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歷史教學是培養學生愛國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學好歷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實現學生健康成長。教學設計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環節,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前提和依據,本文以初中歷史教學為例,探討優化初中歷史教學方案的對策,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優化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廣和普及,素質教育逐漸取代傳統應試教育理念成為現階段的主流教學思想,初中歷史教學是初步實現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創新和改革初中歷史教學模式勢在必行。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環節,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其主要是指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材內容,提前做好課堂教學時間安排,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樹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設計理念
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過于重視和依賴考試大綱,學生和教師的互動相對較少,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水平和質量,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樹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將課堂的主體歸還給學生,為學生構建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為此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現狀,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流露中的興趣和愛好,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重新煥發課堂活力,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觀。此外在初中歷史教學方案設計中,教師還需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即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學到什么,學好什么”,并考慮該教學設計的可行性,從而提出有效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核心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逐漸意識到學生主體的重要性,將學生學習需求放在影響教學設計因素的第一位,從而制定出更加專業的教學設計方案。
二、創新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方法
現階段我國初中歷史教學設計中存在大量的問題和弊端,如忽視教學設計環節、教學設計內容單一等,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使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陷入混亂的狀態,學生無法獲得有效的知識,導致學生歷史文化素養較低,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優化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是現階段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結合現階段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豐富教學設計方法的對策:第一,引入課堂提問法。教學設計需要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作出明確的闡述,其中教學方法是教學設計重要內容,將課堂提問納入教學設計環節,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培養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如在進行古代封建科舉制度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古代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是什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第二,引入語言敘述法。初中歷史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掌握和理解我國悠久的發展史,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歷史觀,為學生今后深入學習歷史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初中歷史教材中以時間軸為主線,講述了各朝代發生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事件,如在進行“烽火戲諸侯”這一段講解時,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設施,以生動的語言將這段史實表達出來,讓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第三,引入情景教學法。在教學設計中引入情景教學法,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式,能夠加強和鞏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三、提升初中歷史教師整體教學設計水平
教師是教學設計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知識對教學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素,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正確的教學設計理念,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將其和教學方案混為一談,忽略了學生在教學設計中的作用,使得教學計劃缺乏創新理念。為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者,教師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和開展的各種教學培訓活動,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主動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和學習,發現自身教學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和完善,對每一個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做好設計和規劃,并及時做好課后反思和評價工作,總結教學設計的優缺點,探索出符合初中學生認知水平的歷史教學設計方法。
四、結束語
總之,教學設計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有效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初中歷史教育者要充分意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不斷創新和優化教學設計,發揮歷史教育在學生素質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作者:秦玉芝 單位: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實驗中學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篇2
歷史學科雖然具有顯著的故事性,但是許多歷史史實距今年代久遠,對于學生的理解會造成一些障礙,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作為文科課程,其記憶性凸顯,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成效和成績,而記憶環節往往也是學生們在接觸歷史課程時的軟肋;歷史是人類發展故事連貫而成的線索,因此知識點間的聯系十分關鍵,并且成為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根據上述現狀,教師們可以探究更加新穎、有效的方式來助力教學,具體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有趣情境,激發學生熱情
情境的營造可以促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為知識的順利展開提供保障,并且激發出學生的主動性,避免“被動學習”帶來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為課堂起到奠基作用。據此,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有趣的情境,引發學生的熱情。比如在講“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這一課時,我提前安排同學們預習教材內容,找到幾名喜歡表演的同學讓他們分別飾演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和陰陽家等流派的代表人物,讓他們總結自己所代表學派的觀點、主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等,設計獨特的表演形式并精心排練,準備好在課堂上進行表演。課堂上這些同學紛紛走上講臺進行表演,他們經過了精心地準備,對知識內容有了透徹地了解,而臺下的同學通過認真觀看表演,產生了對這些流派的好奇,同時也達到了“預熱”的目的。這樣就為課堂營造了“百家爭鳴”的情境,方式生動形象,且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豐富了課堂的形式、引發了學生的熱情,還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課。再比如講“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這一課前,我給學生們播放了《百家講壇》講秦始皇這一部分的片段,節目中講授方式詼諧幽默,趣味性十足,成功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由此就營造了有關秦始皇時期的情境,再引入新課便一蹴而就。不難看出,情境的營造為課堂助力不少。
