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辦高校成本會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學校對成本會計教學重視不夠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成本會計被引入到國內開始就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出現在我國高校的會計教學體系中。但是成本會計課程的設置似乎只是為了彌補財務會計課程的缺失,附屬于財務會計,主要講解成本核算的流程,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的成本管理卻被忽視。在很多民辦高校中,學校認為成本會計并不是主干課程,周課時安排只有3節或者更少,以至于一學期只能講解完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有關成本管理的內容幾乎沒有涉及。有的學校設有會計手工核算實驗室,ERP沙盤實驗室,但是沒有成本核算實驗室,老師只能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除了會死記公式進行計算以外,并沒有真正理解成本核算在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
由于很多民辦高校沒有設立成本核算實驗室,上課只是老師在講臺上進行填鴨式的講解,不進行實踐性的練習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很多學生尤其是計算能力不太好的學生就會像聽天書一樣,這門課連續性還比較強,如果學生一直都是聽的半懂不懂,到最后肯定會放棄學習。學生與老師之間缺乏互動,老師不知道學生學習的盲點在哪里,教學中只能口頭或者局部展示教學過程中的憑證,表格和賬簿,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難以理解,會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很多民辦高校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多媒體教室的建設,希望可以改變教學方式單一的局面,但是很多教師懶省事,只是將板書內容粘貼到了ppt上,多媒體教學也并沒有起到使課堂生動活潑的功效。具體到成本會計教學中,多媒體并沒有發揮使成本計算過程與各種表格中的數據形象的統一的作用。
(三)會計專業教師實踐經驗不足
很多民辦高校從創辦到發展至今不過短短數十載,學校的人才儲備大部分是青年教師,雖然這些青年教師的學歷都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但是很多都是研究生畢業后就直接任教,教學經驗不是很豐富,實踐經驗更是為零。對于成本會計這樣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而言,缺乏實踐經驗的教師很難將理論和實務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改進民辦高校成本會計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對成本會計教學的重視
民辦高校要深刻意識到成本會計課程不再是作為財務會計的一個分支而開設,現代成本會計具備了完整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獨立的學科,并且隨著企業經營管理的發展,成本會計逐步向經營型成本會計發展,形成了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三個領域的共同發展局面。這就需要學校理順成本會計,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課程的銜接關系,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鼓勵任課教師之間進行溝通,減少課程之間的重復。同時,對于教學課時的制定也做出合理的安排,增加成本會計的課時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二)適當的運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對于教師講課而言并不是創新的方法了,案例教學法的突出優點是能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尤其對于成本會計這樣一門計算方法繁雜,計算量大的學科而言,并不能讓學生理解為成本會計就是計算產品成本的應用題,而是要讓學生理解怎樣運用經濟業務產生的數據準確的核算出來產品的成本,使學生主動的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講解成本和費用的區別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舉例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成本和費用的區別,然后導入具體一個企業情況,讓學生分析針對這個企業而言,成本和費用分別包含哪些,最后針對學生的分析,總結出成本和費用的區別。通過這樣的案例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三)加強對教師的培養
在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下,高校教師的職稱評定和業績考核都是側重于科研而輕實踐。然而,隨著教育部倡導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高校轉型,需要學校培養出更多的實踐性人才,這對于高校教師而言是一個挑戰。針對高校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學校可以將一些青年教師送到企業帶薪實踐一年,同時要求教師利用寒暑假進行實習,并將實習情況作為績效考核的指標之一,一方面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強教師與社會的聯系。學校鼓勵教師從事實踐活動,并為此成立科研攻關小組,及解決了企業運行中的實際難題,也加強了教師的實踐能力。
作者:楊南 魏曉博 汪麗麗 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