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物理語言的教學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語言是人類信息交流和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物理語言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必要條件,是發展學生物理思維能力的前提.但從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情況看,物理語言的教學沒有納入物理教師的視野,學生對物理語言學習的意識性不強.因此,在注重學生基本素養培養的今天,加強物理語言教學尤其必要.開展物理語言教學的策略有:注意學生物理語言的準確輸入;注重學生物理語言的正確加工;培養學生物理語言的科學輸出.
關鍵詞:物理語言;教學;現狀;對策
1物理語言的教學現狀
毋容置疑,物理語言教學從來沒有成為初中物理教學的內容.學校的物理學科教學計劃和教師的每堂物理課的教學目標,都沒有提及物理語言教學的問題,各級各類雜志提到的物理語言,均關注的是教師的“物理教學語言”的研究,而沒有“物理語言教學”的探討,所以物理語言教學在初中物理課堂上難覓蹤影.
1.1從物理教師方面看
由于升學教育的影響,使得教師關注的是知識的傳授、教學任務的完成,重視的是學生解題能力的形成和物理考試成績的提高.有部分教師認為,初中物理教材上出現的漢字都比較簡單,學生能看得懂,在平時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物理表達要求不高;在習題教學中,教師代替學生審題,越俎代庖,講得津津有味、抑揚頓挫,分析得環環相扣、井井有條,學生聽得輕輕松松,但只知道了“怎么解”,卻不知道“為什么這么解”、“從題目中哪句話看出要這樣解”,遇到新題還是不會做;甚至還有教師認為,我又不是語文老師,要教學生什么“語言”.即使目前備受物理教師青睞的“導學案”,大部分見到的是基本知識填空和簡單套公式的題目,注重物理結論的掌握,而沒有問題的探究,沒有學生自己的物理語言的表述成分,缺少過程的理解.由于認識不夠的種種原因,物理語言教學沒有納入物理教師的視野,所以,表現在課堂上概念、規律的教學過程中,將結論直接告知學生,沒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總結而轉化為用物理語言描述的概念、規律等科學結論的過程.
1.2從學生方面看
初中學生對物理語言學習的意識性不強.他們在物理學習中,往往注重的是符號語言,認為學物理就是代代公式而已,只注重背公式、規律,有時甚至對公式、規律字母的含義都搞不清楚,而對概念、規律、定理、定律的文字表述只略知大概,更談不上理解了.再加上初中學生不清楚物理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區別,使得部分學生對物理語言很難正確把握,看不懂、看不透.如有些同學在作文時邏輯掌握得非常好,作文情節的構思特別出色,語言流暢、精煉、新穎,但他們的物理就是非常糟糕,就是常說的偏科.這時為什么?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些物理學困生在物理學習中沒有很好地理解物理語言的緣故.不能理解物理語言,就進入不了物理學習的世界.
2物理語言的教學策略
物理學習離不開物理語言,它既是物理思維的載體,又是物理思維活動的體現;既是表達的手段又是交流的工具.學生只有掌握了物理語言,才能明白物理世界的精彩,才能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物理現象,才能向別人闡述自己的物理觀點.如何提高初中學生的物理語言能力,可以從以下3方面入手.
2.1培養學生對物理語言準確輸入的能力
學生要學好物理語言,語言輸入的準確是前提.學生通過“聽”或“看”接受到的物理語言必須是準確的、連續的、完整的和可加工的.(1)教師教學語言的引導.學生對物理語言的掌握,既與物理語言的難度有關,也與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有關,更與教師的教學語言有關.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也曾有學者說: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是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清楚最復雜的道理.在物理教學中,不僅教師自身的教學語言要注意科學性、邏輯性、規范性、直觀性、啟發性,還要將此觀點傳達給學生.比如,在學習“樂音的特性”時,強調“響度”用“大、小”描述,“音調”用“高、低”描述,物理學中的“強弱、快慢、大小、多少、高低”用來描述不同的物理量.物理規律的描述中表示因果邏輯關系的,在初中物理也經常遇到,如“光的反射定律”中,由于入射角決定反射角,所以必須“反”字講在前面.類似的還有“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重力與質量的關系”等等,學生表達反了的現象是常見的,教師必須及時糾正.還有對“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速度的大小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109頁也這么敘述,應該說成“在數值上等于”,因為“速度大小”和“路程”單位不同,不可以等于)等不正確、不科學、不規范的物理語言的糾正,應貫穿初中物理教學的始終.(2)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傾聽,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技能,是通過聽覺通道輸入信息,進而通過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知識,因此,傾聽是課堂上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環節.