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中國城市雕塑的民族化創作探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城市雕塑的民族化創作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城市雕塑的民族化創作探討

    摘要: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的重要文化載體,成為調節城市空間和市民視覺審美的重要資源,對于提升城市藝術內涵和美育有著重要作用。從辛亥革命至今,中國經歷了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巨大轉變,而中國城市雕塑在發展歷程中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征。本文從城市雕塑民族化意識起源入手,分別從民族化表現形式以及當代城市雕塑所凸顯出來的問題研究當代城市雕塑的發展狀況,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中國城市雕塑的民族化創作方向,以期為推動中國城市雕塑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城市;意識;雕塑;民族化;創作

    一、中國雕塑民族化意識起源與發展

    1.民族化雕塑意識的起源辛亥革命之后,一批留學歸國的藝術青年遠涉重洋,學習西方雕塑,為中國雕塑開辟了新的創作空間和土壤。由此,中國城市雕塑逐漸走向良性發展道路,與此同時,中國雕塑教育也逐漸形成規范的教學體系,但受制于風雨飄搖的時代背景,一直并未有突破性發展。從這一時期的《孫中山總理像》《悲愴女人》等代表性作品不難看出,中國這一時期的雕塑作品,是借用西式雕塑手法表現中國題材的簡易形式。孫振華就曾把20世紀初到40年代這段時間段歸結為“如何把西方古典雕塑樣式學到手,在中國建立一個西方學院派教育體系”的過程。從長遠角度而言,以李金發為代表的留歐藝術家對于嚴謹治學的精神和堆民族化問題及主題表現的創作熱情,為中國雕塑民族化意識的覺醒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年代,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代表的美術院校在中國建立了一套蘇式教學模式,中國雕塑在這一時期發生了本質變化,中國雕塑在融合蘇式雕塑的基礎上,結合了西方寫實傳統。如這一時期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與十大建筑相匹配的大型雕塑,融合了中國傳統裝飾元素,體現了中國民族特色,亦代表了當時中國城市雕塑的最高創作水平。王朝聞先生曾評價它是:“紀念性欲創造性的對立統一;雕塑形象的生動性與概括性的對立統一;吸收外國優良經驗與堅持中華民族藝術風格的對統一;愛國主義與反對因循守舊的隨禮統一”。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城市雕塑對于民族化創作意識已經有一定的理解,并在創作過程中付諸實踐。2.城市雕塑民族化意識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不僅標志著我國結束了十年動亂的混亂狀況,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的文化藝術活動進入了良性發展道路。進入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實施,外國現代藝術理念漸漸影響著中國美術的發展,對于個性化形式表達以及對個體意識的覺醒,影響著新生代藝術家的創作。85美術思潮之口,中國無論從以小眾審美的架上雕塑乃至大眾審美的城市雕塑,藝術家從創作理念上真正擺脫了為政治服務、為社會意識形態服務的局面,雕塑創作逐漸進入了藝術家認知個體價值和對哲學命題再思考的新環境,這種現象的形成,既包含有藝術家對以來創作弊病的控訴與反思,也包含著藝術家基于當代藝術革命的自我提升。與此同時,對于西方藝術和雕塑的多維介入,也促使中國雕塑家更多關注中國雕塑的內在品格,關于民族化創作的思考不再是簡單的形式模仿。1985年由潘鶴、王克慶、郭其祥、程允賢的《和平少女》,整個少女的形象自然生動,給人以舒緩輕柔的陽光感。雕塑造型設計博采中西之長,既有西方雕塑對造型的嚴謹考究,卻不拘泥于寫實雕塑的創作手法,從形式上來看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此外,關于民族化創作的探索,諸如孫振華、楊建覺創作的《深圳人的一天》,以新聞紀實的方式展現了特定時間中國人的生存狀態,為城雕創作開創了有益的創作方向。從90年代開始,中國城市雕塑民族化創作意識逐漸成為雕塑創作的共識,越來越多的雕塑家認識到,在藝術風格日趨多樣化的今天,民族化創作不僅是中國城雕樹立獨特品格的需要,更是中國雕塑未來發展的必然。進入21世紀之后,城市雕塑民族化的創作意識逐漸深入人心,與此同時,現代雕塑的多樣化形式影響了一大批雕塑家的實驗性的創作實踐,藝術家在尋求民族化語言構建的同時,注重個性表達,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

