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西傳統建筑文化的“行”與“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西方建筑的表現形式向人們傳達了它們所在歷史背景下的社會文化生活,折射出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而中西方建筑在一段時間里各自獨立發展,展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現的差異美。本文所要論述的是中西方建筑在時間維度上的認識和表達。總結來講就是西方建筑追求的是一種時間凝固的靜態理性美;而中國古建筑則通過空間的變化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在行進和游覽的過程中體會不同時間段帶來的空間感受,是一種動態的韻律美。這種差別的形成與各自所處的歷史背景、文化特征及各自對于時空觀的理解有密切的關系。本文則從中西方時空觀念的形成、各自的思想特征以及時空觀影響下的建筑表現形式和具體的案例分析幾個方面來闡述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行”與“止”這一層面的不同。
關鍵詞:中西方建筑文化;行動與靜止;時空觀
1引言
不同的社會文化中,有不同的時間觀念,使得人們的生活與思維習慣等不盡相同。而時間觀往往與空間觀聯系密切,對這些各有區別的概念進行分析研究能讓我們更準確的發現自己所擁有的時空觀的產生與變化,以及這種觀念下的創造活動應當具有怎樣的特點,在建筑的表現形式上又有哪些特點。
2中國古建筑文化中的“行”
2.1中國建筑的時間觀
受農耕文化影響,中國古代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中便蘊含了中國古人將時間和空間融為一體的時空觀念。易經的陰陽五行說,對有限和無限的辯證看法;道德經中的周而復始,剛柔相濟,虛實相生等觀念;儒家“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表達了時間奔流不息,生命運動不止的觀念;這些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時空觀,中國傳統建筑完美的體現了時間和空間融合統一的關系。由于人類認識時間缺少一種相應的感官媒介,把時間轉換為空間,借助空間表現時間就成了最適合的方式。
2.2中國古建筑思想及展現形式
中國人富于幻想,并且給中國建筑賦予了繪畫的特點,中國人習慣于把建筑環境看成畫境,由于著眼點在于畫面意境的表達因而忽略了建筑單體的表現和透視效果,而著力于由建筑單體組合而成的群體間的關系和群體間的參差錯落感。具有繪畫特征的中國建筑,更重視建筑中的空間組合,重視人在建筑環境中隨時間變化而感受的空間效果,追求移步換景的效果。中國古建筑還致力于“線的藝術”的表達,無論是建筑單體的輪廓線還是建筑群體的天際線,均與國畫中線的勾勒有神似之處。中國人更注重人的內心世界的感受,以及如何通過建筑的營造去表達這種感受。而且中國人的觀念里認為建筑應順應天時,四方對四時,所以建筑更多的是順應自然。中國建筑外部空間的魅力在于由整體布局形成的一系列形體與空間的組織與安排,由此按次序將空間的意念傳達置身其中的觀賞者,而這種意境出現的方式與次序是由融入人的空間感受而縝密安排的。紫禁城的空間布局可以說達到了我國古典建筑布局的巔峰。紫禁城外部空間的營造像一部壯麗的交響樂,有前奏有高潮,空間流暢而又變化豐富。由入口的引導空間直到中心的核心空間,其中有主次有先后高潮有過度,通過開場與封閉,及室內與室外的轉折過渡形成空間引導與分隔,擴展與界定。中心的氛圍在層次的鋪墊與遞進中得到強化,使得空間在時間中變換,時間在空間中流淌,人的主觀感受十分豐富和富有趣味.