由于初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聽課時容易走神,當教師跟學生強調“認真聽”的時候,學生會表現出“認真的樣子”,但聽課效果就是不好,這從心理的角度來看,是因為學生的注意力沒有集中和參與到所聽的內容中來的緣故,結果是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是零碎而不連續的,知識輸出時容易斷章取義、錯誤百出.如一次在分析“水的沸騰實驗”時,“小紅的加熱時間比小明的長,可能原因是什么?”師生分析了多種可能原因后,發現一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要他再敘述一遍,他立馬說:“水的質量好.”其實他只是無意中聽到“質量”一詞,而不理解.這里涉及的“質量”與該學生說的“質量”含義不同.類似的還有“做功”與“做工”、“熱量”與“內能”的區別,“大力士”與“作用力”中“力”的理解等等.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提升教師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精煉、幽默、自然、傳神,充滿激情,聲情并茂;②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吸引學生說與聽的注意力;③教給學生傾聽的方法,如坐姿端正,邊聽邊問,邊聽邊記等,使學生的傾聽能力逐步得到培養.(3)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是通過視覺通道輸入信息,進而通過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知識.這里的物理閱讀,指的是通過閱讀、分析物理材料,領會、理解其中的物理知識、物理方法與思想,經歷物理知識產生、發展、形成過程的學習活動.從目前的初中物理閱讀教學面臨的現狀看,學生讀不懂、讀不深、讀不透的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很少教師對學生的物理閱讀進行方法指導,僅有的幾例指導也僅僅停留在“看”和“劃”上,由此帶來的是學生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浮光掠影,草草而過,讀不出要點,讀不出字里行間所蘊藏的精髓,更讀不出問題,讀不出獨到的體會和創新的見解.學生閱讀的方法是一目十行,或只記憶公式、定理、定律,沒有理解過程,效果不佳.學生的物理閱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或搞突擊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持之以恒地加以培養和滲透.學生的物理閱讀能力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培養.①創設閱讀情境.教師要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物理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變機械閱讀為意義閱讀.比如:障礙性情境、沖突性情境、問題性情境、趣味性情境等.②構建閱讀提綱.它可以使學生在物理閱讀前了解讀什么、怎么去讀,即對閱讀的內容、目的、方法有一種基本的了解、嘗試和期待.帶著一定的問題去讀,可以使學生從機械閱讀向意義閱讀轉化.將教材中冰冷的概念、定理、定律、規律,以提高的形式還原其火熱的思考進程,讓學生在閱讀中反思、探究、創新,從而構建學生物理語言的發展性平臺.③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的咨詢者和協調者,針對教材特點,選擇合適的符合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閱讀方法.如泛讀、精讀和細讀、解讀、批判性閱讀等.保證物理語言的準確輸入.
2.2培養學生對物理語言的有效加工能力
在物理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的物理語言系統,對學生來說,則是物理信息的輸入,與學習的學習語言系統發展相互作用,對學生來說,則是物理信息的加工,兩者之間有可能存在對接不上的矛盾,造成教師的信息無法輸入,而學生所加工的則是自己不能理解的語言.如此之下,學好物理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如何才能做到師生的物理語言對接上,可以從物理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對接上下功夫,即做好兩種語言的“翻譯”.(1)注意生活語言向物理語言的轉換.很多時候學生能聽懂生活語言,卻讀不懂物理語言.這就要求我們物理教師在物理概念、規律、方法形成的教學過程中,注意用學生的生活情境,從學生的生活語言出發,經教師的引導,一步步、循序漸進地過渡到物理語言.讓學生用生活語言去理解物理,但必須以物理語言去記憶,這是物理味道的本質含義.例如在學習“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時,出示一張兩位學生從同一起跑線同時起跑的100m比賽過程中的場景.問學生:“你作為觀眾,知道誰跑得快嗎?”學生異口同聲說:“乙”.老師追問:“理由是什么呢?”學生說:“乙跑在前面,路程大.”雖然情境中已說明了同時起跑,但學生也許還沒有考慮到時間問題.老師再追問:“路程大的就跑得快嗎?”這時學生又說:“他們跑的時間相同.”教師說:“那么,完整的怎么表述呢?”學生說:“甲、乙運動的時間相同,乙的路程大,所以乙跑得快.”這時再歸納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與結果,“物體運動的時間相同時,比較運動的路程大小,路程大的,運動得快.”此時句式比較復雜,當學生理解了涵義后,為了突出方法,可以進一步簡化為:“相同時間比路程.”由開始的生活語言逐步轉換為物理語言.按同樣的方法,再由學生分析,得出裁判員的比較方法:“相同路程比時間.”