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充分利用歷史課本教材
如果說課堂是教學的載體,那么教材就是教學的線索,也是教師教學的根本依據、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不幸的是,我國多數人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根深蒂固,片面的認為教材死板、老套,缺乏必要的時代氣息,或多或少還會對教材產生一種抵抗心理。但殊不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就初中歷史教材這一大板塊做了重大改革,新版教材中不僅對于古今的地名進行了明確標注,而且引入了大量的歷史圖片,為原本純文字的歷史課本增添了一些生動的畫面,為歷史空間觀的培養打好了基礎。比如在講授有關“戰國七雄”的歷史知識時,歷史教材就選入了鮮明的關于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的《戰國形勢圖》,直觀的給學生呈現出了戰國時期七國各自的疆域板塊面積和戰爭形勢流向,為大家勾勒出了真實的戰況,不僅給老師的教提供了客觀真實的圖片支撐,而且也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真實感受到戰國時期戰爭紛紜的宏大場面;又如,歷史課本告訴我們人類最早的祖先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而且點明了早期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地點,諸如云南省的元謀縣、北京西南周口店等一系列真實地原始人類生存地點,而且一幅早期人類分布圖也鮮明為我們展現了人類的分布區域。同時,課本上一些關于早期人類生存所使用的工具圖片,也給我們鮮活的展現了早期人類各方面的生活現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而就在這些別樣的歷史圖片中,為我們凸顯了國家各處的自然地域特點以及早期的生活局面,為初中生歷史空間觀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巧用歷史地圖空間資源
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和記錄,必然離不開的兩個重點要素即為時間、地點,兩個重要維度即為時間、空間,對于我國古代歷史來說,我們無法追溯回過去生活中的原原本本,但我們可以在歷史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中“再現歷史”,重點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出發,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觀。而歷史地圖,涵蓋內容十分廣泛,而且簡單一張地圖卻也包含了大量的知識,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有效利用歷史地圖,那么必然會獲得事半功倍的優良成果。例如:在講授《隋的統一和大運河》一節內容時,老師可以將教學分為幾個具體步驟進行內容的展開,首先,為學生展示一張當前大運河的地圖作為課堂引入,鼓勵學生去主動猜想圖片的水利工程名稱,從而讓學生對于大運河形成的時間、作用和影響有所了解;其次,老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古代大運河建設之初的設計圖片和地域環境,讓同學們根據糧倉所部署的形狀猜想大運河建造最初的簡單意義,以及建設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揭開運河建造的事件發展歷程和詳細細節;最后,老師可以分析大運河走過所經的地點和具體的渠道分布情況,在地圖上用鮮亮色標記清楚,從而巧妙引出隋朝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隋朝的歷史貢獻及弊端,再詳盡的分析這個朝代獨具的歷史特色。以上此法是將實物地圖和朝展視圖進行了完好結合,在實物發展的基礎上引出了朝代的發展過程,也算是時間、空間的一種完美融合。
3編排初中歷史教材課本劇
新課程改革之后,一大重要轉變即為學生逐漸替代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這一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教育界基本上已經達成了共識,所以愈來愈多的老師開始絞盡腦汁尋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最終形成了歷史課本劇的廣為流行,并且日漸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和重視,這與它自身鮮明的教學效果是分不開的。歷史課本劇作為一種新穎的活動形式,多是由老師選題,學生自導自演而成,所以凝聚了學生大量的心思和心血,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和學習熱情,落實了新課程的改革標準。歷史課本劇的選材十分廣闊,比如“人口南遷”、“三足鼎立”、“陳勝、吳廣起義”等內容都可以被改編為歷史課本劇,不僅可以生動展現我國早期的社會發展情狀,而且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另外,“南京大屠殺”作為一個恥辱性的歷史素材,它匯集了中國人的恥辱與苦痛,代表了抗戰時期日本人對中國所做的丑惡行徑和殘忍手段,是永遠不可泯滅的國恥,學生也可以采用這個素材,編排成歷史課本劇,將日本人的丑惡、殘暴和中國人的勇敢、無畏形象搬上課堂,告誡學生勿忘國恥、熱愛中華,從而鍛煉、培養學生的歷史空間觀。
總的來說,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學生歷史空間觀的培養是一項艱難的任務,不僅需要學校和老師重點關注,更需要學生的有效配合,使得師生雙方都能夠在此項任務中提升自己、鍛煉自我,從而達到所預期的教學目的。筆者堅信,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共同進步下,初中學生的歷史空間觀在課堂學習中一定會有所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熱情和綜合素質也會相應被帶動起來,在課堂學習中得以發揮、得以提升。
作者:張明虎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青華中學
第二篇
一、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具備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要求中國基礎教育把創新精神作為新一代公民的素質核心。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形成的是“接受—記憶—再現”的思維定勢,學生模仿有余,創新不足;教與學的雙向互動,變知識灌輸為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培養學生“思考—探究—發現”的思辨能力,達到預期教學目的。在全社會都在關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今天,筆者認為,歷史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創新精神,只有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學生。歷史教師要具備創新精神,既要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點和成功之處,更要善于獨立思考。