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創新活動的全流程包括創新意識的出現、創新思維的應用、創新資源的獲取、創新行為的展開、創新成果和創新知識的積累等幾個環節,創新能力在創新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不斷應用并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符合創新活動開展的基本規律,創新教育體系的建設必須以創新活動的開展過程為依據,以提升創新的三種能力為目標,結合學校的戰略定位,對創新教育體系進行系統定位、結構設計和功能劃分。
一創新活動及其過程特征分析
創新是指能先于他人,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獲得新發展、新突破,創造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的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的活動[8]。簡單的說,創新是創新主體在創新環境中,運用創新能力、開展創新活動并產生創新成果的過程。創新活動是創新的核心環節。通過對現有創新活動研究文獻的總結分析,創新活動的涵義可以歸納為:創新活動就是創造性勞動的過程,包括創新意識的出現、創新思維的應用、創新資源的獲取、創新活動的開展、創新成果的產出和創新知識的積累幾個環節:在創新活動中,創新意識是基礎和源動力,它指導創新主體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創新目標,利用創新性思維,獲取創新性知識等資源,并利用這些知識和資源實施創新行為、產出創新成果、積累創新知識,推動創新活動的循環進行,直至達到創新目標。在此過程中,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水平和所處的創新環境友好性,直接影響創新活動各環節效率和效果。
二基于創新活動的創新能力的內涵分析
創新活動開展水平及效果的高低可以稱之為創新能力[5],是創新主體開展創新活動的內在基礎。國內學者對創新能力內涵的理解各不相同:如張寶臣、張燕、張鵬等認為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產生某種獨特、新穎、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14-16]。王立認為,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基礎、創新智能、創新方法和創新環境等[10]。溫寒江等認為創新能力包括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及動手能力[11]。高福安等認為,創新能力包括獨創能力、捕捉創新機遇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知識及信息獲取能力等[12]。翟雪松、李世海等則認為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感知能力、創新想象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13]。學者們根據自身對創新能力的理解,對其內涵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表述,研究邏輯和劃分標準各不相同,導致研究結論也大相徑庭,但對其內涵的認知是一致的,即:創新能力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和標志之一,是主體通過有目的的創新行為表現出來的積極心理取向,是創造新的思想、并將新的思想付諸實踐創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創新能力的應用與創新活動的開展同時進行,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創新活動的效果息息相關。在創新活動中,創新主體需要具備在創新意識的指引下產生創新觀念、設想創新目標的能力;根據創新活動的需要獲取、積累、應用相關的知識和資源的能力;以及通過實踐活動將創新觀念轉化為現實產品或工具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總結為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三部分,他們共同指導創新主體完成創新活動實現創新目標。
三基于創新活動過程的創新能力提升影響因素分析
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分別解決了創新活動中創新意識的出現、創新資源的獲取、創新行為的開展以及創新成果的產生等問題,是創新主體開展創新活動的內在基礎,根據這三種能力在創新活動中的應用特點,其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思維能力及其影響因素
創新思維能力可以看作創新主體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新發明、新技術以及創造新產品的能力,是創新主體的內在特質之一,是創新能力的動力源泉。創新思維能力受創新主體所具備的想象力、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智能等個人稟賦的影響,也與創新欲望、鉆研精神、獨創精神以及創新知識儲備等受教育成果息息相關。除此以外,創新思維能力還與創新主體所處環境中的創新輿論、創新激勵、創新群體規模以及創新思維訓練體系的完善程度等外部條件有直接關系。
(二)創新學習能力及其影響因素
創新能力從根本上說是對未知問題和未知領域的嘗試、探索、思考,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要獲取這種能力必須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發現問題后通過各種方式找尋答案的過程就是創新和發現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具備從現有資源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當現有資源不足時主動尋求外部資源的能力,以及為了解決問題持之以恒地學習、鉆研的精神都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能力可以歸納為創新學習能力。創新學習能力的關鍵是自我學習和自主學習,受創新主體的好奇心、主動獲取知識的內驅力、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意志力和智能等個人稟賦的影響,也受知識獲取技能、創新知識儲備等受教育成果的影響。同時,創新學習輿論、創新學習激勵、創新知識庫的豐富程度及可得性、創新學習群體規模、創新學習訓練體系等外部條件也會影響創新學習能力的構建和提升。
(三)創新實踐能力及其影響因素