3西方傳統建筑建筑文化中的“止”
3.1西方建筑的空間觀
西方時空觀念的形成始于對自然現象的理性分析上,認為自然是處于人之外的一種客觀存在,宇宙空間對于人來說只不過是一個活動的場所。沒有像東方人對自然和宇宙的崇拜,在西方的自然觀中體現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對抗關系,強調“神人合一”。與西方文化中注重空間相一致,西方建筑注重表現單體建筑的巨大體量和向上延伸的感覺,以此來體現一種想要接近上帝的渴望和想要征服和改造自然地力量。西方人研究空間,思路是從空間出發最后又回到空間。采用的是邏輯實證的研究方法,在這種空間思維支配下,時間只是物質空間附屬的形式而已,絕不可能成為事物自身的一種屬性。西方人在建筑構建上具有理性、嚴謹的特征,認為人的活動只能在特定的時空中進行。因此在建筑的表達上,只表現特定時刻的建筑,如要把握連續的時空整體和規律,就必須在一個又一個單體時空的行程中去把握。
3.2西方傳統建筑思想及展現形式
西方建筑受絕對時空觀的影響,建筑中幾乎看不到對時間的表達。相對于中國建筑空間“流動”的美,西方建筑給人一種靜態的、直觀的美。西方古建筑強調建筑單體的體量和造型,從外觀看起來具有強烈的雕塑感。對建筑單體的強調,實際上也是對幾何空間的強調。因為與群體建筑相比,單體建筑更容易給人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這也恰恰契合西方人獨立、個性的文化基因。西方人重視比例和尺度,強調邏輯性,幾何美,比較理性,在建筑的藝術構思與總體布局上嚴格按照確定尺寸進行設計。如果說中國古代建筑是以群體組合、平面鋪排取勝,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時間的行進中體現出空間的恢弘,展現出一種流動的美。那么西方古代建筑則在單體空間、造型和向高空凸顯見長,建筑形體所呈現出來的凝固的畫面感給人一種仿佛時間停滯了的美感.西方古建筑常以高聳龐大而富有韻律感的幾何形體展現自身的結構造型美。古希臘神廟、古羅馬教堂、斗獸場等都以其巨大的體量和獨特的造型征服世人,是幾何空間的典型代表。它可以讓人在短時間領略完整而獨立的輪廓造型,其內部空間因相對封閉而具有較好的私密感。這種空間呈靜止的三維性,人在其中無須到處走動,甚至無須變換視點就能一覽無余。
4中西方繪畫藝術與建筑藝術
藝術是相通的,而建筑本身也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東西方的建筑藝術與繪畫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們就通過對東西方繪畫藝術的鑒賞,從中體會中西方建筑藝術的文化內涵,從而比較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行”與“止”。最后的晚餐便是通過一點透視進行構圖,使壁畫與建筑空間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西方建筑帶給我們的往往也是這種直觀的美,開門見山式的領略建筑整體的個性特征;蒙娜麗莎的微笑給人的是永恒的微笑。西方建筑所要表達的也是這種永恒的美。整個畫面下以白色作為統領,畫面明明是靜止的,可觀賞者更愿意相信孤舟是動的,水面是活的,老翁是可以釣上魚的,一切都通過這二維的畫面展現了一個連續的畫面,也產生了以無化有的意境。清明上河圖單以圖面去看,長卷式的表達一定不會是準確的透視表達,其所展現的正是趕集的過程。整幅長卷中每一部分都可獨立成圖,但又連續毫無沖突,如同中國的群體建筑一般,建筑群除了個體的表達外更追求整體的效果。
5結語
行與止是人的兩種最常規的運動狀態,建筑的體驗往往被稱為是思維的體驗,即加入了時間的維度。“止”并非是拋棄時間的維度而以三維角度去欣賞建筑,而是通過連續的“止”去表達間斷的“行”。如同舞蹈一樣,舞蹈的節奏韻律既體現在連續的運動,又表現在舞動后“止”的一剎那。對建筑的欣賞猶如對舞蹈的欣賞,或細膩婉轉,或大開大合。場景的變化如同故事的講述,西方建筑講究理性、真實,中國建筑講求故事的婉轉動聽。西方建筑講求對每一處細節的表達,中國建筑講求大藏于小,小藏于無,以小見大,以無現有。中國傳統建筑是行走的藝術,西方傳統建筑則是凝固的藝術。中國建筑如同煲湯,時間越長味越濃,建筑需要去品,西方建筑如烤肉,直接干練原滋原味。中國建筑由以群體建筑為主,如煲湯過程諸多程序,五味作料,一步一味,一步一品,是通過“行”去品評;西方建筑突出單體之雄偉,正如九分熟的烤牛排,色香味盡顯,通過“止”去感受。
參考文獻
[1]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4,04
[2]童淑媛.時空融合觀念下的中國傳統建筑現象與特征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09.
[3]劉宇峰.中西建筑文化時空觀比較[J].山西建筑,2007,12:33~36.
[4]龐澤閎.紫禁城與盧浮宮建筑印象比較[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12.
[5]趙爭強.中西方傳統繪畫中的時空觀探析[J]美術大觀,2015,08.
作者:張旭珍 單位:內蒙古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