    二、城市雕塑民族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創作概念化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日益提升。城市雕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定性為面子工程,成為城市裝飾不可或缺的“產品”。據《人民日報》調查統計,上海在1989年到2001年的12年間,城市雕塑較解放后30年上升了20倍,而其中的優良品只占10%。而更多的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一味的套用“希望”“發展”等名詞,脫離了城市歷史及文化需求,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近30年來,以不銹鋼類“托球式”雕塑有數十萬座。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對此曾評價:“幾根柱子撐起一只球,名曰“開發區大有希望”,幾束浪花托起一只球,名曰“長江明珠”,幾只手支起一只球,名曰“托起明天的太陽”。近三十年來,全國有近20萬只球升起來了。這種滑稽的社會文化現象全世界罕見。”這種概念化創作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體制是制約城雕發展的關鍵因素。從城市雕塑的形成分析,城市雕塑是由政府主導、藝術家設計并參與制作的。但從實際操作中來看,藝術家的創作通常并非是獨立的,由于決策者往往直接參與作品風格以及構成形式設計,這極大的制約了藝術家的創作,固定價值需求以及形式的過多干預使得城雕成為多方妥協的產物。2.忽視環境關系優秀的城市雕塑是作為景觀的一部分,共同構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傳承城市精神和歷史。城市雕塑的視覺表現并非是單獨存在的,首先,從雕塑的形式內在而言,城雕作為完整展現一種價值訴求的作品,它包含自身的形式、尺度與空間。然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而言,大眾則是通過城雕的形式以及所處的整個環境從而對對象產生系統的認知。因此,城市雕塑與環境的契合程度是審驗一件城市雕塑優劣與否的重要標準。從國內的城雕來看,創作者往往癡迷于關注雕塑形式設計,而容易忽略環境對雕塑的襯托與制衡。例如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曾建設一個《三把鑰匙》的雕塑作品,作品以三把鑰匙的形式,套用“科學”、“民族”、“法制”打開現代化大門的概念,但由于作品鑰匙的形象感較弱,且與南京身后的文化積淀聯系性較弱,被市民戲稱為“三把菜刀”。最終這件飽受詬病的雕塑被迅速拆除,并重新設計了一座莊嚴肅穆的孫中山先生像,這一題材和作品形象較好的襯托了南京厚重的歷史文化,遂得到了市民的認同。如果說概念化的創作模式是中國城市雕塑的體制問題,那么環境與城雕的協調性問題則是創作與設計的能力問題。從上述分析中即不難看出,城市雕塑與環境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從廣義上來看,優秀的城市雕塑應當是包含了城市歷史、文化、地域審美等諸多因素的環境思考。狹義上的環境對象則是包括雕塑周邊視角、建筑物高度、對象色彩、光源等實際安裝環境考量。如果忽略了城雕所處的地域及環境,那么創作只能淪為形式主義的附庸品,失去了作為城市雕塑的意義。