二、組織課堂測驗,輔助重點記憶
文科課程的共性是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牢固、準確記憶,而這一點也成為不少同學頭痛的問題。歷史課程的知識點繁多,而記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要從點滴做起。據此,教師們可以適當地組織課堂測驗,輔助學生記憶重點內容。每完成一課的講授或者一章的學習我會利用5-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測驗,如講完“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這一課后,我讓學生們快速拿出一張紙,然后出了10道小題,題目中涉及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如奴隸制衰亡的時期、封建制確立的時期、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分別是誰、齊桓公稱霸的原因、合縱與連橫的含義等。這樣的測試既可以檢驗出學生的聽課效率和我授課時的不足之處,同時還可以激勵學生認真聽課、邊聽邊記并且找到課堂的重點所在。課堂的測驗融入了督促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環節,同時又能夠反饋課堂的效率,其效果可見一斑。
三、建立知識體系,及時總結比較
許多學生反映歷史的知識點較為零碎,許多歷史事件十分相似,因此容易記不牢、記不清,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該主動研究分析,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要使學生有效記憶知識內容,首先應幫助他們建立歷史的知識體系,讓他們對整個初中的歷史知識進行系統性的認識。據此可以通過畫時間軸、列表格等方式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對相似的歷史事件、人物思想等進行總結和比較,建立歷史知識體系。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都是我國近代對國家出路的探索,它們時間接近、形式相近,都屬于愛國救亡運動,在記憶的時候容易混淆。我先帶領同學們畫時間軸,將幾個運動及其重要內容簡單標注在時間軸上,舉例來講,在時間軸上標出1919年5月4日,寫上“五四運動”,后面括號里備注:巴黎和會,“二十一條”,學生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新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分水嶺。之后我再帶領學生們根據這幾項運動列出表格,對它們的性質、目的、領導階級、運動的表現形式、結果及原因分析等進行比較和總結,表格的優點是讓人對總結和比較的內容一目了然。通過畫時間軸串聯知識點和列表格比較分析歷史事件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歷史知識脈絡,構建歷史的框架,還可促進學生們系統地學習和復習課堂內容,更清晰、更精準地記憶歷史知識點,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總而言之,歷史的教學需要從激發學生的熱情開始,以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針對歷史科目的特點和學段的要求,教師可以組織適當的課堂測驗來輔助學生記憶重點內容;還應重視及時總結比較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識點,形成學科的體系。以上是我關于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優化方式的初步總結,希望能帶給大家新的思路。今后我會繼續鉆研教材、創新教法,爭取將歷史的課堂組織得更加完善。
作者:許桂治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篇3
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輕視歷史教育價值,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學脫離實際生活;枯燥地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強化機械訓練;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如此種種,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和熱情,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我們有必要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一、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理應成為廣大歷史教師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其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關注首因效應。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應有效利用首因效應。要讓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增強歷史課的吸引力,教師必須重視導言課。好的導言課能夠使學生初步了解學習歷史學科的意義,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魅力。例如,筆者接手某新班級,在上“第一節”歷史課時,筆者特意穿上了一件唐裝。在課堂上,筆者說:“老師身上穿的是唐裝。誰了解唐裝呢?要想了解它,我們必須請教一位叫‘歷史’的新朋友!”然后,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了能夠代表中國不同歷史朝代的圖片。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住了,他們很快就對歷史這門學科產生了興趣,對今后的歷史學習充滿期待。此外,教師應精心設計每節課的開場白、“第一次”測驗、“第一次”探究課等,要充分發揮興趣引導作用。
2.發揮插圖的作用。插圖多是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插圖形象生動、直觀性強,教師有效利用課文插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起到促進意義記憶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學“戰國七雄”的內容,筆者讓學生看“商鞅舌戰圖”,同時講解:“‘商鞅舌戰圖’表現的是商鞅舌戰大臣的情景。秦孝公席地而坐。商鞅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地與反變法大臣辯論。他說:‘只要對百姓、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還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他對面的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坐不安席,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最后,秦孝公說:‘商鞅說得對,就按他說的去辦!’”直觀的插圖和生動的講解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
3.實現情境復現。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情境復現是一種不錯的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主動參與的教學方式。例如,在教學“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的內容時,筆者選擇了明朝小說《醒世恒言》中的一則小故事(一個小手工業者發展成為機戶的故事)作為材料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根據材料自編自演短劇,從中感受機戶、機工產生的背景,明確兩者的關系,更深層次地理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及其生產關系。這樣教學,生動地再現了歷史情境,使學生有更深刻的體驗,進而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時事、游戲、故事、實物、照片等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采用問題教學法促進學生的學習
筆者認為,“以問題為本”已成為新課程背景下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將問題貫穿于歷史課堂教學的始終,是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基本保證,是尊重學生學習過程體驗的必要條件。
1.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以問題組織教學,圍繞問題主線,發揮目標導向作用,促使學生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例如,教學“五四愛國運動”的內容,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在五四愛國運動中,學生提出了什么口號?由這些口號可以看出人民把斗爭矛頭對準了誰?(重點分析“外爭國權,內除國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態度如何?從哪些史實中可以表現出來?從口號中可以看出斗爭的性質是什么?五四運動的結果如何?北洋軍閥對學生和工人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結果也不一樣,這說明了什么?這些問題一環扣一環,能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學生解答了這些問題,也就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
2.用問題挖掘學生潛能。在教學中,教師還應以問題切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實現的空間。問題的提出,不是為了尋求唯一答案,而是為了在了解學生的經驗背景、生活體驗、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激活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例如,教學“西安事變”的內容時,筆者適時提問:“扣押蔣介石后,是放?是囚?是殺?這成為了政治焦點。你認為怎么做才更好?”總之,在教學中,筆者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
作者:李秀娟 單位:玉林市玉州區大塘鎮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