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聾校初中語文教學思政教育開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聾校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的宣揚紅色基因,有的歌唱美麗中國,有的贊頌美好生活,有的倡導科學思維,為聾校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教學實踐證明,巧引共鳴法、因人及己法、沉浸體驗法、自主探究法諸策略在立足教材資源,水到渠成地開展思政教育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聾校;初中語文;思政教育
一、聾校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時代意義
“立德樹人”是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和中小學語文、歷史、地理、體育、藝術等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6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也強調:“聾校語文課程應堅持育人為本的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見,在聾校初中語文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既是一項莊嚴的時代使命,也是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的具體實踐。
二、聾校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新課標》指出:聾校“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當前使用的全日制聾校語文初中實驗教材,講讀課文及閱讀課文共計116篇,其中可供開展思政教育的資源,主要有以下四大類別。一是宣揚紅色基因。如《生命的意義》《一條軍毯》《十六年前的回憶》《狼牙山五壯士》等,計17篇。這些課文通過一個個具體生動的真實故事,展現了先輩們堅定的革命信念、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獻身革命的崇高品格,是對學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繼承革命優良傳統的寶貴材料。二是歌唱美麗中國。如《變了,故鄉》《海濱小城》《峨眉道上》《劉家峽水電站》等,計37篇。這些課文不但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河山、豐饒物產、和美社會,更是從日常生活的平凡之處,滿懷激情地展現了普通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偉大人民對國家建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 學生遠大理想、教育學生成長成才報效國家的生動材料。三是贊頌美好生活。如《苦柚》《少年閏土》《幸福是什么》等,計42篇。這些課文既充滿生活情趣,怡情養性,又在潛移默化中傳播著真、善、美,是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積極引導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重要資源。四是倡導科學思維。如《科利亞的木匣》《蝙蝠與雷達》《統籌方法》《失敗是個未知數》等,計15篇。這些課文借助趣味故事、實驗研究等,揭開了自然科學的神秘面紗,展現了科學的無窮魅力,是因勢利導培養學生敬畏科學、崇尚科學、探究科學、練就科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抓手。
三、聾校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巧引共鳴法所謂巧引共鳴法,是指有目的地挖掘與課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等緊密相關、有可能點燃學生情緒、觸動學生心靈的材料,借助這些拓展性的材料,引發學生共鳴,從而抓住契機,水到渠成地開展思政教育。例如,九年級下冊《生命的意義》一文,節選自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世界名著在中國曾產生過巨大的轟動效應,激勵了無數熱血青年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這篇文章,無論是創作時間還是作者所屬的國家,都與今天的學生相距較遠。如果只是就課文講課文,很難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詳細介紹作者身殘志堅的人生經歷(出生于工人家庭,家境貧寒,只念過三年書;十月革命時,他積極投身保衛蘇維埃的斗爭,右眼失明;25歲時,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創作了帶有自傳色彩的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功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平凡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在學生們紛紛為作者堅韌不拔的精神所震撼時,一鼓作氣,引導學生將自己與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進行對照,激勵學生雖身殘但志不殘,積極學習、樂觀生活、樹立理想、實現目標,讓這篇文章真正成為學生日后成長成才的精神食糧。
(二)因人及己法所謂因人及己法,是指以課文中的他人、他事、他景、他物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聯想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與此類似的事情,借此點燃學生情緒,觸動學生心靈,從而抓住機會,自然而然地開展思政教育。例如,七年級下冊《變了,故鄉》一文描寫的是改革開放給故鄉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不僅描述了家鄉面貌的變化:“筆直的柏油路”“小四輪”“一幢幢小樓,如同雨后的春筍冒出來”;還點明了因為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所引起的故鄉人民思想觀念的變化:“春風撩開了故鄉的視野,也撩起了父老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心頭的波瀾”“萌生了辦工廠和經商的念頭”“村里辦起了私人糧油加工廠、服裝廠、涼粉專業戶、奶牛專業戶、養雞專業戶……”講讀課文時,教師可以以文中故鄉的變化為契機,巧妙地引導學生們都來談一談自己家鄉或所處城市面貌及人們觀念的巨大變化,充分引爆學生情感,放飛學生心靈,然后抓住時機,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家鄉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那是黨正確領導的結果,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體現。從而對學生進行投身建設可愛家鄉、建設美麗中國的教育,激勵學生愛黨愛祖國。
(三)沉浸體驗法所謂沉浸體驗法,是指依照課文中的某個特定情境,進行現場設置,讓學生親身體驗,在身臨其境的真實經歷中,引發學生切身感受,扣響學生心扉,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從而把握時機,順其自然地開展思政教育。例如,九年級下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是美國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以親身經歷、切身感受告訴我們要用百倍的熱情來對待生活、認識和改造世界。文中警句眾多,“黑暗將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他真正領略喧嘩的歡樂。”“看清他們面前一閃而過的東西,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么大的樂趣。”……假如只講讀語句,學生很難深入體會其中意蘊,進而真正觸及學生內心。教師可以進行情境設計,讓聾生蒙上雙眼,在校園里走上一段,模擬實踐、親身體驗喪失聽力與視力的感受,把握時機,領悟文中名言警句的含義,繼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作者文章最后提出的發人深省的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經由學生的親身活動經歷,讓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深入感悟,使思政教育直抵學生心靈,喚起學生對當下美好生活的珍惜與熱愛。
(四)自主探究法所謂自主探究法,是指就課文中所述的某個實驗、某個工藝流程等,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索,在學生自主研究、發現的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感受腦力勞動的樂趣,發展學生科學思維,順理成章地開展思政教育。例如,九年級下冊《統籌方法》一文,借助“想泡壺茶喝”這個生活中的常見事例,來說明正確運用統籌方法的重要性。教師如果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這件事可以分成洗水壺、燒開水、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泡茶這些工序,我們怎樣做能更節省時間,學生一定學得毫無激情,更不會體驗到自主發現的樂趣。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讀了課文后,自然地設計“口渴了,想泡壺茶喝,但是要抓緊時間,我們還要繼續上課”的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更省時地喝到這杯茶,把深奧的科學道理和復雜的過程融入基于學生自身需要的、趣味盎然的實際操作、自主探究中,真正實現少教多學,使思政教育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應繼續加強實踐研究,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開展思政教育,從而在學科教學中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提高聾生的思想品德,促進聾生的社會性發展。
作者:朱海清 單位:浙江省麗水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