當創新性的想法被提出后,將這些想法付諸實現的能力就是創新實踐能力,屬于實踐能力的范疇,也具有一般實踐能力的特征[4]。廣義的實踐能力包含了個體在實踐中獲得成功所需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狹義的實踐能力多指“動手能力”[5],創新實踐與一般實踐相比更具創新性。創新主體在創新實踐中除了具備“動手能力”以外,還需要具備如說服他人接受創新性想法的影響力、借助和組織他人完成既定目標的領導和控制力、應用現有理論技術并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等,是創新能力的最終體現。創新實踐能力與創新主體的領導力、交際能力、捕捉機遇的敏感性、智能等個人稟賦密切相關,也受創新主體的動手能力、創新實踐知識儲備、勇于拼搏的創新精神等受教育成果影響,還和創新實踐輿論、創新實踐激勵、創新實踐條件、創新實踐群體規模、創新實踐訓練體系的完善程度等外部條件有關。創新實踐能力最有效的提升途徑是長時間、有規劃、成體系的訓練。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指導個體產生創新意識、應用創新思維、獲取創新資源、展開創新行為、產生創新成果,完成創新活動,實現創新目標。將影響這三種能力的因素進行分類、匯總、聚合之后發現,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就是其個人創新稟賦和受教育成果在特定環境下的具體體現。其中,創新稟賦是創新主體相對穩定的個人素質,與先天智能、創造力、想象力、好奇心、領導力等性格特質等因素相關度較高,成年個體的創新稟賦已相對穩定,不會因為外部環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受教育成果是個體經過長期的教育之后逐漸顯現的個人特征,包括創新知識儲備、創新欲望、鉆研精神、動手能力、拼搏精神等內在素質。這些素質與創新主體所具備的創新稟賦密切相關,也會在外部環境的引導和培育下發生顯著變化。另外,創新主體所處環境中的創新輿論、創新激勵、創新群體規模、創新知識庫規模及可得性、創新實踐條件以及創新能力教學及訓練體系的完善程度等外部條件也會對創新能力有顯著影響。總的來說,創新能力由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構成,同時受到創新稟賦、受教育成果及創新環境的多重影響,創新能力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高校創新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的綜合教育體系,它依托創新活動開展,并以提高參與者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目的。因此,創新教育體系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創新能力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通過構建有利于創新能力培育的外部條件,激勵創新主體主動進行創新思維、創新學習和創新實踐,有序的開展創新活動,并在此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產出更多的創新成果。
四基于創新能力內涵的高校創新教育體系設計
高校創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逐步培育、激發、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產出更多的創新成果。創新教育體系的建設就是要將與創新教育有關的教師資源、教學設施資源、教學信息資源等進行有機的組織和設計,以達到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創新教育體系不是教學活動的簡單累加,必須進行系統規劃和全局設計,在設計和規劃時就必須遵循創新活動開展和創新能力提升的基本規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創新活動的開展過程和創新能力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的高校創新教育體系的設計、建設工作應當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一)明確高校創新教育體系的戰略定位
高校創新教育體系的使命是實現創新型人才的有效培養,其戰略目標的選擇會受到社會導向和高校定位的影響。根據我國現行的高等院校分類,可以基本分為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職高專院校等幾類[7],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的建設側重點不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也有所差異。高校在創新教育體系目標選擇時必須始終與本校的基本建設目標保持一致,將創新教育的服務對象、建設路徑、總體規劃等進行詳細的劃分,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可行性和可持續性的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
(二)營造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軟環境
創新主體創新能力提升的內部條件包括:想象力、邏輯、好奇心、學習內驅力、領導力、捕捉機遇的敏感性等個人稟賦和創新意識、鉆研精神、獨創精神、意志力、知識儲備、動手能力、拼搏精神等后天培養的素質,這些能力和素質的養成需要良好的軟環境支持。一方面,激發與創新能力有關的個人稟賦,鼓勵那些具備創新稟賦的同學進一步開發、鍛煉、提升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另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塑造和強化與創新能力有關的精神品質,如創新意識、鉆研精神、獨創精神、拼搏精神等。創新輿論的引導、創新群體規模的提升、創新活動的激勵、創新氛圍的營造等軟環境建設是激發學生創新興趣、開展創新活動的重要條件。
(三)完善有利于提升創新能力的硬條件
在與創新能力培養有關的外部環境中,創新基礎條件的建設是保障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8]。這一點已經在各高校的創新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達成了共識,并成為目前投入最多的領域。現有高校一提到創新基礎條件建設大多是指進行設施設備購置、實踐實驗場所改擴建等物理設施的完善和提升,而與三種創新能力相關的創新知識庫建設、創新知識獲取途徑建設、學習群體規模條件、實踐激勵、實踐輿論、實踐群體規模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卻相對較少,沒有形成面向創新活動的全過程的硬件條件體系,建設成效往往事倍而功半。
(四)建設符合創新活動規律的高校創新教育體系
高校創新教育體系的建設應當以創新活動的開展過程為指導進行,總的來說,有效的高校創新教育體系應當通過有效的創新創業指導、創新環境的營造和成體系的創新創業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學習興趣;通過建設創新資源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創新性學習資源獲取和創新知識反饋的橋梁;通過課堂教學體系設計及課堂內容的調整,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思維引導和訓練;通過教學實驗環節的開展,進行創新活動指導和創新實踐能力的訓練;通過開放性實驗、競賽等課內外創新活動,進行創新實踐訓練;通過構建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實現創新成果、經驗等創新資源的有效轉化和知識反饋。總之,高校創新教育體系的建設和實施,必須遵循創新活動開展的基本規律。總之,高等院校的創新教育必須立足本校的教育實際和教學目標,設計適合社會需要、高校定位和學生歡迎的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并從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豐富學生的創新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掌握必需的創新技術和方法、創造良好的創新外部環境等方面入手,有系統、有目標、有計劃的建設創新性人才的培養體系。
五結語
改革點燃引擎,創新驅動發展。根據創新活動的過程和創新能力提升的客觀規律進行創新教育體系改革,是各高校培養具有更活躍創新思維、更強大學習能力和更扎實實踐能力的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全體高校教育工作者新時代下,培養、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
作者:李美燕 饒衛振 顏偉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