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教育下的音樂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創新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通過教育方法的創新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對當代教師、學生和社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家需要共同努力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型教育觀和師生觀。
1.教師由“教書傳授”向“引導創新”轉變。作為新型的音樂教師,需要在總結和繼承以往珍貴經驗的基礎上,完全沖破傳統觀念的枷鎖,在教育觀念上必須從傳統教育的“教書傳授”的轉變為“引導創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教育發展水平極度不均衡,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很多音樂教師的知識面不寬,專業能力也偏低。教師們一般都僅僅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去傳授一些基本樂理知識,“唱歌+樂理”就是對音樂教育的普遍理解,教學方法也多數采用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方式。教師不斷地向學生灌輸音樂知識技能,而這些知識技能在音樂普及教育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卻花費幾乎全部的授課時間,而對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和音樂欣賞的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鍛煉,導致學生對音樂的了解僅限于流行音樂,而高雅音樂真的變成了曲高和寡。創新教育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被動式學習無法滿足創造力的培養,必須培養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音樂教師的觀念也必須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向“引導創新”的方向轉變。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飛快,課堂上傳授的新知識,剛畢業大部分就落后了。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代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掌握方法,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發現新方法,獲得新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不斷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學生勇于思考、勇于表達、勇于實踐,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教育過程對學生的心靈起到提升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自強意識。
2.學生“被動聽”向“主動學”轉變。教師角色的轉換是學生“被動聽”向“主動學”的前提,激發學生興趣又是學生“被動聽”向“主動學”的保障。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民主的。只有在民主的教學氣氛中,音樂教師以朋友的情感,教師的思想與學生進行交流,在鼓勵中實現教學相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獨立的審美個性,維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建立高效的師生互動氛圍,做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引航者。其次,建立起課堂平等融洽的交流氛圍。教師在這個氛圍當中以一個參加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交流,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這樣能夠讓學生以一種輕松愉快、樂于接受的情緒投入課堂,使以學生為主體的創造性充分地得到發揮。最后,要注意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個性,培養個性,使學生的才華得到充分釋放。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個性中獨特的閃光點,產生不同的審美個性,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性、文化素養、理解能力等自身條件的不同,充分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向成功的方向努力。
3.社會由“重分數”向“重素質”轉變。社會在音樂教育中所承擔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當整個社會都將數理化、語文和英語作為評價學生的重點,甚至是唯一標準,音樂教育完全淪為可有可無的附庸。音樂教育僅僅在兒童課外教育中還有一席之地,并且在初高中階段迅速失去地位。而在歐美國家,即便在大學校園里,從事藝術專業的學生也都是被人羨慕的對象,而理工科反而不太受到重視。盡管這有社會發展階段的因素在內,但也應該看到我們當前的社會思維在音樂教育上的負面作用。在我們的教學體制下,學生考試成績遠遠優于同階段的歐美學生,但卻始終無法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無法培養出本土的理工學科的諾貝爾獎得主。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應該通過媒體、學校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合作,向全社會普及兒童教育的特點和方法,改變傳統“分數決定論”。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理解音樂教育對人成長的重要功能。為學校改革音樂教學模式,實現音樂教學目的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如何創新中小學音樂教育
如何進行創新教育的改革,是推進創新教育的方法論問題。要使學生創造性的學,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教師創造性的教。而教師的創造力是實踐中來的。首先,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掙脫舊觀念的束縛,運用先進的、科學的教育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從而構建新型教育模式。改變傳統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學”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培養創造力為本”、通過與學生共同的藝術實踐和探索研究,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創新教育模式。
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全新的音樂教學模式就是要以培養和啟發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為出發點,通過學習音樂來達到引導和激發學生創造力的目的。我們可以充分借鑒和運用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論和實踐成果,比如問題法、討論法、發現法等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恰當而又富于表現力和趣味性的教學模式(體驗評價模式、游戲情景模式等),激發和引導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更新,讓學生更加喜聞樂見。比如,分析流行音樂中的古典元素,讓學生了解流行歌曲是如何在古典音樂中吸取養分的,使學生們能夠欣賞和領會古典音樂的魅力所在。
其次,教學模式的多樣化。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唱歌、演奏、聆聽、分析樂理,甚至與朗誦、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都可以大膽的結合。我們培養的是學生綜合的藝術素質,不要在兒童階段就將兒童局限在課程的條條框框中,所有的藝術課程都相通的,并且應該是結合在一起存在的。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僅是指形式上的簡單創新或者是內容上的簡單增刪和改動,而是一種全方位的教學創新。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通過對教材內容的不斷利用和充分挖掘,再融合其他的藝術門類,在教授學生音樂知識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充分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如何自制簡易打擊樂器,通過樂器的制作過程發掘音樂的形成規律,探索音樂的本質,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也可以通過傾聽音樂段落做體態動作或者繪畫等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形成對音樂細節的體會能力。也可以結合器樂教學,讓學生為歌曲進行簡易伴奏,培養學生對旋律結合的樂感,通過抒發音樂情感對學生進行音樂意境想象力的引導。
再次,教師要建立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一個融洽、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會使學生思想活躍而不拘謹,敢于打破傳統、跳出束縛,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積極性,讓學生積極融入音樂創造活動中,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充分體會創造的喜悅,不斷提高學生對創新的實踐經驗、能力和信心。作為音樂教師,還應在培養創造能力的同時,不斷鞏固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形成運用創造性思維的習慣。教師應該逐步地鼓勵學生的創作,并和學生一起研究和探討改進的方法。在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持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而實現多樣化的教學目的。
作者:張璐璐 單位:長春教育學院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