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閱讀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興趣制訂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通過創新式的課堂改變學生機械化的學習方式,不斷創新作文教學的課堂模式,帶領學生領略課堂之外的風景,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首先要從意識上發生改變,充分重視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在語文與生活的聯系下,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最終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創新作文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大多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跟隨著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的知識。但正是因為這種模式的長期延續,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思維變得機械。另外,在教學作文時,教師也只是單純地對寫作技巧進行灌輸,并不知如何去適應語文教學的新變化。以教學小學作文為例,教師在確定寫作主題后,就開始講解寫作類型和語法知識,這樣的過程枯燥無味,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會認真聽講,會忽略作文的主旨綱要,但這恰恰是寫作的關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的、落后的寫作教學理念,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思維導圖等新型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思維的創新,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例如,學習語文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單純依靠上課聽講是不夠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以每一篇作文的主題為切入點,宏觀呈現主題之間的關系,再融入學生的所思所想,這樣不僅能讓作文內容形象、生動,也能讓學生對作文知識進行深刻的記憶與理解。
二、在課文續寫中鍛煉寫作能力
學生對作文素材進行采集和對寫作經驗進行積累,不僅需要背誦大量的范文,還需要教師從生活中發現多樣的素材,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升。除此之外,在范文表達技巧的講授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借鑒范文中優秀的表達方式,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去利用,而不是單純空泛地進行理論的講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本中熟悉的文章進行續寫,幫助學生自由想象故事的后續發展,在情境創設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與創新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課文主要弘揚了總理偉大的愛國精神,以及作為一個中國青年該有的擔當。在教學完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暢想:“如果你在那個年代,你會做些什么呢?如果你是,會對當時的人們說些什么呢?”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有效把握寫作主題,發揮主觀能動性。許多學生不擅長寫作,認為寫作枯燥無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識世界、感受情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
三、對作文教學效果及時評價
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有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會被教師忽略,學生未得到教師的回應,這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另外,學生在休息時間閱讀課外讀物有時會被教師誤以為是在娛樂,于是對學生的閱讀行為進行阻止,教師要改變這種錯誤的教學方式,并制定一種量化的評價機制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課堂評價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評價,從而使小學習作教學得到長遠發展,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效率。運用創造性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學生能找到新穎的角度解決問題。評價機制應是動態的、具有彈性的,要依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鼓勵學生大量地積累寫作素材,并且在各種作文主題中靈活地運用素材,發掘素材多方面運用的可能性。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習得語文基礎知識,還要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者:蔣海燕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怡康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