讓學生們認識到生活語言是怎樣轉換成物理語言的,生活語言只是物理語言理解的基礎,而物理語言應當物理理解的工具,追求物理味道,應注意物理語言的嚴密性和準確性.(2)注重物理語言向學生生活語言的轉換.物理教育一直強調理論聯系實際,但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仍很低,原因在哪里?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涉及的所謂實際問題,都是經過編者咀嚼過的,學生看到的是理想化的物理習題,對題中的某些物理語言不能理解,導致解題一籌莫展.無論教師怎么強調“認真審題”,但學生還是審不出某些物理語言背后包含的相當豐富的物理理解.其實,忽視了物理學習首先是物理語言學習,身在物理學習廬山之內的教師,常常忽視了學生卻在廬山之外,這就導致了教師有可能不識物理教學的真面目.這里要讓學生學會將物理語言轉換成學生的生活語言去理解,當然也包括從一種物理語言轉換成另一種物理語言.比如有這樣一題:“某司機駕車以20m/s的速度勻速前行,突然發現前方50m處有障礙物.司機的反應時間為0.75s,汽車制動后還要繼續滑行30m才能停下.請通過計算判斷汽車是否會撞上障礙物?”本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分三步去理解本題的語言.一是弄懂“反應時間是什么意思?”是司機從發現險情到腳踩剎車制動所需的時間,背后還隱含著這段時間內汽車仍以20m/s勻速運動,即轉換成生活語言去理解.二是弄清“汽車整個過程做了什么運動?”汽車先做勻速運動,后做減速運動,并畫出路程幾何圖形.實現了物理語言間的轉換,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轉換為形象思維,幫助了學生的語言理解.三是弄明白“如何判斷汽車是否會撞上障礙物?”比較汽車整個過程運動的路程(s1+s2)與開始時汽車到障礙物的距離s的大小關系.這樣“轉換一種說法”,學生就能順利解決問題了.學生物理語言的缺失,會直接導致學生的物理學習,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3培養學生對物理語言準確輸出的能力
物理語言的學習,不是內心感覺懂了就行,判斷有沒有掌握的依據是看自己能否說出來、寫出來、做出來,即能否有效地表達出來,也就是輸得出.這里的“說出來”,不是能否說出物理概念,也不是能否將概念的定義、規律、公式背出來,而是看自己能否基于一個例子來解釋概念、運用規律和公式表達出來.如在學習“汽化”中的“沸騰”時,為了檢查學生對“沸騰的條件”是否理解,給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同學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中,撤去酒精燈后,發現水未立即停止沸騰,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諸如“石棉網有熱能”、“石棉網的溫度大于水的溫度”、“石棉網還能放熱”、“石棉網有溫度”、“水的溫度高于沸點”等等,雖然學生對液體沸騰的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會背了,但在解決問題時還“輸”不出,所以對學生的物理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筆者在教學中是這樣努力的:水未立即停止沸騰是什么意思?(還在繼續沸騰),說明了什么?(水還能繼續吸熱),熱量來自于什么物體?(石棉網),什么條件下水才能吸熱?(石棉網的溫度高于水的沸點).通過教師追問,最后再讓學生完整的表述.為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必須設計物理語言的理解情境.如學習了“速度”之后,讓學生準確說出“2m/s”的含義.一些計算題不急于讓他們解題,而是讓他們說出題中某些字、詞、句的顯性和隱性的含義及解題方法.如這樣一題“物體從距凸透鏡12cm移到距凸透鏡18cm的過程中,相應調整光屏的位置,總能從光屏上觀察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什么?此題對學生而言比較難,筆者提出了一些小問題讓學生表達.“距凸透鏡12cm是什么意思?”(物距u=12cm),“光屏上觀察到說明了什么?”(凸透鏡成的是實像),“放大又說明了什么?”(說明了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如何用數學上的不等式表示?”(f<12cm<2f).18cm的情況再讓同位置的同學之間互問互答.這樣做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求解題目,而在于讓學生明白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關鍵在于提升自己的物理語言的理解水平.另外,還充分利用小組合作中同伴之間的語言評價,師生交流中教師的語言評價,作業、練習、考試中答題反饋信息的評價,從評價上發力,也可以取得較好的物理語言的教學效果.當然,影響物理語言教學的因素和物理語言的教學方法遠不止這些,面對著諸多的教學任務,將教學重心落在物理語言教學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我們教師,一方面自身增強物理語言的教學意識,提升物理語言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地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語言,去理解新的物理語言,既能實現用生活語言理解物理語言,又能實現將新的物理語言納入到已有的生活語言系統中去.將物理語言教學貫穿物理教學的始終,定能推動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穩步前進.
作者:吳愛琴 孫福如 單位:如東縣洋口港實驗學校 如東縣豐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