同的發展方向。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兩種教育方式在具體的工作當中具有不同的分工和職責,但是在功能、目的和作用方面保持了緊密聯系。兩者共同為現代高校學生所服務,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人才,同時也是德才兼備,能夠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
四、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與融合方式分析
(一)樹立教育創新理念
在教育融合發展到過程中,我們需要積極發揮兩種教育的互補優勢,同時探究教育契合后的最大功效。此時,應該將現有的人才教育目標貫穿至各個方面,高校內部也需要建立專業的組織體系,建立統一領導制度。在學生方面,大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的對象,學校需要以主體性教育為基礎,這也是現代化教育的核心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在人格上、意識上的主體性,對其思想展開正確引導。例如通過各種教育資源與實踐活動來建立教育聯動機制,發揮思想引導和心理調節的作用[2]。
(二)強化教育制度建設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應促進兩種教育的契合,建立統一的管理體系制度。學校的各個部門需要發揮教育引導的作用,如學校黨委就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最高領導者和決策者,需要明確教育工作的方針、工作原則和發展規劃要求,主要職責是協調好和管理好各個方面的教育工作。學校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基層工作開展的具體指導者,起到疏通作用。班級發揮基層教育的作用,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日常管理,具有基礎性特征。另外,在教育專業化培養方面,學校可以針對兩種教育的不同需求制定制度約束和考核標準,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建立平等關系,幫助學生以更合理的方式思考,約束自身行為。
(三)教育實踐工作的展開
教育過程實際上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方面進行的引導。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間的融合需要促進兩者在教育目標與內容上的結合,明確教育側重點。正如《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也提到,德育工作需要深入學生群體,重點解決他們在生活、學習等多個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立足于大學生成才的具體實際出發,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優秀思想成果的引導作用。另外,還應促進教育方法與模式上相契合,突出個性化培養的原則,不斷地完善學生的認知水平[3]。
(四)教育環境與文化氛圍的營造
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發揮先進和諧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心理和思想的影響,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積極地優秀品質。具體來看,可以對現有的課堂教學進行調整,重視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各種課外實踐的方式,在實踐過程中鍛煉能力、增長知識,具備組織協調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建立良好的關系與社會支持系統。部分高職院校在這一方面的做法可以值得參考,即通過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另一方面發揮企業的社會職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場所和發展平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思想教育與心理疏導工作都應該成為文化氛圍營造的重點,在后續的教育工作中不斷地完善。
五、結語
雖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內容、工作任務與工作方法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但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兩種教育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實際價值,促進兩者的融合與滲透。具體來看,應該強調兩種教育的一致性,促進其職能的統一,充分促進大學生個性的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致力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規范與政治態度,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維持其心理狀態的穩定,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轉變,成功挖掘個人潛能。
【參考文獻】
[1]檀婭婭,穆德佳,秦丙峰.藝術類高校轉型背景下的發展思路探究——以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學的融合模式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4):51-52.
[2]徐偉,王云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意識結構的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18(4):188-192.
[3]石變梅,馬建青.協同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發展之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26-29
作者:全快 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