     三、中國雕塑民族化創作方向

     1.尋求民族傳統雕塑的創新形式重構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是民族的價值信仰所在,民族之內所創造的各種藝術形式都是與文化傳統息息相關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豐厚的傳統雕塑遺存。從傳統雕塑出發,回歸中國本土雕塑創作語言及形式構成,是當代雕塑民族化的重要方向。對于中國傳統雕塑的學習,包含兩方面。一是要重新認識中國傳統雕塑。中國傳統雕塑歷史悠久,在對民族傳統雕塑形式的學習應當是系統而全面的,古代雕塑起源于中國畫,而魏晉時期的石刻藝術則吸收了傳統紋樣的裝飾形式,并在后世得到了發揚。可以說中國古典雕塑的形式特征是與中國畫和民間藝術是分不開的。因此,將古典雕塑作為單獨的學科門類來研究顯然是片面的。對中國傳統雕塑的在認識應當以科學、系統的方法,劃分歷史時期對古典雕塑中具象的塑造方法、可識的具象、抽象符號進行歸納分析。其次是要從藝術構成對古代雕塑進行形式解構,從藝術的形成與發展而言,中國雕塑雖然如中國畫一樣以塑“意”為先,但這種意象表現是與西方雕塑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雕塑經歷了由簡潔概念化的抽象造型發展為造型嚴謹、具有嚴肅創作法則的藝術活動。從形式入手,不難發覺,中國雕塑的構成形式都是有章可循的,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寫道:“至今畫家有輕拂丹青者,謂之吳裝,雕塑之家,亦有吳裝。”由此可見,畫與塑是相通的。從文化和歷史發展角度而言,中國傳統美術基本經歷了一個從簡潔概念化的抽象造型趨向嚴肅生活化的過程,藝術家只有對此進行潛心研究,才能完整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加強對傳統文化表象符號下所蘊含的精神內核。2.構建城市雕塑與古典哲學文化溯源無論是雕塑或是繪畫,談及中西差別,有一個普遍為學界和大眾接受的觀念是:中國藝術是傳神的,重寫意。西方藝術是科學的,重寫實。細究這一共識得出的原因,其差別并不在形式,而在于文化,通俗的來講,大的文化環境決定了民族審美意識形態,審美意識形態決定了造物美術活動。中國書畫數千年來尊崇有統一的美學思想,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長久以來形成的哲學觀是分不開的。簡而言之,即是以老莊哲學為基礎,衍生出以“虛、明、靜”為審美特征的價值標準,從長遠來看,中國雕塑民族化創作倘若要走向良性發展之路,必須從中國古典哲學出發,構建現代城市雕塑法則與古典文化的溯源關系,從文化中尋求形式與哲學的文化同一性。如果僅僅立足于象形象意等形式主義追求,中國城市雕塑民族化的改革只能停留在表層的方向性改良。真正的民族化改革需要藝術家樹立時代雕塑實驗性創作嘗試,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轉變以西方雕塑價值審美和創作形式主導的誤區,樹立以民族文脈精神為依據的創作意識,。吳為山是研究現代雕塑與傳統美學精神的踐行者,他力倡“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主張雕塑應當體現中國山水、自然的氣韻,為中國雕塑民族化發展提供了先驗循跡。整體而言,城市雕塑民族化創作應當追本溯源,從中國哲學和文脈中出發,在汲取傳統雕塑與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現代有關現代雕塑及視覺傳達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靈活變通地在對象題材中尋找創新表現方式,才能實現城市雕塑在民族化進程中形式和表現語言及內涵的共融統一。3.提升城市雕塑作者的創作能力伴隨雕塑產業的發展,在城市雕塑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雕塑的立體化藝術形式,通過藝術價值的傳承,積極引導欣賞者通過不同角度提高對雕塑文化的認識。通過研究發現,在城市雕塑的過程中,對于同一個作品,在不同角度都存在著不同的藝術價值,其感染力十分明顯,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就對創作者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通過民族化創作理念的融入,可以充分展現城市雕塑的藝術性及民族性特點,為文化內容的傳承及創新提供保障。因此,對于中國城市雕塑的創作者,應該認清民族化的文化價值,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在創作手法、創作空間空間等方面融入民族意識,并借鑒多種形象塑造方法,提高作品塑造的價值性,實現作品藝術的有效傳達。同時,在作品形象藝術傳達中,其整體的設計需要充分展現藝術的拓展性及融合性,并通過對情感價值內涵的展現,升華作品創作的整體形象,從而充分展現出城市雕塑的民族化藝術理念,提高作品創作的延伸性及魅力性,為現代文化的傳承以及藝術價值的升華奠定基礎。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城市雕塑民族化創作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中國雕塑中的民族化內涵,明確雕塑發展中存在的限制性問題,并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進行文化傳承理念的構建,以保證中國城市建設中,雕塑民族化的全面體現。通常狀況下,在中國城市雕塑民族文化完善的過程中,應該通過民族傳統雕塑的創新、與哲學文化的融合以及作者探索能力的提升,進行雕塑藝術的整合,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雕塑創作的價值性及藝術性。

     參考文獻:

    [1]陳少峰.中國雕塑史[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

    [2]施惠.公共藝術設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3]于雷.空間公共性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4]蔡增杰.中國城市雕塑的現狀及改進[J].城市問題,2008(05).

     [5]白•巴干.論城市雕塑的民族性和現代性[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6(01).

     [6]馬天羽.中國城市雕塑發展與實踐的契機[J].裝飾,2003(05).

    [7]劉驤群.中國當代城市雕塑的形式特征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作者:鄭志杰 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性色区|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青青草成人影视|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在线网站| 成人嘿嘿视频网站在线| 红楼遗梦成人h文完整版|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电影| 成人片在线观看地址KK4444| 亚洲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www|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成人怡红院在线观看|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