“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歷史教學中也同樣如此,同樣的一節課由10位教師上,恐怕會有10種模式和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每一位教師在課前都會根據課標要求,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結合班情思考適合學生的教法,這樣才能不落俗套。試想,如果教學千篇一律,連教師都覺得枯燥,就更別提學生了。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善于思考,教出有自己特點和個性的歷史課。同一位教師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要避免出現“吃老本”的現象,在教學中不斷創新,對同樣的教學內容,要考慮不同的教學方式,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二、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教育要以發掘、發展人的智慧為宗旨,全面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探究式教學中,師生關系平等,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角”,相反,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調動學生,樹立“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的觀念,這樣的探究式教學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以生為本”首先要求教師營造平等的課堂環境與學生交流。在寬松、平等、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下,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自由地展示自己,讓每一位學生都感到教師在關注他,在傾聽他。讓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思維,本身就是我們的教學目標,而參與的過程就是學習和探究的過程,即使學生在自我展示過程中沒有得出預期答案,但至少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自信、獨立、合作、創新……“以生為本”要求教師關注個體、因材施教。學生各有特點,也各有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制定符合每一位學生認知特點和水平的問題,特別要關注那些平時“默默無聞”的學生,鼓勵和指導他們共同參與合作學習,培養學習興趣,提高能力。
三、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具備博而專的知識
在提倡終身學習的時代,往往是天天盯著學生學習的老師卻忽略自己的學習,歷史教師必須像蘇州三中副校長丁林興博士在蘇州大市歷史教師培訓會上所要求的一樣,要不斷地閱讀百家書籍、尋找新的資源和靈感,那樣歷史老師講課就會比較豐富。探究式學習下的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引導作用,教師要隨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并補充知識。歷史教師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歷史通史知識,起碼要具備比中學教材更高深和廣博的知識,這應當是中學歷史教師的底線。為了適應這種形勢,歷史教師要多讀書、勤思考、做筆記。一讀《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和不同版本的教材,做到融會貫通,博采眾長;二讀歷史類的著作,如《史記》、《漢書》、《二十四史》等;三讀有關中學課改的優秀論文。總之,歷史教師要為自己制訂讀書計劃;在看書過程中要勤思考,而且做好讀書筆記,通過這些,努力提高知識水平。此外,歷史的包容性極強,要求教師拓寬視野,廣泛涉獵其他各科知識,如文學、藝術、軍事、體育甚至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學生的求知欲是很強的,他們并不滿足在課堂中所學到的書本上的知識。在課堂上讓學生接觸一些書本以外的知識會使學生興趣濃厚,促進學習。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中學歷史教師要不斷學習,追蹤歷史發展的動態,不斷更新和發展知識結構。教師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勝任在探究性學習中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工作。
四、探究式學習要求教師有較強的教學和組織活動能力
探究式學習雖然強調師生合作,但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因此探究式學習下的課堂有時也需要教師的講授。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我們反對的并不是教師的“講”,而是“滿堂灌”、“一言堂”。因此,較強的教學能力首先表現在教師的“講授”上。第一,教師要“精講”。“精講”的意義在于既使學生準確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重、難點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讓學生有充分的探究活動時間;第二,講出“新意”。照本宣科式地講不僅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且徒增學生的反感,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力求突破書本,努力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相關信息和最新學術觀點,才能吸引學生;第三,教師要善于創設歷史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其次,探究式學習經常以活動的形式出現,這就要求教師有較強的組織活動的能力。第一,教師考慮的活動形式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特點。第二,活動前,給每個或每組同學指定他們能夠完成的活動任務,并進行適當指導。第三,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讓課堂熱烈而有序,體現引導作用。第四,活動歸根結底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因此,在活動的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反思活動,將活動“升華”為理論知識。
赫爾巴特說過,歷史應當是人類的老師,歷史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使命,歷史教師在這個使命上責無旁貸。構建智慧型課堂體現了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智慧型課堂應該成為歷史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對問題和困難,只要冷靜思考,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就一定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功構建智慧型課堂。
作者:朱文海 單位:鹽城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